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1课: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

2022-10-05 17:10 作者:不可执一而论  | 我要投稿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概况: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古代居民很早便在这些地区生产劳动,生息繁衍,所以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表现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该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①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中国: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③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1)概念: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劳动,采用较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模式。

(2)形成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辽、宋、金、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形成条件: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生产技术进步;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有哪些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3)古希腊和古罗马

①古希腊

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在古希腊,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特点:食物原料较丰富;经济作物繁多;膳食结构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基础,主食种植不多,副食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古代希腊多山地、少平原的自然环境不适合发展农耕,粮食产量低;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和橄榄;临海多港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其他地区交流广泛,进一步丰富了食物原料。


②古罗马

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希腊公民

古希腊公民由本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父母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是古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享有充分的行政、司法等政治权利,体现出其不同于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及外邦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公民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且代表他所在的城邦。古希腊城邦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公民的参政素质普遍较高。公民极重视个人自由,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和平等,希腊公民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4)美洲

①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古代中国、希腊食物生产和饮食习惯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古代中国

特点:食物资源多样,食材丰富;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食、副食分明。

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业起源地之一,属于农业文明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主要的谷类种植区;中国大河流域广阔,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向来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生产工具改进,粮食产量高。


中西方食物结构的比较

中国人的食物是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从饮食的原料结构来看是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主食是豆类和谷物),肉食在其中占的比重少之又少,且主要是鸡和猪肉;从饮食的成品结构来看,是饭与菜相结合的结构,饭是主,菜是辅。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肉类一直是大宗食品,除谷物外,牛乳、乳酪、黄油也是必需品。

第1课:从食物的采集到食物的生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