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顾方本:五华的教育特色(汪籛、毕列爵等先生逸事*)

2023-05-17 00:43 作者:开紫花的地丁  | 我要投稿

  1944年秋季,我进了五华中学,只读完高一上学期,就匆匆离去了。如今已是1994年的秋季,足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50年来五华在我心中,却占有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五华有我的好老师。我感激五华给我智慧与力量,我更感激她教我怎样去学习,去生活,去热爱大自然,去热爱祖国和人民。

  当年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一次特别的考试

  我原来在桂林读书,刚上完了初中。因日寇进犯湘、桂、黔,才逃难到昆明的姊姊处,连升学考试的时机都失去了。但五华给了我一个考试的机会。

  笔试以后,我被叫到教导处参加口试。办公室里只有两位先生,一位是汪籛老师,另一位是教导主任兼高一级的导师毕列爵老师。口试由汪老师主持,毕老师默默地坐在一边。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一开始,汪老师先用英语向我提问,我就用英语一一作答。当我答完第二句 I am seventeen years old 时,汪老师用疑问的神色望着我说, Seventeen? 我立即领会了他的意思,补充道:“Seventeen 是虚岁, 我的实足年龄是fifteen。”这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笑了。

  汪老师和气地对我说,“你的作文我看过了,看来你的语文程度还可以。但是,你的数学成绩不行!”我顿时感到脸上在发烧,心也跳得很快。汪老师却依旧和颜悦色地,招呼我在他的写字桌旁边坐下,他拿出了纸和笔对我说:“我先给你讲两个关于代数一元二次方程式的例题,看你能不能听懂,会不会做?”说着,汪老师就一边讲一边在纸上演算给我看。演算毕,他问我是否听懂了,见我点了头,他又拿出一张白纸边写边对我说:“现在我出两道习题,你就照我讲的例题的解法来试试看,会不会做?”我遵命照做。因为,汪老师讲得十分清楚,我完全听懂了,所以就很快运算了出来。汪老师审阅了我做的习题,然后对我说,“很好。看来,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错。你是能够跟得上去的。”毕老师到这时才开口,他表示欢迎我到五华上学,又向我交待了入学须知和要办理的有关入学的一些事情。

  这是一次特别的考试。其所以特别,不仅仅由于给了我一次特别的机会,而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当时的非常条件下,五华已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潜力的测试。

  重视培养自学的能力

  五华的校舍并不宽敞,但很整洁。五华的师资是第一流的。任课老师大都是西南联大的青年教师。他们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作风民主又平易近人,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在教学上,他们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引导、帮助。因而,学生学得自觉、主动,效果也较好。

  教科书虽规定用全国统一的固定教材,但除了数学、英语之外,很多课程的教材都是由任课教师自选或自编的。尤其是毕列爵老师的生物课,教材是他自己编写的,教学方法也与众不同,同学们都爱上他的课。毕老师讲课时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又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他的课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章节分明,有条有理,有实际的例子,又有清晰的图解,并配以必要的板书。而且他善于深入浅出,讲课的语言也很精确,很少有多余的话。他不发讲义,但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做笔记。为了指导我们记笔记,还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介绍了他编写的讲义的篇章结构、纲、目顺序以及规定的序码符号,并交待了一些有关记笔记必须注意的技术细节。他要求我们,上课时先把他的讲解记录在笔记簿上,然后在自修时把笔记整理成文,并按照他提出的要求腾清在有光纸上(有光纸下面垫上有横格子的练习簿的一页)。我们整理好的笔记,他还要收去查阅,订正后再发还给本人。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本自己整理好的完整讲义了。记得在上单细胞一节时,毕老师指导全班同学轮流看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动态,并把观察所见的草履虫画出来,再按毕老师在小黑板上画好的正确图形订正,然后描绘到笔记上去。

  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使我们养成了一种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会了一种自学的能力。具备了这种学习方法与能力,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时,就立即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受用不尽。这是,在中学阶段常被忽视的,一种必要的基本训练。而我们五华在脚踏实地地做,这又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李校长从中缅边境归来后,特地在全校师生参加的一次大会上,谈了他的所见所闻。实际上,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云南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我国最西南的边境上,此时同样成为抗日的战场。李校长向我们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行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

  李校长演说中讲到的两件东西,我至今没有忘记。这两件东西,是边境军民赠给他的战利品,一把日寇军官佩用的军刀,一个用象牙制成的吸卷烟的烟嘴。李校长告诉我们,那把军刀就是有名的日本倭刀,十分锋利,日本武士道以佩用此刀为荣。今天它成了屠杀无辜人民的一个罪证。这些日本侵略军完全绝灭了人性,竟然以杀人多来眩耀自己的军功。

  那个象牙烟嘴是用整只象牙的头上一段做成的。侵略者连大象这样珍贵的野生动物都不肯放过,任意捕杀。那个烟嘴是一个被击毙的日寇头目原打算带回家去,作为显示战功,光宗耀祖的纪念品。李校长激动地指出,日本侵略者“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真是十恶不赦。李校长引用的这个典故,出自《尚书·武成篇》,是评论商纣王无道的一句话。李校长对此还特地给我们作了注释。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典故,因而印象特别深刻。李校长讲的这个典故,真是意味深长。商纣王是离今2700多年前的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暴君,如今已是20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日本法西斯强盗把历史向后倒退了数千年之久,岂能令人容忍!李校长激愤地说,侵略者的灭亡已指日可待,我们一定要坚持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最后,校长谆谆嘱咐大家,要用功读书,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

  50年之后,我们的伟大祖国正在日益富强。想起李校长50年前的演说,感到分外地亲切感人。

  教我们怎样去欣赏诗歌

  有一次语文老师请假,来了一位代课老师,他向我们谈了诗歌欣赏问题。这节课充满了诗情画意,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的线,是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母亲的一针一线,针针线线,密密地缝,是唯恐亲人迟迟不归,这一细小的动作,把慈母无微不致的爱子之心,刻画得淋漓尽至。这就是诗的感人之处。

  接着,他向我们介绍了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李后主早期的词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春楼》)”,“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这些词句尽管很优美,但这不过是一个帝王在宫庭享乐生活的写照。而李后主在作了赵宋俘虏之后,亡国之痛使他的心境变得沉痛凄凉,哀怨万分,而他的视野却越出了宫庭深院,更加开阔了。这使他后期的词就写得越发的好了。老师接连向我们朗诵了好几首后主后期的名作;还特地解释了李后主的词《虞美人》,词中有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却遭到了宋太宗的忌恨,在七月初七他生日那天,用毒酒送他归了天。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固然有他的天赋条件,后主是个天才,对书画、音律、鉴赏无不精通,如果没有亡国之痛,也就写不出这样好的诗词来。所以,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老师的讲解,似同谈家常一般地亲切。他的声音虽不高,说话的频率却很快。虽不用讲稿,但他对所引用的诗词都能一词一句清晰感人地背诵出来。讲到有的名篇和名句时,还辅以必要的板书。全班同学聚精会神地听着,教室里雅雀无声,我们一个个都被诗情画意给吸引住了。

  散课后,老师离去了,他的尊姓大名至今不得而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教课相当好。因为,文学艺术可以陶冶一个人的心灵和情操,在中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推而广之,还可以搞一些天文地理、时事形势,科学技术等讲座,给学生自选,那该有多好啊!

  做一个业余植物采集家

  昆明西山是个著名的风景区。因它离市区很远,交通又不便,即使是昆明市的本地人也难得有机会去玩。当我们知道,毕老师要带领全班同学去西山郊游时,真是喜出望外。

  出发前,毕老师关照我们要团结互助,注意卫生与安全。他再三叮嘱大家要爱护一草一木,切不可任意践踏和糟蹋生物。他教育我们要把大自然作为教科书,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在那儿都可得到验证,还可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说,“观察”也是一种能力,要学会怎样观察。通过观察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他还特地向我们讲授了有关植物采集的常识和注意事项。

  我们去西山走的是一条水路,从大观楼出发,坐小木船渡过昆明湖,到达西山脚下。几叶小舟在湖上划了好几个钟头,但荡漾在景色秀丽的昆明湖里,真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上了岸,我们背着简单的行装,在西山脚下延着逶迤的林间小道,穿过一片茂密的山林,攀缘而上。一路上我们行走在林荫下,同奇花异草、鸟语花香为伍,心情特别舒畅。毕老师有意走在队伍的后面,关注着每一位同学,有时也插上几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属何科类型⋯⋯但他一点都不干预我们,任大家纵情敞开胸怀。在途中,有的同学发现了一只垂死的小鸟,有的看到了一簇不知名的花儿,互相指指点点地交谈着,有的人还引颈高吼,回声立即在空中回荡,大伙快乐得忘记了疲劳。不知不觉地,我们已走上了一条山间公路,越过公路是一个很大的寺院。毕老师告诉我们,已经到了宿营地。我们就住在寺院左侧楼上的两间客房里。

  在西山我们住了两个晚上。第一天上山之后,天色已不早了,一天的行程也很劳累了,各人梳洗一下,把铺位弄好,晚餐后就躺在地铺上安睡了。第二天早上登龙门,下午在寺院附近活动,各自采集一些标本,晚上举行了联欢会。第三天就按原路返校了。

  这次郊游,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但是,细细回味起来,游西山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是一次野外观察活动。西山本身就是个天然植物园。我们上山、下山、在山上,无论走到那里,都置身于各种植物之中。正如毕老师出发前说的,课内学到的东西,通过观察在大自然中可以得到证实。这种活动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寓郊游于教学之中。是毕列爵老师的创造。

  40多年后,在武汉与毕老师重见时,我请老师为出版社写一点指导中学生学科技的书,毕老师就提出了《怎样做个业余植物采集家》的选题。我因为在五华曾受教于毕老师,对此深有体会,故立即采纳了。这本书已于1990年正式出版。毕老师一生为植物学研究孜孜不倦,他在75岁以前还坚持每年要到神农架去采集标本,作科研考察。毕老师身体力行,50多年如一日,永远是我们的好榜样。

  (顾方本,1944年入五华高中。职称:编审。曾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社长。1992年退居二线)

*为转载人后加。全文选自《流风余韵悠长》

顾方本:五华的教育特色(汪籛、毕列爵等先生逸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