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记·屈平传 译文(上)

2023-06-20 12:37 作者:国风炫漫  | 我要投稿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为楚怀王左徒。【正义】:盖今左右拾遗之类。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嫺【集解】:《史记音隐》曰:“音闲。”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槀【索隐】:属音烛。草槀谓创制宪令之本也。《汉书》作“草具”,崔浩谓发始造端也。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正义】:王逸云上官靳尚。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索隐】:蚲,亦作“骚”。按:楚词“蚲”作“骚”,音素刀反。应劭云:“离,遭也;骚,忧也。”又《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正义】:上七感反,下丁达反。惨,毒也。怛,痛也。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正义】:行,寒孟反。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正义】:诽,方畏反。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索隐】:上音浊,下音闹。汙泥【索隐】:上音乌故反,下音奴计反。之中,蝉蜕於浊秽,【正义】:蜕音税,去皮也,又他卧反。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集解】:徐广曰:“皭,疏净之貌。”【索隐】:皭音自若反。徐广云“疏净之貌”。泥而不滓者也。【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正义】:言屈平之仕浊世,去其汙垢,在尘埃之外。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正义】:上足松反。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索隐】:二水名。谓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正义】:丹阳,今枝江故城。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索隐】:屈,姓。匄,名,音盖也。遂取楚之汉中地。【索隐】:徐广曰:“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十七年,秦败屈匄。”【正义】:梁州。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索隐】: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索隐】:按:《张仪传》无此语也。
  其後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集解】:徐广曰:“二十八年败唐眛也。”【正义】:眛,莫葛反。


译文:

       屈原,名平,(屈平(约前340-前278年),字原,其在《离骚》中写道:“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父亲告诉我我的名有正规礼法之意,我的字有灵敏公正的含义)与楚国王族是同姓。【《史记正义》中注解:屈氏、景氏、昭氏都出自楚国的王族(之姓)(楚国国君及其贵族皆出自芈姓)。王逸(王逸,字叔师,生卒年不详,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其所作的《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视)说:“楚(武)王(楚武王(?-前690年),芈姓,熊氏,名通,楚国丹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人)在最初的都城(丹阳)这里,生下了儿子瑕,瑕被楚王授予屈(楚国屈邑的地理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这个地方为自己封地,并被任为卿士(“卿士”又称“卿事”,为周朝王室及诸侯国执政大臣),(瑕及其后代)因此以屈为氏。”】他担任过楚怀王(楚怀王(?-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的左徒(左徒是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此官职)【《史记正义》中注解:左徒大概为如今左右拾遗(拾遗为唐代谏官名,主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后世一般认为左徒是仅次于楚国宰相令尹的官,主掌楚国的内政外交等诸多事宜,其品阶和权利远在唐代拾遗之上)之类的官职。】屈原他学识渊博,有着很强的记忆力,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出现的乱象,对于外交辞令这方面也十分嫺(xián)【《史记集解》中注解:《史记音隐》(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叙》曾提及此书,作者应为唐以前人;此书今已佚)中说:“嫺”的读音和“闲”一样。】(“嫺”同“娴”)熟。对内他与楚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以此发布号令;对外他接待宾客,处理应对诸侯各国的外交事宜。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上官大夫(“上官大夫”即姓上官的朝廷大臣)与屈原在朝中地位相同,他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信,于是心里十分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曾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属(zhǔ)文的草稿【《史记索隐》中注解:“属”的读音同“烛”(今“属”(zhǔ)和“烛”(zhú)的音调并不相同)。草稿是创立制度法令的根本依据。创作《汉书》时的“草具”亦是如此,崔浩(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治家、军事家)称这是根源的开端。】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就想要夺取草稿,【《史记正义》中注解:王逸说上官大夫名叫上官靳尚(后世普遍认为上官大夫和靳尚不是同一人)。】屈原不肯给他,上官大夫就向楚怀王进谗言道:“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是不知道的,现在每颁布一道法令,屈原就自我夸耀说是自己的功劳,他说:‘除了我,没人能做这事了’。”楚怀王听了后很生气,因而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面对听到的谗言却不能明辨是非,谄媚阿谀的人蒙蔽了他的视线,邪恶不正的人损害了国家的公平公正,品行端正且正直的人却不被朝廷所容,所以屈原他忧愁深思,从而创作出了《离骚》(《离骚》为屈原的代表作,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两处记载前后不一致,导致后世也弄不清楚《离骚》具体的创作时间)【《史记索隐》中注解:“蚲”(píng),也写作“骚”。查究:楚辞中“蚲”写作“骚”,发音为“素刀”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即取“素”(sù)的声母“s”,取“刀”(dāo)的韵母和声调“āo”,组合成“sāo”的读音;可见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学习发音之不易)。应劭(应劭(约153-196年),字仲远,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说:“‘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另外《离骚(经)序》(为王逸所作)中说:“‘离’,是离别的意思;‘骚’,是愁苦的意思。”】“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始端;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穷苦困难时,就会追本溯源,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遭受惨烈痛苦的时候,【《史记正义》中注解:“上七(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人们称做“上七日”,亦称“人日”,相传在“上七日”吃了七种蔬菜煮成的食物(即“上七羹”)之后,就能踏实地做人。“上七羹”源自六朝时代)人们会感激追念故人,到次月的“(上)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及仲秋(八月)上旬的上丁日祭祀孔子)人们能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传达给彼此。“惨”,是惨烈的意思。“怛”(dá),是痛苦的意思。】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史记正义》中注解:“行”,发音为“寒孟”反切法(推断古音“行”读音为“héng”)。】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自己的君主,但他遭到谗佞之人离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能没有怨言吗?屈原之所以创作《离骚》,是出自他的怨愤之情。《诗经·国风》虽有描写男女恋情,但并不过度,《诗经·小雅》虽有描绘百姓对执政者的埋怨诽议,但并非胡言乱语。【《史记正义》中注解:“诽”,发音为“方畏”反切法。】像屈原《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二者的优点。他上古称赞帝喾(帝喾,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司马迁说他是黄帝的曾孙),近古称道齐桓公(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中古又缵述商汤(商汤,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河南商丘人,商朝开国之君)和周武王(周武王(?-约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用古代贤君的事迹来讽刺当世的时事。其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乱世的条理,这些无不剖析得明白清晰。他的文章简约,他的辞句含蓄,他的志向高洁,他的操行清廉公正,他用文字描绘的事物细小而平凡,但其中的意旨却博大精深,他列举的事例十分浅近,但所表达的含义却十分深远。屈原的志向高洁,因此他作品中描绘的事物也是芬芳的。他的操行清廉公正,因此他宁愿死也不容许自己变节(与世俗同流合污)。洗濯(zhuó)泥淖(nào)【《史记索隐》中注解:濯淖,前一个字读音与“浊”相同,后一个字读音与“闹”相同。】于汙(wū)泥【《史记索隐》中注解:汙(同“污”)泥,前一个字读音为“乌故”反切法,后一个字读音为“奴计”反切法。】浊水中,蝉以蜕(tuì)【《史记正义》中注解:“蜕”的读音与“税”相同,脱皮去壳的意思,又说其读音为“他卧”反切法(推论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蜕”字的读法存在差异,也可能“蜕壳”与“脱壳”不分)。】壳来摆脱污秽,以便超脱于尘世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皭(jiào)白【《史记集解》中注解:徐广(徐广(352-425年),字野民,东莞郡姑幕县(今山东省莒县)人,有学识,为东晋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设置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说:“皭,就是简洁的样子。”《史记索隐》中注解:“皭”的读音为“自若”反切法。徐广说是“简洁的样子”。】干净的泥是不会滓淤(zǐ yū)的。【《史记索隐》中注解:“泥”也有和“涅”相同的读音,“滓”(“滓”的本意指液体里下沉的杂质,引申指污黑,污浊)也有和“淄”相同的读音,这两个字又都有“如”字的发音。】推究其崇高志向,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啊!【《史记正义》中注解:司马迁说屈原在混乱的世道步入仕途,能除去自身的污秽,身处尘世之外。推论这种意志,即使与日月争夺光辉,这也是可以的。】

         屈原这便被罢免了官职,此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可齐国与楚国结成合从( zòng(同“纵”)联盟互相亲善,【《史记正义》中注解:前面“从”字的读音为“足松”反切法。】秦惠王(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对此表示担忧,于是发出命令,让张仪(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详尽做好准备后离开秦国,张仪带着丰厚的礼品和信物在楚国上下进行打点,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你楚国却合从相亲,如果楚国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商密(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南)、於中(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东)两地的合称,位于秦岭南麓(lù)、丹水与淅水的交汇处,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带六百里(秦汉之际,1里为415.8米;折算600里约为今249.5公里)的土地给楚国。”楚怀王起了贪心,从而相信了张仪说的话,于是就和齐国绝交,然后他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反悔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地,没听说是六百里地。”楚国的使者羞怒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件事告诉给楚怀王。楚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淅(xī)【《史记索隐》中注解:“丹”和“淅”是两条河流的名字。秦楚交战之地在丹水(丹水,是丹江的古称。起于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凤凰山,经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古丹水县)流出进入河南境地,汇入丹江口水库)之北,淅水(淅水,一名析水。即今老鹳河。源出今河南省卢氏县南,南流经河南省西峡县西,至河南省淅川县南入丹江)之南。丹水、淅水又都是县名,在弘农郡(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也就是今(此处“今”指的是唐朝)丹阳县、淅县(两县大致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峡一带)。《史记正义》中注解:丹阳,在今(此处“今”亦指唐朝)枝江老城枝江古城在今湖北省枝江市;古代许多地名均以“丹阳”命名过,特别是楚人怀旧,喜欢用旧名来命名一座新的城市,此处应是张守节把两地给搞混淆了)。】一带大破楚国的军队,斩首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gài ),【《史记索隐》中注解:“屈”,是他的姓。“匄”是他的名,读音同“盖”(唐朝人已姓氏不作区分;屈匄(?-前312年),芈姓,屈氏,名匄,战国中期楚国将领,于“丹阳之战”兵败被俘后遭处决)。】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领地。【《史记索隐》中注解:徐广说:“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张仪前来(诓楚);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国打败屈匄。”《史记正义》中注解:那时的汉中一带就在今梁州(三国时始设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市,隋统一后,大规模撤州并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将“梁州”和“汉中郡”一并撤消;因避其父杨忠讳,改设“汉川郡”。唐初,复改为“梁州”)。】楚怀王于是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双方交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魏国听闻此事,便派军偷袭楚国,一直打到了邓城一带。【《史记索隐》中注解:这个邓城在汉水(汉水又称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的北面,就是以前的邓侯城(邓城遗址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邓城村)。】楚军感到恐惧,从秦国撤军回国。然而齐国终究因为恼怒楚怀王背约而没有搭救楚国,楚国的处境十分窘困。

       第二年,秦国要割还汉中一带的土地以便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愿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后,就对秦惠王说:“用一个张仪就能抵得上汉中之地,臣(我)请愿到楚国去。”张仪到楚国,再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靳尚(?-前311年),芈姓,靳氏,名尚,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他接受张仪厚赂,通过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使张仪得以释归。后他自请监视张仪,随同去秦。途中被魏人张旄派去的刺客杀死),进而用欺诈的言论对楚怀王的宠姬郑袖设套(让其为自己辩护)。楚怀王终究是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朝廷中央任职,他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向楚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把张仪杀掉?”楚怀王感到后悔,派人去追赶,已经来不及了。【《史记索隐》中注解:查究:《史记·张仪列传》中没有这段话。】(屈原在他的《九章·抽思》中写道:“憍(jiāo)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清代学者林云铭以此为依据认为楚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楚签订“黄棘之盟”,两国重归于好,而屈原反对楚国与秦国结盟,加之朝中奸佞之人向楚怀王进谗言,于是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到了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省西峡县、淅川县一带),这次流放时长约为六年)

       之后诸侯各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眛(mèi)。【《史记集解》中注解:徐广说:“在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诸侯联军击败唐眛(唐眛(?-前301年),祁姓,唐氏,名昧,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魏国、韩国联军共同攻伐楚国,两方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县)大战,唐昧兵败被杀)。”《史记正义》中注解:“眛”的读音为“莫葛”反切法。】



史记·屈平传 译文(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