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岛翔燕 中海化学中国增值肥料的创造者|黑土地多施肥就减产,农民应该怎么办?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一直是影响国民经济的一大经济产业支柱之一。同时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农业发展受到气候环境差距和土壤肥沃程度的影响,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黑土作为作物成长“乐园”,农民拥有了黑土,就相当于拥有了打开致富大门的敲门砖,然而在青海却有这样一片黑土,作物产量不高,农民种地还不敢多施肥,只要多施肥作物就减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近日由中海化学携手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共同策划制作的“富岛 翔燕 中国化肥增值行动——高原黑土地上的增值”就讲述了一个有关黑土地的故事。
01
65吨肥料换来一面锦旗
在青海门源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编导看到一面锦旗,上写“翔燕含钾二铵促丰收,门源黑土地上展风采”。据了解,这么,锦旗是当地一位种植大户2018年所赠。

青海门源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延栋:这个锦旗是我们2018年,我们一个种植大户送的。那年我进了增值肥料是76吨,他一个人就用了65吨,当年下来他的7000亩土地,增产了将近70万元。他也高兴送了个锦旗。
采访中,编导了解到,门源县作为青海的东北头,与甘肃接壤。这里超过40万亩的耕地也全部是黑土地。但受高原气候影响,这里每年最高温度仅有20几度,温度较低、作物生长缓慢等自然因素,导致这里只能种植一些高原抗寒抗旱作物,所以虽是黑土地,但一直以来的产量却不高。
青海门源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延栋:在我们门源县,全都是黑土地,大家都知道,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性状好,营养丰富,说简单点就这种土地肥沃,适合种植作物。然而对于我们青海门源来说,肥沃的黑土上却不一定能长出高产作物,现在我们这个位置海拔在3000左右,虽然咱这是黑土地,但是我们这边气候比较凉,海拔比较高,成熟期短,有时候霜冻来得早,作物长的慢,产量就在500斤左右。

02
40万亩良田无产量,种地不敢多用肥,到底该咋办?
俗话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采访中栏目编导提及,有这么多良田产量上不去,为什么不通过多用点肥料来改善一下,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然而编导得到的答案却有些意外。
青海门源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延栋:用肥多了,也不好,用肥一多,就会产生养分过足,容易倒伏,青稞就会贪青不熟。
海油富岛西北分公司甘青宁区域业务经理陶春光:在门源县一个他们施肥量比较小,一亩地用30斤二铵,追肥用5—10斤尿素。不是他们不用肥,而是化肥用多了以后,用他们话讲就是青黄不接,光长杆和蘖。丰收不了,成熟不了。这边有时候9月份就开始下大雪,下大雪的时候气温骤降的时候作物还没有成熟这样不仅不会增高产量,反而会降作物收成。

门源县遇到的作物产量不高,农民不敢多用肥,施肥量、投入却在逐年增加的问题,成为了扼制门源农业发展瓶颈,针对这一情况,门源农资经销商和种植大户一直在寻找突破产量瓶颈的方法。
青海门源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延栋:中海油的产品我们是2012年开始接触的,以前他们是撒可富二铵嘛。后来他们推出新品种,聚氨锌增值复合肥我们就开始做了。用起来量也少,减量但是产量不减,达到了减肥增效的效果。
03
65吨肥料,7000亩地
黑土地突破减产瓶颈
做为农资经销商和生产商,没有人会说自家农资产品不好,好的农资产品,应该是能够助力农民增产增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界定什么是好的农资产品?小编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大厂家,翔燕增值复合肥作为央企生产的一款肥料,应该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其次就是看效果,因为在我们之前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门源县泉口镇种地大户雷延山:2018年在我第一年接触翔燕增值复合肥的时候,我拉了65吨,那时候在白延栋白总的农资店只有76吨翔燕增值复合肥,当时我就认准了央企品牌,第一年就在7000亩的耕地上全部使用了这款肥料。本来我们每亩地要用30多斤二铵,而这个翔燕二铵就下了25斤左右,肥料我们减量是5公斤10斤左右,少花了10多斤肥料,成本节省了将近15块钱左右,7000多亩地少花了11万块钱。减量以后这个肥效效果相当好,2018年我们当地雨量相对较大,庄稼长势也好,增产量也好的很。有的一亩地增产70多斤,有的增产50多斤,最少的一亩地也增产10多斤。这样一年下联,增产效益加上减少投入,2018年自己增加大概60多万到70万块钱,平均1亩地差不多100块钱。
采访中栏目编导还在活动现场看到了两位种植大户,他们都是翔燕增值肥的受益者。通过翔燕增值费达到了减肥增效的效果,其中一位种植户有5000亩耕地,增值加减肥一共增收了35万元左右。另一个种植户是在2000亩耕地上施用的翔燕增值肥,2019年自己的耕地每亩增产大概五六十斤,一年下来增收十多万。
通过本期专题节目,我们不难发现,门源县之前农作物产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门源县海拔高、气温低、作物生长周期短等自然环境影响是主要因素,其次也与这里只能种植一些抗寒抗旱的高原作物(这种作物产量一般不高)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与大自然抗争突破产量瓶颈的话,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很关键。而雷延山通过2018年施用翔燕增值复合肥打破了门源县低产瓶颈,利用65吨肥料,在7000亩耕地上多挣了70多万,让门源地区种植户看到了黑土增产的希望,纷纷学习雷延山选肥经验,拉开了门源当地从传统肥料向增值肥料过度的“改革”。
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