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31 楚子围郑

楚庄王通过长期围困,彻底把郑襄公打服了。但是他不愿意灭郑之后,直接和晋国对抗。在这种背景下,郑国才被保留了独立的地位,才没被亡国。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楚子围郑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自是楚未得志焉
所以这三篇,我在这儿一共选了三篇。《楚子入陈》,《楚子围郑》《楚子围宋》,这都是讲楚庄王的。楚庄王应该是真正的,春秋时代的霸主,真正的霸主。这个楚庄王就是那个,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就是那一位,是一代英主。好,我们接着412页,也就是接着上一段。
《左传・宣公十一年》,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首先说厉之役,在《左传》中,没有记载厉之役。杜预认为,厉之役就是宣公六年所记载的,楚人伐郑,取成而还。但是取成是得到了和解,所谓这个和解,实际上应该是郑国臣服于楚国。他伐郑的时候郑认输了,愿意参加楚人主持的结盟,这叫取成。
但是这里说的是郑伯逃归,那郑伯逃归就是没有取成。所以杜预这个说法应该不是真的,应该不对。但是厉之役究竟是什么呢,不知道。所以我说我们读《左传》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存疑,对这些说不清的事情存疑,不要强解。
自是就是自此,从此,未得志焉就是未得志于郑。未得志于郑就是没有得到,郑国的真正臣服。郑既受盟于辰陵。就是我们刚才引的那一条经文,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盟于辰陵,那就指在辰陵结盟。陈,郑都接受了楚庄王的结盟。
又徼事于晋。徼是求,求事于晋。但是《左传》在这里,也没有说求事于晋的行为。前边盟于辰陵标志着服于楚,徼事于晋等于是取悦于晋。那取悦于晋,就等于郑国对楚有二心。于是就导致了十二年春,楚子围郑。
左传导读——楚子围郑
你讨好晋国就是对我的不忠,对我不忠我就打你。楚子围郑,旬有七日。围了十七天。郑人卜行成,不吉。卜行成是为行成占卜,行成就是求和,为求和而占卜。那占卜内容当然是问,希望神灵能够告诉我,我求和行不行,吉还是不吉。结论是不吉。求和不吉,既然求和不吉,那就再想其他的办法。
所以再次占卜,那求和就不再是选项了。这次占卜问的是临于大宫,且巷出车。这是两部分内容。临于大宫。临是哭临,大宫是祖庙,宗庙。临于大宫是说,国人都到祖庙里边去哭,这是一条。
第二条是巷出车。巷出车是从巷里边出车,那也就是把战车都列到巷里边,时刻准备出击。那也就是表示誓死作战的决心。一方面大家到祖庙去哭,为什么哭,用这种哭来激发国人的士气。我们要亡国了,我们的祖宗将会断绝祭祀。为了不亡国绝祀,我们必须是打。
所以哭是现象,激发士气是目的。那行为就是做好一切,最坏的战争打算。敌人攻进来了,我们从小巷子里边冲出去和他打。这实际上在表示,要战斗到最后一分钟,誓死抗战的决心。占卜的结果是吉。既然是吉,那我们就按照这种办法做。所以这叫听于神,遵从神的指引。神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
所以下面接着是国人大临,那就是整个国都里边的人,都到祖庙去哭。号啕大哭,守陴者皆哭。这是两部分,所有的国人都到祖庙去哭,守陴者就是守城者。陴,女儿墙,女儿墙实际上就是,城墙上那个垛子。一块垛子加上一块空,又一个垛子,凹凸不平的这种城墙,上面那一块就称女儿墙。那个垛子是用来防身的,没有垛子的这一块是用来射箭的。
所以守陴者,这就是陴,陴就是女儿墙。守女儿墙的守陴者,实际上也就是守城者,在城墙上守护的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不能下去,其他的国人在太庙里哭,他们在城墙上哭,一边守城一边哭。所以我说这种,大家都号啕大哭,是可以激发士气的。
左传导读——三月,克之
楚子退师。大概楚庄王不愿意,在这种状态下发起攻势,因为这些人都不要命了。郑人修城。利用楚师撤退的这个空隙,郑人再度加固城防工事。进复围之。楚庄王过几天又来了。三月,克之。
这个三月有两解。一个是春末三月,暮春三月。一个是三个月。孔颖达《疏》对这个解释,有个解释非常好。他是根据下文来作解释,认为这个三月是指三个月,就是又围了三个月之后克之。
所谓克之就是楚人打进来了,入自皇门。皇门是郑国都城的一个门,城门,从城门进来了。至于逵路,逵路是四通八达之路。四通八达之路也就是城市中心,因为只有城市中心才四通八达。所以至于逵路,也就是攻到了城市中心。那攻到城市中心,意味着彻底被攻破了。
郑伯,这时候的郑伯是郑襄公,肉袒牵羊以逆。逆,迎也。郑伯肉袒牵羊来迎接楚庄王。肉袒,脱下上衣光着膀子。牵羊那当然就是牵着一只羊。为什么用这种形式表示臣服,这种形式古已有之,在此之前就有了。
但是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呢。我想肉袒光着膀子的标志是,我愿意接受你砍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你要穿着好多衣服,砍头的时候不容易砍掉。因为衣服挡着,把衣服全脱掉,砍头的时候方便。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肉袒,我想了想这个肉袒,应该是以此来表示,我愿意接受你的任何惩罚。你愿意砍就砍吧,愿意杀就杀吧。
另外是牵羊。为什么牵只羊呢,我想这应该是游牧时代,留下的遗风。在游牧时代,羊可能是最重要的财富之一,牵着羊等于愿意把财富献给你。也就是肉袒和牵羊,都是表示愿意臣服的行为,仪式。
左传导读——孤不天,不能事君
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关于这个不天,大家书上看到,贾逵的解释是不为天所佑。贾逵的这个解释应该有问题。敌人打进来了,我要臣服敌人了,对敌人说,我是因为没有受到老天的保佑,才这样的。这不是臣服之辞,对不对。你打赢了不过是上天所佑,我打输了不过是上天所不佑,责任在上天不在我,这不是臣服之辞,对不对。所以贾逵这个解释应该是不对的。
这个不天是未遵天命。我没有按照天意去做事。这个天意是什么呢,我应该事君。所谓事君就是臣服于君。我现在不能事君,这是不天的行为。按照天意我应该臣服于你,但是我没能够表示臣服于你,是不天,是没能遵照天意行事。我说这两句话是相连的。
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因为我没有遵循天意臣服于你,所以导致你怀怒来到敝邑。及是到 敝邑是我国,我说像这样解释才是臣服之辞。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这是说你到这儿来了,你打过来了,的确是我的罪。如果说是不为天所佑,那就不是我的罪。是因为我没有遵从天意,去听命于楚,这是我的罪。那既然这样,我有罪,敢不唯命是听。那就是说我愿意听从,你的任何处罚的命令,你任何惩罚我都愿意接受。
亡国绝祀——俘诸江南,以实海滨
这些惩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这个其是将,将俘诸海滨。是把我和我的家人作为俘虏,迁到江南去。俘诸江南是俘诸于江南,就是说你可以把我放到江南去,以实海滨。因为那个时候的认为,江南,长江以南是无人区,去充实南海以内的这些无人区。他认为从长江到南海,实际上这是一个夸大之词,你可以把我俘虏,放到江南的那些无人区,让我自生自灭。当然这是亡国绝祀的一种方式,我愿意听命,这是第一种。
亡国绝祀——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
第二种是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如果你想把郑国割裂,这个翦既可以理解为灭,也可以理解为割裂,剪开,割裂。把郑国的土地分开,分赐于其他诸侯。让郑国的人去做仆妾,那就是男为仆女为妾。那也就是说把郑人,都分给其他的诸侯国去做奴隶,亦唯命,我也愿意听命。其实上述两种,都是亡国绝祀的方式。
惠顾前好——君之惠也,孤之愿也
若惠顾前好,如果你还愿意顾及前好,惠是敬词,顾及到以前的友好。因为郑楚之间多次结盟,所有的结盟都是友好关系。如果你还想到我们以前,曾经有的那种友好关系。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厉就是周厉王,宣是周宣王,桓、武是郑国的郑桓公、郑武公,因为郑桓公是厉公之子宣王之弟,这是郑国的始封君。郑国的分封是周王室,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可能是宣王时期分封的。
所以这个厉、宣、桓、武,也就是郑国最早的祖宗封君,祖宗和封君。所谓徼福是说你们如果还愿意,让我们的祖先也保佑你们,因为神灵是有保护功能的。不泯其社稷。泯是灭 不灭其社稷,也就是不灭亡我们的国家。使改事君。改事君是说我原来不天,不能事君,现在改事君是改过来,我听从你的命令。
夷于九县,夷是等也,平也,等同于九县。九县,这个九应该是虚数,有的学者考证九县是哪九个,其实不必。因为楚国灭亡了其他诸侯国,往往都是改成县,所以这个九县是等同于数,你的诸县。夷于九县,就是等同于你已有的那些县。
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话说得很好听,虽然这是我的愿望,是你的恩赐。但是这样的要求实在超出预期,想都不敢想。真不敢想吗,真不敢想何必说呢。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布腹心是说出心腹之话,肺腑之言,真心话。图之,请你考虑这件事。也就是上述三个条件,都是我的心里话,那你来考虑考虑怎么做。
左传导读——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左右就是楚庄王的左右大臣,他们认为不可答应郑襄公的,最后这个条件,实际上这指的是最后这个条件。得国无赦,我们已经取得了这个国家,不能再赦免他们。
王曰,其君能下人。下人是在人下。因为刚才郑襄公的那一段话,说得足够低三下四,所以这叫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像这种说话如此谦恭,能为人下的态度,他是可以用他的民众。那换句话说,他的民众也会为他所用。庸可几乎,几是冀,是希望。这句话是说,郑国还将是有希望的。
但是我琢磨这句话,老感觉不对劲,似乎他在为郑国着想,你要为他着想你不来就是了。但我想这句话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呢,郑国郑襄公得人心。那么他就可以让他的百姓,让郑人为他卖命。如果我们现在灭郑,郑人还都支持郑襄公。即使灭了,他们也不会稳定。那么与其灭了之后,再让他经常捣乱,经常造反,那还不如保着呢。
退三十里而许之平。许之平就是许之求和,许之平是许之和。结果是潘尪入盟,潘尪是楚国的大夫。入盟,楚国的大夫进入郑国,与郑襄公结盟。所以这里有一个不对等的关系。按照当时的原则,应该是君对君,大夫对大夫。现在楚庄王只是让一个大夫,去和郑襄公结盟,这里边含有歧视之意。子良入质,子良出质。子良是郑国的大夫,由他去到楚国去做人质。所以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战败了,投降了,不能再追求平等条约,对不对。

左传导读——晋、楚不务德
我们前面说过,晋、楚争霸焦点往往是郑国。郑国的归属,也往往成为霸权强弱的标志。自从晋灵公以来,在晋、楚争霸中,晋国经常处于弱势。一方面是晋灵公的年幼,不懂事,同时也因为晋国的内部矛盾,削弱了实力。但是在近几年中晋、楚之间,晋国并没有放弃对郑国的争夺。晋、楚一直是在郑国这个地方,搞拉锯战。在这种局面下,郑国只好采取,谁强跟谁的这种态度,因为郑人很无奈。
我们这个引文上,大家看引文。《宣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晋、楚大家注意,这里指的既是晋也是楚,这两个霸主国家都不务德。不务德就是不致力于德,不致力于德。就是不致力于帮助我们,帮助我们叫德,都不努力于树德而兵争。并不是用德来帮助我们,争取我们的人心归附,而是用武力强迫我们去归附。
在这种状态下,与其来者可也。就是说双方都是纯拼武力,而不靠树德,那我们没必要,心甘情愿地支持任何一方。那谁来了我们就跟着谁算了。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那就是说今天你来了,强迫我结盟,那好,我就跟你结盟。明天他来了,我就和他结盟,这就不必要讲信用。因为双方都无信,我也不必要讲信。
所以我说这充分反映了,当时郑人的无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晋楚双方来回在这里打。不论是伐郑还是救郑,都不是真正为了郑。都不过是为了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都想利用郑,来作为自己的马前卒而已。所以我说在这种状态下,郑国人只能是谁来伐就跟谁结盟,走一步算一步,他没办法做长期打算。我说正是这样,楚庄王大概也看透了,郑人的这种心态,所以就彻底要打服郑人。通过长期围困,彻底把郑襄公打服了。服不服,服了。
左传导读——邲之战
但是我们在这里,还要讲一点下边的事。大家下去可以读一读这个课文,这段课文下面讲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邲之战。我们的课文上面,引文上没有。当楚人伐郑的时候,郑人向晋国求救。晋国派了军队,并且是强大的军队去救郑,主帅是荀林父。当他们晋国的军队刚渡过黄河,就听说郑国已经与楚人结盟,被打服了。那这时候的晋国军队应该怎么办,去救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再往前走,就是和楚国打一仗。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所以当时的晋军里边,明确分为两大派。我刚才听同学们好像也有两派,一派主张打,一派主张退,对吧。有的人说郑国已经服了,已经退了,我们现在也不是一下子,能够争过来的,等待时机再说吧,主张撤。荀林父主张撤。另一部分人说,我们既然来了,看到敌人了,我们再撤退丢人吧,对吧,这是示弱。为了不丢人,我们必须上去打。当时的将军们分为两派,但是作为主帅的荀林父,没办法说服对立面,管不了。
主战者说你要不打,我们自己去打。就是统帅缺乏了威信和权力,那些主战者直接往南下来。往南走了,要和楚人去打。这时候荀林父想,如果我不跟着去,被打败了以后,我回去怎么办。这是你管的军队,军队受了损失打了败仗,我仍然要承担责任的。那好吧,去打吧,所以他也带着军队去了。在邲这个地方双方交火。
左传导读——邲之战晋军惨败
我说由于晋国内部的不团结,导致了邲之战晋军的惨败。惨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这句话。所以晋军在逃跑的时候,到黄河边上为了争船。没有那么多船,船上的人都拿着刀,对扒着船沿往上爬的人剁手指。因为船上乘的人太多船也会翻。
说起来这一点很像什么,我们挤公共汽车。现在不大挤了,前些年挤公共汽车挤得上不去。上去的人总是极力地喊着,别上了别上了。但是他没上去的人,总是努力地挤一挤挤一挤。
为什么舟中之指可掬也,就在于这一点。大家为了逃命,都在拼命地往上爬。上面的人怕船沉了,就要努力地阻止他们爬。船里头的手指头都可以用手去捧,这说明有多少人被害。这句话典型地反映着,晋人失败的惨状。邲之战是《左传》所记载的,很重要的一次战役。我们要讲下面的战争,这个就不讲了,大家下去可以读一读。这一次是主要从晋军的角度,来描写的这次战争。
左传导读——春秋时期的灭国
其实郑襄公他被打败之后,为楚庄王提供了三种模式。唯命是从,唯命是听。其实就是给楚庄王,提供了三种方式。一是把我做俘虏,二是分割郑国,这两种都是亡国绝祀。我说郑襄公从一开始,用肉袒牵羊的方式去迎接楚庄王,这继承的是古已有之的投降模式。在这种时候,郑襄公首先向楚庄王承认有罪。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郑人有罪吗。郑人一直在挨打,南边也来打,北边也来打,郑有何罪。应该说郑没有罪。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角度说,楚人无故伐郑才真正有罪。但是郑国被打败了,郑襄公没有资格去追究,楚庄王之罪。他要求和,他要保住自己的政权,要保住自己的国家,要保住不亡国绝祀,同时要保住自己的君位,他就必须自担罪责。
如果他这时候骂楚庄王一顿,还能求和吗。所以他要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我没有恭顺天命侍奉于你,我有罪。我说这里表现的,是一个真正的弱者的无奈。只有用这种方式,给足楚庄王面子,以求格外开恩。
我说这三种方式,不论是楚国,全部地占有郑国的土地,还是把郑国的土地,分赐给其他诸侯国,都是亡国绝祀。第三种方式是认输,彻底认输。说君之惠也,寡人之愿也,非敢所望也。其实这一大堆的客套话,无非是说求你开恩。非敢所望也正是我所望。
我说从这三种方式,我们大致也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被其他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亡,所打败的时候,采取求和的方式是这样,大概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会是这样。或者被彻底灭亡,其实很多小诸侯国,大概都是被灭亡的。土地,人民,变成了战胜国的一部分,亡国绝祀者不胜其数。
所以郑襄公提出这种方式,大概在春秋时代,可能都有所体现,是当时通行的投降模式。这是我们从郑襄公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得到了楚庄王的谅解,许之和。但是我们换个角度,从楚庄王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许郑之求和。
左传导读——楚庄王为什么许郑之求和
我想这一点,应该和服陈内涵是一样的。只不过他还多了一点东西。就是他既不愿意,使他的追随者寒心,也不愿意导致中原诸侯国,对他的强烈抵抗。我想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不愿意灭郑之后,直接和晋国对抗。因为郑国南边与楚相接,北边过黄河与晋相接。
如果郑国灭亡,晋、楚之间就没有了缓冲地带。那两国之间就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战争。尽管现在是晋国稍弱,楚国稍强。但是晋楚的实力,实际上在伯仲之间。楚国也不愿意,直接面临晋国的军队。所以在《左传》当中,双方往往是在争郑争宋的时候,往往是你来我走,我来你走,双方的正面交锋并不多。
为什么,都不愿真正地拼命,因为这是两败俱伤的事。我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楚庄王才愿意保留,郑国的独立地位,让它作为晋楚之间的缓冲地带。表面上似乎是对郑国好,但实际上是让郑国,在做他的挡箭牌。它既是晋国的挡箭牌,也是楚国的挡箭牌。对了,受气包。我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郑国才被保留了独立的地位,才没被亡国。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第第三节楚子围郑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