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岁时记(十一)
作者:仙舟 益世报-北京 > 1931-02-26 菱仁剖出,色可爱,更可食,入口鲜而嫩,其微有绵性者,则为“老菱角”矣。 “菱角仁”,南人喜食嫩者,而北人则以老的为上。北平每于秋后,有卖“河鲜儿者”,莲蓬,白藕,茨菇之外,菱角固亦有相当之位置也。 医云:菱角于药材中,为坚脾之需要,更富有滋补之力,故代乳粉中,菱角在焉。 早上河者,固为“河鲜”,其迟于深秋出水之菱角,则老不可食矣。废物利用,遂以之做“菱角米”焉。 做菱角米之法,亦先以钢剪如法剖出,取其仁曝于日光中。数旬后,干如“铁蚕豆”,体形缩至三分之一,置袋中珍而藏之,妨虫蚀也。 菱角米,除用于药材及代乳粉之外,惟腊八粥之一途。煮粥以前,须先以温水泡菱米,迨湿透,始下锅与米合煮之,粥成时,菱角米亦可食矣。 每于冬囗,卖菱角米之小贩,踵接而来,售者,皆四乡之村仁,蓝布裤袄,月白褡包,顶扣白毡青色缎边之小帽,肩粗布或蔴质之口袋一,手捂右耳,引颈长嘶,唤一声,“抓菱角米咧!”不啻报告新年将至也;又有提较小之竹篮者,则为附售“荸荠果”“熟茨菇”者也。 往岁菱角米之售价,与花生仁咸瓜子同,今岁则否,铜元二十枚仅得米仁三十馀粒,是物,价昂如此,其他想可概见。 菱角米,除专售之小贩,干菓铺均有代售,特其价之昂,殆三倍于小贩也。 卖画 按北平旧俗,于腊月初旬,皆请匠人糊裱顶棚,四白落地,焕然一新,其意云何?为过年也。顶棚糊罢,即购含有“吉祥”趣味之画像,贴于壁间,职是之故,乃有卖画者应运而生焉。 卖画之小贩,亦为四乡之村人;更有挟其货物,——不远数百里而来者,如涿州,良乡,乐亭,三河……各县,眩奇斗异,极尽所长,而化工能使平市妇孺满意者,厥惟乐亭之“大胖小子”。画工既细,著色亦佳,莲生贵子,五子登科,富贵有馀,……尤为妇女所乐购。 北平为五方杂处,学仕工商,无一不有,各界之职业不同,目光亦异。卖画者为迎合购者心理期间,故画中之种类倍极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