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30 楚子入陈

2022-04-29 17:31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陈灵公无道,夏徵舒杀之。楚庄王伐陈讨罪,灭陈,又复封陈。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导读部分的第二节楚子入陈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陈灵公之死——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

       楚子入陈这一篇,是三年的传文都是同一个事件,所以我把它放到了一块。第一部分是408页,《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孔宁经文称公孙宁,传文称孔宁,公孙宁他应该是某一代陈侯之孙,他和仪行父都是卿职,君主和两个卿皆通于夏姬。

       夏姬是御叔之妻,御叔之妻何以称夏姬呢。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御叔之父字子夏。下边是他的后人以夏为氏,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是夏是采邑,那就是以地为氏。他的儿子是夏征舒,我们下边会看到。她是郑穆公之女,姬姓。关于夏姬我们后文还要专门再讲,因为她有不少故事,我们后边还会讲她。

       这个通我们前面说过,凡在这个语境下这个通都是淫。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因为这三个人都和夏姬通奸,所以都穿着夏姬的衵服。所谓衷就是在里边穿着。比如衷甲是外衣里边套着甲,这个衷也是在外衣里边穿着。衵服就是内衣,衵服,日日所服也,就是内衣。就是这三个人都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上戏,开玩笑。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 陈灵公之死——洩冶谏曰

       洩冶谏曰,洩冶是大夫。公卿宣淫,宣淫是宣扬这种淫乱之事。在公开场合宣扬这种淫乱之事,结果会什么呢。民无效焉。效是效法,是模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下之草必偃。也就是说,老百姓是模仿上层做事的。现在上层君和卿,都在做这种事,老百姓能效法这种事吗。所以叫民无效焉,使人民无从效法。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且闻不令。这个闻是名声,名誉,不令是不善,不美。也就是说你这样做名声不好,会影响你的名誉。君其纳之。请你把这个内衣收起来,纳就是入,就是收藏。别整天穿着在外边招摇。

       公曰,吾能改矣。所以谥号为灵,陈灵公和晋灵公都是一路人,也都会说我能改矣。公告二子。嘴上这样说,但是把洩冶的这个劝谏之语,告诉了孔宁和仪行父。二子请杀之,公弗禁。对了,弗禁就是默认。虽然没有明确的下令,他提出要杀,他不反对。既然君主不阻止,那就是君主等于允许。遂杀洩冶。

  • 陈灵公之死——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洩冶之谓乎

       孔子曰,这等于是引君子曰,所以我说《左传》,有时候引仲尼曰,引孔子曰,有时候说君子曰,其实都是一样的。是引前贤圣哲之言,对所记载的人和事进行评价。下边就是孔子的评价。

       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洩冶之谓乎。关于这句话,这两个辟是不是同解。辟是邪,对 有一个辟邪剑法,是不是,辟就是邪,邪辟。说民之多辟是说民之多邪。就是说现在的民众,已经有许多邪辟之事。

       无自立辟,这个辟是邪吗。无自立邪,因为这里说的是洩冶的劝谏。这个洩冶的劝谏,似乎不应该是邪吧。所以前人多把后边这个辟字,解成法。现在整个的社会都很邪辟,作为一个人,你不要再设立法度去说这些事,去管这些人。那你管了,你自己就会倒霉。最后被杀是活该。大家都不正,你为什么要正呢。这是一种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把两个邪,两个辟都解成邪,但似乎很难通。所以还是后边这个辟解成法吧,因为这样才通。也就是当整个的社会观念,都不好的时候,你不要追求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样对你没好处。

       所以我说很奇怪,圣人在这里,没有批评陈灵公乱杀劝谏忠臣,而是批评洩冶自己找死。下边我们再讲。

  • 陈灵公之死——夏征舒杀陈灵公

       下边是《左传》的宣公十年,翻过来410页。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三个人一块在夏姬家里,夏氏就是夏姬家里,去喝酒。公谓行父曰,征舒似女。征舒,夏姬的儿子。

       当然关于这一点据说,我没有看到。现在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清华简上有一个说法,夏征舒和夏姬是夫妻。有这么一种说法,但那是清华简的说法。我们讲《左传》,还按《左传》上的说法。按《左传》上的说法,夏征舒应该是夏姬的儿子。

       公谓行父曰,征舒似女。征舒像你,对曰,亦似君。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太过。但是我们别忘了,夏征舒多大呢。这里没有记载,如果他很小,其实无所谓。但是现在夏征舒,大家认为他是卿职。他也是卿职,也就是说这是他的两个同僚,所以这种话,让夏征舒实在受不了。

       病之,感到很难受。难受的结果是什么,杀之。对了,要解脱自己的痛苦,必须干掉这两个坏家伙。公出,自其廐射而杀之。在陈灵公出门的时候,夏征舒躲在他的马圈里,暗中发箭射死了陈灵公。二子奔楚,下一个被杀的可能是他,所以两个人逃跑。

  • 楚子入陈——楚子车裂夏征舒

       下边是《宣公十一年》。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所谓夏氏乱故,就是夏征舒弑君这件事。为了这个原因伐陈,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楚庄王是打着,讨伐陈国弑君之乱的旗帜来伐陈。谓陈人无动。实际上是对陈人说,大家都不要惊慌。这个动是惊,都不要惊慌。

       将讨于少西氏。少西氏指的就是夏征舒,为什么称少西氏呢,是字少西,可能是字少西,或者说他爹字少西。这个讨少西氏就是讨夏征舒。给老百姓说大家都不要怕,不要惊慌,不是杀你们的,我就是来杀夏征舒的。因为他弑君,犯了弑君罪。遂入陈,杀夏征舒,轘诸栗门。

       轘,车裂。我们看到车裂的,大概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商鞅,一个是夏征舒。车裂后是被称为五马分尸。就是在四肢上和头上,各拴一条绳子用五匹马拉,非常残忍的,活活地把他撕裂。因县陈。这个因是因此,是在此后,县陈是以陈为县。也就是说把陈国灭了,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最早设县的就是楚国。他设的县都是在边境地区,把刚灭亡的那些小诸侯国,变成他的一个县。县者,悬也,是悬在边上的一部分。但它后来成为,中央集权的一个行政体制。所以这个县陈就是灭陈,灭陈为县。

  • 楚子入陈——楚庄王背盟

       陈侯在晋,这个陈侯在晋指的是,陈灵公之子公子午,但是我们还看到一条经文,那就是在宣公十一年的夏,这是冬,夏季还有一条经文,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这个时候陈灵公被杀了,他的儿子公子午在晋国。这个陈侯是谁呢。

       所以《史记》说,夏征舒弑陈灵公后自立为君,这个陈侯应该是夏征舒。夏征舒杀掉陈灵公之后,自己做了陈侯。那既然是盟于辰陵,实际上他已经等于,表示愿意臣服于楚国,参加了楚人所主持的结盟。也就说这时候是盟友,是朋友。但是楚庄王在和他结盟之后,又带着军队来伐陈,杀死了夏征舒。

  • 楚子入陈——女独不庆寡人?

       申叔时使于齐。申叔时是楚国的大夫,使于齐是出使齐国。反,回来了,复命而退。申叔时回来去见了楚庄王,复命是回报出使齐国的事情。对出使齐国之事做了回报,回报完了就退下去。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

       王使让之。让者,责也。就是专门派人去责备他。曰,夏征舒为不道,不道是违背道德。也就是说这里的不道,实际上是说违背了忠君原则,作为臣子杀死君主,这是不道。弑其君,所以下面的弑其君也就是不道。

       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以诸侯是用诸侯。但是不论是经文当中,还是传文当中,都没有说这个诸侯是谁。这个诸侯,应该是诸国之侯,也就是说在这次伐陈的行动中,一定还有其他的一些小诸侯国。很可能是附属于楚国的,淮河流域的那一片小诸侯国,也跟着楚庄王来了。

       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戮之就是杀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诸侯那就是刚才说的,那几个小国国君。县公就是楚国各县所设的长官,他称县公。各县的长官称县公,有时候也称县大夫。实际上这个县公,就是后来的县尹、县令、县长,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这些县大夫,这些县公和其他诸侯都来庆。庆就是庆贺,就是祝贺,就是都对我表示祝贺。都对我入陈杀夏征舒,对这件事表示祝贺。我胜了,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大家都祝贺我,你为什么不祝贺我就退下去了。没事找事。

  • 楚子入陈——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

       对曰,犹可辞乎。这个辞是解释,犹可辞乎是说还可以解释吗,我还可以做辩解吗。为什么有这句话呢,因为别人都表示祝贺,申叔时没有表示祝贺。并且楚庄王亲自派人来问,来责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申叔时有罪。有罪就可能被杀。申叔时就问我还有辩解的机会吗。如果你直接杀我,我就什么话也不必要说了。

       王曰,可哉。你做解释吧。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你这件事做的是正义的,是正义之举。就是对这件事情本身我没有异议。抑人亦有言曰。这个抑是但,是不过。人亦有言,是人们也有这样的说法,也有下边的说法。

       虽然这个事情你做的不错,但是我听说,别人还有下边的这种说法。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这应该是一个俗语,就是说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别人的庄稼地里走过去,把它当成了路。这个蹊是径,这个是动词,蹊人之田是以别人的田来作为径,作为小路。那当然是践踏别人的庄稼。

       而夺之牛是说田主因此,把牵牛者的牛给夺过来了。为什么呢,用来赔偿我被践踏的庄稼。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就是那些牵着牛,从人家庄稼地里过的人,确实有罪。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个已是太,因为人家踩坏了你几棵庄稼,你就夺人家的牛作为赔偿,这个惩罚是不是太重了。

  • 楚子入陈——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

       当然这是比喻,下边就说现实。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就是这些诸侯跟着你来讨伐陈,我们说的是伐有罪。今县陈,贪其富也。现在结果呢,就是你来的时候说的是伐陈讨罪,其结果是县陈,以陈为县。把陈变成了你的一个县,贪其富也,其结果是贪富。

       也就是说这是以讨罪相号召,而以贪富为结果。为什么叫贪富,所以我说,我记得前面似乎说过。一个君主,一个国家,灭了另一个国家扩大地盘,攻城略地,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占有人家的地盘。占有人家地盘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占有,这个地盘上的人力和物力。这个地盘归我了,这个地盘上的财富我就可以收税,这个地盘上的人就归我使用,所以占有地盘是贪其富。

       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这个归是终。无乃不可乎。就是说你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合适。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未之闻也,是我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就是这里似乎也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我没有听说,没有听别人说过你讲的这个道理。第二个是说其他的大臣,没有说出过这样的道理来。所以前人往往说,在这里是说,其他的大臣没有提出相同的观点,你这一说我突然茅塞顿开。

  • 楚子入陈——取诸其怀而与之也

       反之,可乎。楚庄王在这里是表示,的确,按你的说法我做错了,我现在把它送回去行吗。这个反之,实际上是恢复陈国的独立地位,行不行。对曰,吾侪小人。吾侪就是我们,我们小人。申叔时不是小人,但是在君主面前谦称是吾辈小人。

       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取诸其怀是从别人的怀里,把东西抢过来。而与之,然后再还给他。这句话也是个比喻,是说那些从别人怀里,把东西抢出来,然后又还给别人,这是胜于不还。从别人怀里抢东西不对,但是最终还还给了人家,对于做了坏事予以弥补,当然是好的。当然这是对楚庄王说,你如果复陈,恢复陈国独立地位,当然就相当于这个故事。

       这里需要说一下取诸其怀。我们知道,我们的古人衣服上没有兜。有东西放哪里,放袖子里,那是后来。其实更多的是放怀里,把腰一扎,直接放到怀里。因为那个衣服是对襟,掩的襟,掩的大襟。掩的大襟里边,实际上是相当于兜。说老实话我小时候还这样做过,有时候弄一个东西就往怀里一揣。这是服饰的变化。那个时候衣服没有兜,有些东西他只好放到怀里。

  • 楚子入陈——乃复封陈

       下面说乃复封陈。封陈就是恢复陈国的独立地位。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但是我把陈国都占领了,也不能一点表示没有。从他每一个乡里抓了一个人,把这些人带回去使他们集中。找个地方让他们集中居住,把这个地方称为夏州。表示这是杀夏征舒留下的一个纪念。

       故书曰。故书曰,解经语。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书有礼也解经语是。《左传》作者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为了褒扬楚庄王有礼。这个有礼指的是封陈,又把公孙宁、仪行父送回去,继续担任陈国的卿职。《春秋》认为这样做合乎礼制,这是《左传》作者,对《春秋》经文的解读。

  • 左传导读——该不该明哲保身

       我说我们从刚才的传文当中,我们看到,洩冶对陈灵公的批评有错吗。应该是没有错,并且没有激烈的言辞,完全是善意的规劝。从名声不好,对你有不好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批评。并不是说受害者,没有从受害者的角度来批评他。

       我说像这种做法没有错,那这种没有错的人被杀,那被杀者是无辜的。那圣人在这里,为什么不批评陈灵公乱杀忠臣,而却批评洩冶不会明哲保身呢。实际上圣人在这里批评的是,洩冶不会明哲保身。

       在整个社会都很混乱的时候,道德水平都很低的时候,你没必要提高标准来批评君主。批评君主就是你自己没事找事,导致自己被杀,你违背了明哲保身的原则。前人很多学者都从这个角度认为,我们的圣人会这样教育后人吗,会让后世的臣子们,都学会明哲保身,而不劝谏君主的错误吗。

       所以后世有很多学者认定,这句话不可信,一定不是我们圣人说的。一定是《左传》作者乱编的,有道理吗。我们的圣人是伟大的,我们的圣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不会教育后世的臣子这样做,教育后世的臣子明哲保身。但是我想,也许这正是我们圣人的思想。

  • 左传导读——邦无道,免于刑戮

       在这里引了一段话,公冶长,《论语·公冶长》上的一段话。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这个人,这个年轻小伙很会做事。在国家有道之世,不废。什么是不废呢,可以找到官做,可以为君主服务。不被废弃,被利用。

       邦无道,免于刑戮。在无道之世,他也可以不被无道之君诛杀。这意味着什么,在君主无道的时候他不提意见。在君主有道的时候,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做官,为君主服务。在君主无道的时候,他也不乱提意见,而招惹杀身之祸。因为这个特征,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兄之子,是他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这说明什么,圣人欣赏南容这样的人,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子曰宁武子。宁武子我们前面说过 就是宁俞。邦有道则知。当君主有道的时候,他表现的很智慧,很有智慧。那就是可以给君主提意见,帮助君主治理国家。邦无道则愚。在遇到无道之君的时候,他像个傻瓜。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俞的这种智慧,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他的这个傻瓜相,我们是做不到的。

       难得糊涂,在这里圣人也是在表彰,宁俞的糊涂难得。在无道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会装糊涂,你才能够免杀身之祸,你才可以保命。通过上面这两节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圣人鼓励学生去做官,鼓励学生为君主服务。但是绝对不鼓励为劝谏君主去死,自己的性命,比为君主服务重要多了。

       为了保命你应该学会明哲保身,你应该学会愚,装糊涂。你应该学会不提意见,不招杀身之祸。我说这才是圣人的观念,用这种观念,来衡量他对洩冶的评价,如出一辙。我说正是在这个角度,他批评洩冶自招杀身之祸。

       何必呢,国家是他的,你何必为他好和不好而死呢。为他的名声去自惹杀之身祸呢。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孔子那里,在我们的圣人那里,忠君没有保命更重要。而后世的愚忠不是孔子的思想,我说那是后世儒家的理念。

  • 左传导读——楚庄王灭陈

       我们前边说了,夏征舒应该是杀灵公之后,自立为君,并且也参加了楚庄王召集的会盟,盟会。但是转过脸来,楚庄王就带兵灭了陈,杀死了夏征舒。楚庄王为什么这样干,所以我想,这应该是楚庄王的既定方针。楚庄王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左传·宣公三年》这样记载,大家看引文。观兵于周郊。观兵就是炫耀武力,周郊就是周王室的王畿。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也。这句话已经在显示,楚庄王不仅有做中原霸主之志,也有代周而称王之野心。问鼎中原就从这儿来的,因为鼎是天下之王的象征。

       九鼎,现在他问鼎的大小轻重,就是准备要继承这些鼎了,他要做天下之王了。我说即使他没有做天下之王,至少他做中原霸主的这种雄心,是已经定了的。所以灭陈应该是他的既定方针。所以所谓的诛讨弑君之贼,纯粹是一个幌子。

       所谓对陈人说无动,不要惊慌 我就是来杀夏征舒的,这也是骗人的话。其结果就是灭陈,县陈。所以我说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楚庄王灭陈不是为了杀夏征舒,不是为了陈国的利益,而是要扩大自己的版图。

  • 左传导读——楚庄王复陈

       但是接下来他又复陈。从《左传》的叙述里边,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楚庄王的复陈,完全是因为申叔时之言。其实未必,我想这应该是,楚庄王对当时国际形势的,一个判断的结果。当然我说的国际形势,是当时的中原诸侯国的这种形势。我们知道,楚庄王当时正在努力地北扩。如果他这时候灭陈,把陈变成他的一个县,必然会导致两个后果。

       第一,南方集团当中的,那些随从者,追随者,都会开始担心。我今天跟着你南征北战,不断地跟着你打仗,当我哪天我们国家出了事的时候,我们很可能马上被你一下灭亡,陈国就是例证。我说他灭陈,会使他的那些追随者们寒心,会影响他们追随楚庄王的这种动力。我跟着你打干吗呢,不知道哪天你把我也灭了。我说这样做一定不利于,南方集团的内部团结。这件事一定存在的。

       第二点是因为他的北上,意味着对中原诸侯国的掠夺。而在当时灭亡一个中原诸侯国,是大家公认的不可容忍的事情。我说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甚至以后晋国的历代霸主,他们灭亡过一些小国,那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灭亡中原较大的中原诸侯国。因为灭亡一个较大的中原诸侯国,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你是诸侯,我也是诸侯,如果诸侯之间相互灭亡,首先是对周王室的不尊重,也破坏了和平共处的原则。所以我说楚庄王如果现在灭陈,变成一个县。第一,他会导致北方,中原诸侯国的批判 道德批判。第二,他会促使北方集团的团结。

       也就是说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灭陈会导致内部的不团结,使大家感到寒心。第二个是会促使北方集团的团结,增加他的北扩阻力。我想作为一代英主,楚庄王对这种大局是可以看到的。他之所以复陈,恢复陈国的独立地位,我想是出于这种大局的考虑,而未必是因申叔时之言而复陈。

       最后《左传》作者解经语。我们知道《左传》作者,在整部《左传》当中所描述的,都是反对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侵伐,特别反对相互灭亡。他赞赏诸侯国,天下诸侯国共存的这种局面。所以他认为灭亡一个诸侯国,或者对其他诸侯国进行侵伐,都是不道德的。从这个角度他认为,楚庄王灭陈而封陈是符合礼制的。他把他的这种观念,强加给了《春秋》。我说《春秋》本身,未必有这样的内涵。不过是《左传》作者的,理念表述而已。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第第二节楚子入陈部分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30 楚子入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