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低欲望现象在扩散?
“低欲望社会”在最近一次出现时是用于形容日本社会的年轻人,他们不再致力于加班工作争取奖金,而是朝九晚五,拿着不多的工资,住在小小公寓中。他们只有两三套象样的衣服,一台早已过时的电脑,吃着泡面或便当,玩廉价的网络游戏。
类似的团体还有日本的一些啃老族或独居者,他们不在乎体面或地位,因为网络或其他事务足以让他们满足。我们经常能看到新闻上独居者脏乱的房间和颓废的样貌,但他们毫不在乎镜头和质疑,借用《哈姆莱特》的一句话“即使置身于果壳之中,我依然能自命为无限空间的帝王。”
这种现象在中国新闻中曾体现为“三和大神”,除去污名,三和大神中的主流只是一群“做一天玩三天”的务工者,他们或邋遢或整洁,但有一个特征是相同的,他们并不愿付出努力改善生活。大部分人只是在此迷失一会儿,但真的有人自始至终沉沦于此,有时他们对死亡的描述仅是一句“挂B”。
有的人将以上“低欲望”归因于堕落者的声色犬马,归因于低文化阶层对于工作能力缺失的绝望,但这解释不了越来越多群体陷入低欲望的现象。专家们的研究我无法证实或证伪,但切身的经历或许能揭露冰山一角。
大学生,一直被认为是消费的生力军,但在全世界消费主义退潮时,他们又马上成了低欲望状态的先行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打工,不愿意贷款,不愿意消费,他们的活动仅限于校园,消费仅限于食物,用廉价的手机交流,靠盗版的资源娱乐。
这股颓丧气息的成因有许多,对未来前景的悲观和消费主义的惨痛教训是主要原因。就业压力和经济不景气让大学生消沉低落,他们对于创业不抱希望,悲观地准备着未来残酷的竞争,而沉溺于享乐的同龄人让他们不敢重蹈覆辙,他们就在奋斗与沉默间来回摇摆。
按经济发展规律来说,大学生的心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机会充裕而经济未兴,他们会平和安稳地步入社会。第二阶段,机会充裕而经济初兴,他们会乐观地步入社会。第三阶段,机会紧张而经济繁荣,他们会浮躁地步入社会,生怕落于人后,饥渴地争取致富机会。第四阶段,机会饱和而经济衰退,他们会失落地步入社会。
在我们的认知中,以往珍贵的大学生变成大公司眼中廉价的劳动力,因为岗位从无空缺,而同时大学生们也担忧成为被冷落的员工甘于更低岗位,长期的悲观让他们满足于小小的舒适圈中,成为低欲望的“小确幸”。可仅通过媒体间接片面地认知社会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该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梦想我们才能伟大。
颓废不该属于青年,当然沉溺消费主义的疯狂也不该属于青年,不曾直面困难便不应退缩。那些“三和大神”们都开始奋斗了,我们也应当继续努力,身为大学生,可以不时回到低欲望的舒适圈中小憩,可不能永远在井底自鸣,果壳中的乐观虽然不错,但最为高贵的应当是面对整片天空的勇气。
借用冬泳怪鸽的话来结束
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
加油,奥利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