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想念那一口桲椤叶粽子
小时候过端午,对于电视上的三角芦苇粽子总是充满好奇,它会是什么味道。长大后在外上学,高考那一年赶上端午,加上郑州四年,如今在太原也已经待了两年了,这么多年的端午都没有在家过,也没有实打实的过端午节了。
小时候,感觉农历五月初总是会下雨,五月初一的时候, 小孩子要在手腕上系上五丝线,到五月初五的时候剪下来。我小时候天真的信那些把解下来的五丝绳放进水里,五丝绳就会变成一条大龙飞到天上去的神话传说,还定要自己实践一番才行。我找到一个破碗,接了多半碗水,把五丝绳放进碗里,天下着雨,水滴答滴答的进了碗里,我躲在屋檐下,望着天井里的碗,期盼着碗里飞出一条龙。我原本想着放在南屋的过道厅里,但是一想,万一飞出来的龙顶破了我家屋顶那该怎么办,所以我干脆就放在天井里。我忘记了小孩子的耐性究竟持续了多久,我只记得自那失败的变龙仪式之后,我讨厌手上带一些什么丝啊线啊的,大抵是一种期待后得知是欺骗的倔强吧。
我想念桲椤叶的粽子,想念端午节的桲椤叶粽子,虽然每年母亲都会在冰箱里留上一些,等着我放暑假或者放寒假吃,但我总是觉得这是一种延迟的味道,没有初夏时候的那种氛围,少了很多意趣。
小时候在村里生活,农历四月会有卖桲椤叶(粽叶)的小贩走街串巷,姥姥或者母亲就会买上一大包,等待着五月的到来。包粽子之前 要把桲椤叶放在家里捞麦子用的大盆里,泡上一段时间,也要泡上糯米和花生。包粽子的时候要找几个大小搭配合适的粽叶,在左手上摆一摆,然后右手捞上几回糯米放在粽叶中间,右手和左手辅助,把糯米(和花生)包起来,留着上面一个口,右手迅速的抄上一些水,防止煮出来的口感过干,再把上头用粽叶封住。这是一个粽子的二分之一,零二分之一做好了之后,要把两半口的地方对起来,再用稻草扎起来。农历五月煮粽子很是煎熬,煮粽子是个漫长的营生,煮开了锅之后,要用柴火慢慢的熬煮,让桲椤叶的清香浸入糯米和鸡蛋。
我很喜欢吃粽子锅里的鸡蛋,没有涩涩的口感,有的是粽子的清香,小时候我一下午都能吃上四五个,很是美味。后来,吃了很多种的茶叶蛋,也吃不出这样的时间的味道。
我小时候不喜欢吃粽子,黏黏的又难剥,家里总还要给我放上很多红糖,这让不爱吃甜和黏黏的东西的我很是难受,但是碍于节日总会走个过场意思意思,然后会在吃了一哈粽子之后奖励自己吃一个粽子锅鸡蛋,很是满足,只是因为吃了一个鸡蛋。
长大后,我觉得黏黏的口感好像也没有很讨厌了,甜甜的味道,也总能中和生活中的无奈和苦涩,粽子这时候就不那么讨厌了。去年的时候餐厅免费送粽子,里面包了一颗大枣,入口即化,不过没有什么糯米的味道,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时,我怀念起家乡的粽子,软糯可口,清香宜人,花生入口很是粉糯,真叫人怀念。
昨天端午节,我没有吃粽子,我去的那个餐厅没有卖的,我懒得去搞一些生活的仪式感,只想回家,吃我母亲留着的桲椤叶粽子。令人怀念的,还有故乡和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