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三《古代制衣观念/深衣的发展史》

2023-08-12 17:19 作者:木鱼碎片  | 我要投稿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礼记·深衣》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肘。……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朝祭之服也)之次也。” 根据这段话,结合古今服饰文化的知识,谈谈对中国古代制衣观念的看法。

(1)深衣是中华民族漫长服饰文明发展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形制之一。中国传统服饰两大基本类型是上衣下裳和深衣制。这两种形制在西周和东周时期都已发展的比较完善,上衣下裳制是继承商以来的形制,大约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裳服、礼服,而且被用作祭服。至此,形成了我国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和深衣。

(2)通过分析上述题目文字可知:我国古代对深衣的制作十分考究和严谨。不仅制衣工具种类齐全,更对制衣尺寸有着精确的把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古代时期已经对工具和尺寸有了严格的要求和把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对舒适性、宜人性的追求,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制衣观念。相对于西方“衣穿人”的制方观念,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服饰的制衣更注重“人穿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服饰形制上弱化人,模糊性别差异,掩盖人体。

(3)其实在早年的时候,东西方的服装形态差异并不大,但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而东方服饰仍趋向于宽松,从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服饰形态和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既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主观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服装材料的不同,东方普遍采用丝绸、棉、麻等吸湿性、透气性强的材料,而西方则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由于服装材料的不同,进而也导致了服装形态差异和服装裁剪技术的不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而西方服装趋向贴身合体,采用“省道”裁剪技术,使西方服装越来越立体。

(4)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中式服饰与西式服饰因以上种种因素,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服饰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服装款式上不露曲线,呈现出端庄,婉约、优雅、含蓄的东方情调。西方服饰文化注重科学层面的追求,服装款式上追求依附于人体形态的穿用,因此服装曲线明显,呈现出从实用而来的优美大胆和雅致。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拜拜——



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三《古代制衣观念/深衣的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