过农历年和过公历年哪个更先进?确定过年时间的道理在哪?
我们知道“过年”,知道“岁岁平安”,知道“年”和“岁”都是一年之意,可是“年”和“岁”的差别大家知道吗?
百度百科: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长度,称为“一岁”;从农历中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谓之“一年”。
这就是说,“岁”是24节气的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是阳历的一年(365~366天),“年”是农历的一年(平年约354天,闰年约384天),所以我们是过“年”而不是过“岁”,据说汉朝时已经两字混用了(民国时引进西历,农历新年改称春节)。知道了我国“岁”的意思,也就应该知道为何欧美在西方的冬至节过年了吧(为12月25日,也是所谓的耶稣的生日——圣诞节)?实际上,我们至少七八千年前就有阳历了,八卦历法(八圭历,有四时八节)、十月阳历无不是阳历,春秋战国和汉朝用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本身也是阳历,后来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根据实测制订的《大明历》的一年时长为365.24428日,与现在测的365.2422日,只相差3分钟,南宋杨忠辅(1199年)和元朝郭守敬(1281年)时测得一年时长与现代差25.92秒,明末刑云路(1598年)测量结果与现代一年差2.3秒(据查同时代的第谷测得误差测得误差3.1秒,欧洲历法上1582年前还在使用365.25天这个我们2000多年前用的四分历),或许可以说到明末时期,我们在阳历上的成就一直保持世界最领先。
由于我们的新年春节(正月初一)是通过农历(阴阳合历)确定的,农历一年为12个阴历月或者13个阴历月,阴历月分大小月,小月29天,大月30天。因此我们过年的时间对照纯阳历,时间一直在变,最早可能为24节气的大寒(1月19-21日)附近,最晚可能为24节气的雨水(2月18-19日)附近,时间间隔一个月,中间一个节气就是立春,这就是“春节”含义的来源。说到这里,似乎我们把标题中的问题都回答清楚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我们把过年设置在“立春”附近?为何不是冬至附近?不是大寒附近?
冬至过年
实际上我国上古之时,确实是过的冬至年,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广东人甚至说“冬至大过年”。为何冬至过年?圭表测影得到一年正午的日影长度最长是冬至,此时正午太阳角度最低,阴气最重,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是万物的起点。另外,冬至日影每日长度变化也最快,相比夏至日影长度的缓慢变化,冬至的日影又最长,测量方便,比较日影的日变化也方便,因此冬至最适合校正历法,能更准确确定新年的第一天。


立春过年
而现在我们是大寒之后、立春附近过年,原因何在?有何道理?有何好处?我来抛砖引玉,说一些理解:
阴阳合历的影响:因为使用了农历,其为阴阳合历,按照“新年”、“岁首”之意,则过年时间也得合阳之起始、阴之起始之意。这就要求是阳历(太阳运动)一年之开始,也需要是阴历(月相变化)的新一轮开始,按照前面“冬至”过年的逻辑,理应设置在冬至之后的第一个阴历初一(请看第二条的补充)。
气温影响:由于地理、气流、洋流等因素对热量的积累、流动的影响,中原等地区的气候变化滞后于阳历一个月时间,如最冷是冬至后一个月的大寒,最热是夏至后一个月的大暑,考虑到这种气候延迟效应及其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具有“人文”意义的阳历,其一年的起始当选择大寒更加合理。
人的健康需求:阳历和气候上考虑,大寒之前更适合猫冬,大寒之后一段时间,气候上又容湿又寒,易出现春瘟,传说的“年兽”,人接触之后容易发寒发热——“犯之令人寒热”,中国数千年总结的防疫经验和中医学说,认为需要提升人体的阳气、正气,因此通过过年的精神喜悦、身体的运动、食物的补充、放鞭炮对人体的刺激和空气的消毒等,来完成这一目的;阴历上考虑,月相也影响健康,初一时较差,大寒之后的初一尤甚,因此选择大寒之后、立春附近的第一个初一作为春节,这也是同时考虑了阴历、阳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其他:如庆祝老人和病人又熬过了一年,如一年之计在于春,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等。

以上的一些解释不一定周全,其他一些过年的知识和个人见解,参考往期文章《古今互鉴:年兽传说与疫病有什么可能的关联?》和《疫情之后:重审“过年”对于我国古人的意义》。总之,过年对我们意义重大,中国人过年的时间的确定,是需要考虑天文、历法、气候、人文等多重要素的,我们要重视现代科学的力量,却也不能忽视我们先祖几千年总结下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