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John Hartman:平台钢琴触后的调整4-3理解触后

平台钢琴触后的调整4-3理解触后
文 / 【美】John Hartman
译 / 吴红江
来源/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年《乐器专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理解触后
现在我们具有了测量触后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触感。我们必须在触键时能够感觉出我们所调试的不同钢琴所需要的触后的精确差异。过度的触后及其伴随的过度键深会使我们感觉击弦机部件很轻,下键很重,二者都会对演奏者的做功造成浪费。此外,顶杆会被顶杆垫毡卡住,压迫,影响复奏(见图5)。足够强度的演奏下,顶杆轴钉会过早破损,顶杆“靴尖”也有可能折断。另一方面,过小的触后会使我们感觉击弦机部件很重。尤其是轻柔的演奏时,会因为弦槌噎住而无法实现擒纵。此时,顶杆旋转得不充分(见图6),与鼓轮相接。


设定触后的窍门在于能确保恰好满足擒纵工作的量而非更多。轻柔地、彻底地压下琴键,犹如轻轻演奏,顶杆必须恰好转过鼓轮,而不要碰触到顶杆垫毡。用适度力量压下琴键,犹如用中强力度演奏,顶杆必须具有继续转动的微小余地。可以这样检查调试效果——保持下键深度的同时压下顶杆“靴尖”,顶杆必须具有向前转动的微小余地(见图7)。

最初,你可以通过击弦机模型培养触后的感觉,调整的同时观察顶杆的情景,并且注意琴键给你何样的感觉。轻轻地下键,感觉脱进后的碰触,在碰到扁销呢圈之前何时琴键下沉速度变快。试着培养对脱进之后琴键运动程度的观察能力。检查顶杆的位置,确保它恰好转过鼓轮。其目的是协调你手指的感觉对应的顶杆离开鼓轮的距离。当你检查真正的击弦机的触后时,你必须在放置于中盘之上的击弦机上工作,而不要在工作台之上。二者轻微的区别将会改变键深并影响触后的感觉。 注:原文载于《钢琴技师》[美]2002年10期,翻译略有删节。
登录霸拓官网浏览往期官微

更有霸拓第二官微欢迎关注

欲加入霸拓官方V群 请扫二维码实名加友

钢琴技师 技术立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