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航线的开拓者---“冰龙”级核动力破冰船
“冰龙”级核动力破冰船
该舰船为原创,一切均为虚构架空。
舰船原型:俄罗斯的“列宁”级核动力破冰船,中国的雪龙-2号破冰船
外形灵感来自中国的雪龙-2号破冰船
类型:破冰船
船舷号:AT-103
舰船级别:冰龙级
舰船建造方:北极舰船造船集团
设计方:极北舰船设计局
所属国家:北极星共和国
建造时间:2009年 (北极星元年9年)
舰船长:148m
舰宽:36.4m
舰高:39米
吃水:10.5m
标准排水量:31890吨
满载排水量:34630吨
续航力:无限海里/17.5节
航速:21节(正常),4.5节(破冰)
自持力:172天
破冰等级:PC1(最大破冰厚度4米)
编制:65人(标准)
状态:良好(在役)
同级舰:
AT-103 “冰川”
AT-104 “太阳风”
AT-105 “极地”
AT-106 “开拓者”
AT-107 “老人星座”
AT-108 “列蒙特”---是作为外贸舰出售至亥俄斯共同体,其命名纪念了为北极星共和国和亥俄斯共同体间友好关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列蒙特.门特教授,同时也是北极星共和国的第一任领导人。
技术指标:
动力
2座NEX-3型核反应堆,4台TSE-2300型蒸汽轮机组
主机共输出功率:430000马力
传动:
NPIE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2具全回转电驱动螺旋桨推进吊舱
4具侧向螺旋桨推进器
装甲:
舰首破冰式船头装甲:320mm;由钛合金制造。
电子设备:
雷达:
1部 AN/KS-67(V)3平面搜索雷达
2部 AN/KS-64(V)9航海雷达
1部AN/SPG-62照射雷达
1部MK-46Mod1光电航空仪
气象观测:
集成舰桥数据系统(Integrated Bridge Data System,IBDS)
自动后勤信息系统(ALIS)
气象遥感卫星接收系统
气象观测设备
自动着舰系统(ACLS)
大功率卫星通讯天线
声呐:
舰首声呐:
1x RNQ-15-Ice型船壳声呐(破冰船专用声纳)
科考设备:
各类科学实验设备(海-气通量观测设备、海冰观测设备以及大气观测与采样设备海洋地质长柱状采样器、遥控潜水载具、无人潜航器、地震探测系统、移动科考站、大型潜/浮标、探空气球、无人长航时飞艇、声学多普勒流速仪等)
舰载机:
2架NPF-32“冰种马”型直升机(该直升机是以美国的 CH-53“种马”为基础,升级了抗风能力和运输能力,还配备了滑橇式起落架,防止陷在雪里。)
其他设备:
1×光学/雷达复合助降引导系统
舰载月池和月池车间
2×中型吊臂(全电伺服驱动)
6×小型救生艇(平时隐藏在船体内)
3×小型气垫船
1×停机坪
12×救生筏
4×小艇(该小艇使用玻璃纤维材料制作,抗冰,抗撞,还简便,是冰上旅行的不二之选。)
舰船介绍:
“冰龙”级是北极星共和国用来取代老旧的“冰壶”级破冰船的新型核动力民用破冰船,“冰壶”级最后一艘大型常规动力破冰船“利尔·托特斯”号于2006年建造完成并下水服役,并为北极星共和国服务了近半个世纪,在极北航线上引导及救援了将近三千艘货轮,总航程达571900海里。为了接替这艘兢兢业业的老船,极北舰船设计局设计了下一代的远洋破冰船,采用了全新的核反应堆、推进装置、船电系统等,并为此重新设计了船体。(主要是看核动力的续航力很强。
冰龙级的一号舰于2010年下水,首舰被命名为“迪冰川”号。在服役之后执行对远洋极地海域内货轮的引导和救援,也负责搭建极地科考站,在闲暇之余也有搭载旅客执行冰海巡游的旅程,其有54个客舱,可搭载86位旅客。船上有四个客舱类别,有35间标准双人舱,5间套房,1间大型套房,和45间豪华套房。公共区域包括一个大餐厅(可容纳所有乘客同时用餐)、图书室、休息室、健身房、电影放映厅、室内温水游泳池和桑拿等。
2014年,二号舰与三号舰分别于罗克斯特造船厂和纽伦特斯造船厂下水,分别为“太阳风”号和“极地”号,前者执行与“冰川”号相同的任务,而后者由科吉特极地研究中心长期租赁,执行远洋极地科考任务。
紧接着,2016年至2019年之间,四号到六号舰分别从不同船厂陆续下水,分别移交至北极星极地科研院、加图索极地开发集团及海洋监测局,六号舰“列蒙特”号作为外贸船由北极星共和国派遣船员驾驶至亥俄斯铁塔湾06军港,并移交至亥俄斯海军疏浚部门。

该舰是北极星共和国第一个使用核动力的民用船舶。也是北极星第一个可以双向破冰的破冰船。
该舰破冰能力强,能够在2米厚冰、0.4米厚雪的海况下,以3到4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在遇到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旋转180度,将船艉变成船头,使用尾部的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前行。
但由于《南极条约》的限定,“冰龙”级只能在北极地区航行,所以,北极星共和国于2018年开始常规动力的破冰船的建造。这型破冰船就是日后的“海博斯”级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