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约定的梦幻岛 1】鬼角色形象概述

2020-02-25 21:01 作者:水煮鱼_火锅  | 我要投稿

本章讨论的是鬼在梦幻岛中的”角色形象“。将小说三要素套用于此:人物——人设、情节——剧情、环境——背景设定。但本章想讨论的”角色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人物、情节、环境这样设计的背后原因的推测。

被皮塔玩弄于股掌的,是食用儿童和鬼的概念形象

将”梦幻岛“当成一个客观存在的魔幻世界看待,鬼是可以通过进食改变自身特性的一大群生物的统称。“鬼”的默认形象是有面具情怀的类人生物,而理应数量最多的无智慧的猛兽被称作“野生种”,而读者通常说的“鬼神”、“乱码鬼”虽然从长相上看属于“鬼”,但剧情上看,好像并不属于这一集合。我们本章讨论的是集合的整体,而不是具体某个或某些角色。因此,“鬼”不仅是人物的子集,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如孤儿院篇,比起角色,它们更像是黑暗童话背景板的一部分;“著名”的“我不想杀鬼”中的“鬼”也是观念上的“鬼”而非具体的角色集合。

1.1 幻象作品中的“泛人类”

我想把“岛”的鬼归类于“泛人类”这一自创概念而非简单的“食人鬼”,原因在于“吃人”只是对立程度的修饰(如”愚昧的礼教“和”吃人的礼教“,后者的批判力度大于前者),和现实中的种种利益纠葛(如生存空间、新仇旧恨)只有程度上的区别。相比普遍存在于现实的争端,“吃人”因为暴力和野蛮,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吸引喜欢猎奇的读者。

“泛人类”指拥有类似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与人类存在对等且对立关系非人生物或非生物。“类似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指在设定中,智力和情感可能和人类并不完全相同,但作者完全将这类角色当作人去描写;与人类“对等”表明该类角色以物种而非特殊个体的形式存在,且弱势一方有能力反抗另一方;“对立”限制他们存在群体层面的矛盾;“非人生物或非生物”允许“泛人类”为与生俱来的或后天变化而成,可以是诸如外星人、鬼怪等生物,也可以是机器人、仿生人等非生物。

泛人类的定义表明他们具备两种性质——“怪物性”和“人类性”。“怪物性”指让读者认识到他们不是人,“人类性”指让读者觉得他们也是人,因而这两种对立属性并非衡量生物相似性的“客观”尺度。(100%的人类也可以因为其罪恶滔天而被称为“怪物”)根据对泛人类描写的侧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典行套路。

偏向“怪物”的“泛人类”,往往具有反派的一般性质:

  1. 处于强势一方。

  2. 描写笔墨重点在于他们的暴行,尤其对人类的迫害。

  3. 形象丑陋,外在或内在或两者都是。

  4. 以组织的形式存在,或只体现其组织性。

例如《鬼灭之刃》无惨的眷属、《龙珠》的弗利萨军团。

无论是什么样的题材,作品只会探讨人类自己的问题;无论设定是过去还是未来,作品探讨也只会是人类现代或始终面临的问题。因而无论泛人类与人类有多么大的差别,总是现实世界敌人或恶人的映射,消灭他们即是对其现实原型的否定,是作者讨伐怪物原型的号召。其四条性质的作用分别在于:

  1. 打击强大的敌人表现主角的英勇无畏,以强衬强更显主角的强大。

  2. 正当化主角行径,既师出有名

  3. 激发读者对他们的厌恶

  4. 简化问题,一个具有明确立场的组织,比起抱团取暖的团体,作为反派更专业。因此,在强调战争的作品中,前线部队的戏份大于后方,军方大于平民,即使客观上讲,后者从数量上大于前者。

偏向“人类”的“泛人类”,本质上就是人类,而人类则是作品中的恶人:

  1. 处于被迫害的一方

  2. 试图表现他们美好的一面,相反强调人类的丑恶面

  3. 大量弱势群体角色(比如战争片的平民、强调无助一面的妇孺)

例如《阿凡达》、芥川龙之介版《桃太郎》的鬼岛居民。

因为反派是人类,对他们过分的批评会引起同为人类的读者我们的反感。因而这类套路的打击力度不会高于击杀怪人的作品。但也正是因为反派是人类,更能让读者知道批判的对象是人类,更容易引起读者对人类问题的思考。

前者虽然力度大,但很难让读者意识到那是人类自己的问题。就如总是将坏人画丑,会让小孩子对长相英俊的陌生人放松警惕一般,读者会误以为作品所打击的丑恶是怪人的专属标签。“我们是正常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担心那样的问题”,读者因此忽视了对那些问题应有的警觉。

连载的商业漫画相比表达作者的思想,正常的作者更倾向于讲好故事,因而商业漫画所构建的世界复杂得宛如另一个世界,因而作品往往不是以上两种简单框架。比如《鬼灭》的下级鬼不仅代表人性的阴暗面,也是无惨和为人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受害者。

《约定的梦幻岛》的鬼族兼顾以上两种套路,使得概念上的鬼,其实根本不能简单概括为正派或反派。这也是《梦幻岛》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描述出了一个宛如客观存在的世界,那里的“角色”不为代表什么而生。

1.2 变化的鬼形象——“认识”从片面到立体的变迁

也许是为了强调观念上的变化,或者作者心中的梦幻岛世界随着剧情的推进也在成长,鬼的“怪物性”和“人类性”并没有在同一时间表现出来。从鬼的形象就可以看出,GF篇、金色池塘、七面墙壁、王都篇登场的鬼不像同一物种,这四个角色集合,形象也越来越丰满。

GF的鬼形象

GF篇伊鲁维库和GF职工,设定上是王公贵族却最像怪物。我们只知道他们是吃人怪物及幕后黑手。

金色池塘鬼的形象

金色池塘盗猎的贵族老爷。我们知道了他们有社会体系和比生存更高的追求。

七墙篇鬼的形象

找寻七面墙壁路过的鬼的边远村庄,理论上是除了野怪地位最低。在这里登场了既非敌人又非朋友,虽然艾玛以后还会拿他们说事儿但其实他们只是过他们的日常的陌生人,表明鬼有自己的生活,不是专门帮着主角推主线剧情的。

如果断章取义,这个村庄几乎就是芥川龙之介《桃太郎新编》的鬼岛的翻版。

王都篇鬼的形象(真的只是想凑个合影)

王都篇吉朗既是诺曼连环计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前公卿复仇记的主人公。另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也在这里交汇。使得女王成为两条故事线的中期boss,她的双核心正好对应她压迫的两个群体——食用儿童和鬼,也因此解放食用儿童的诺曼毁掉其中一个,想要解放鬼的穆希卡毁掉另一个。已经展示过武力的强大,女王的二阶段主要表现的是她特殊的体质,对比的也是同为“天命之子”的穆希卡。之所以在二阶段艾玛诺曼等人纷纷酱油,是因为这是穆希卡而非食用儿的主线,一条同在这个世界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另一条主线。

(重返GF,估计这里的杂鱼鬼只是为了让故事看起来合理而已,农场的主人不可能把一切都交给皮塔,自己跑农场外面陪着王都军看大门。)

随着世界观的明晰,鬼慢慢从“存粹的怪物”向“人类”慢慢转变。我们渐渐知道鬼有自己的社会结构,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自己的阶级矛盾,也有自己的“天选之人”。当然,鬼并没有改变,从科尼的死到女王驾崩,鬼在物种层面还是那群鬼。变的只是我们(读者)对鬼应有的认识。而这也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也是从片面到立体的过程吗?

1.3 生而平等的生命,飘渺的共存可能

艾玛想要人鬼共存,其实是一种误解。“老死不相往来”根本称不上是“共存”。一千年前,终止人鬼战争的方法是把世界一分为二,一千年后人类和鬼避免仇恨的方法也是彻底断绝两个世界的联系。恐怕作者也不认为他们能化解仇恨、和睦相处吧。

无论是永无乡还是梦幻岛,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它们也做不到。即使互相理解,人类和食人鬼恐怕也只有分道扬镳,才有同存于世的可能吧。

【约定的梦幻岛 1】鬼角色形象概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