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为?||了解“无为”,走近大道
无为≠无所作为
提到道家,人们往往能想到“无为”。那么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会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认为它是消极避世的,是任凭自然发展变化而不做干预的懒汉思想。若真是如此,那它不就是在劝人们去做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吗?

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只是一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与“无为”的真正含义相去甚远。倘若将《道德经》中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有为理解为“有作为”,那么《道德经》中的很多句子都是解释不通的。例如七十五章中讲:“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有所作为的统治者怎么会让人民难以治理呢?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统治者才会让人民难以治理?结合这类统治者“食税之多”“求生之厚”的行为可知,是肆意妄为、顺应自己主观意愿和想象而为的君主。因此这里的有为是肆意妄为,无为是不妄为,不为所欲为。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顺应自然,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道常无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这样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正所谓“道法自然”,道顺应自然,看似什么也没有做,最终的效果居然是无不为,这就是无为的妙处。老子之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道是非人格的、更加倾向于泛神论的。
《清静经》中讲:“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生养、创造万物,却不主宰万物,顺应自然万物发展,因此它“无为而无不为”。如果它不顺应自然,而是有了主宰的念头,有了目的性和私心,那么反而不能做到“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人类更不能不顺应自然。因不顺应自然而带来灾祸的事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人总想要征服自然,最终却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人必须顺应自然,并像《易经》里面说得那样“赞天地之化育”,大自然才能恢复正常的循环往复,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平共处。

应用无为
无为引申到治国上就是无为而治了。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乱与压迫的时代,而当时的战乱无非是名与利的争夺罢了。后世的有些统治者会利用人们这种争名夺利的心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用名利权势吸引天下人才为自己服务,不仅为自己的统治增加了力量,还使得人们把聪明才智都用于争名夺利而非对付统治者。例如孔乙己、范进等在四书五经中耗尽年华还丝毫不觉得后悔的“读书人”。但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治理方法,它会让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必然危及统治。老子认为的圣人之治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即不崇尚贤才,让人民不争名夺利;不以难得的珍宝为贵,使人民不偷盗;不让人民看到可引起欲望的功名利禄,让人民心中不产生动乱的念头,圣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削弱人民争夺名利的雄心,让人民无巧伪奸诈之心思,无非分妄想之欲求;使善用计谋者不敢胡作非为,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他论述的治国思想看似无所作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愚民政策,实际上可以“使民无为”,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从最基本的满足人民温饱与健康,到精神层面的打消人民争名逐利之心,都可以实现。打消了争名逐利之心,官员在处理公务时就不会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国家赋予的责任与权力上,就大大减少了公报私仇、假公济私的情况;人民就能够各司其职,不会强夺他人财产,更不会谋反。统治者自身也应无为,即不与民争利,不抱有私心,同时不过多干预,不去打扰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顺应自然规律。这便是无为而治,文景之治就是无为而治的体现。如果统治阶级过多干预百姓生活,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必会带来损害,例如大跃进等。
作为普通人,生活中同样应当无为,顺应自然,处事不带有私心。从古中国人最传统的农耕上讲,想必大家都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这就是做不到“无为”,因欲望而背离自然规律所招致的恶果。而身处嘈杂的都市,这样的例子似乎离我们很远了,其实它无处不在。放纵一时的食欲而不顾身体自然所需就会导致暴饮暴食,从而危害身体健康;放纵对钱财的欲望而不顾自己的职责就会导致假公济私、损人利己,违背道德甚至触碰法律的底线。当我们真正做到了“无为”,时时处处顺应自然而行,摆脱不应有的欲望,也就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离老子口中玄妙的“大道”更近一步了。

这就是道家所说无为的大致含义。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