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丹:他,将一生的爱恨情仇都雕琢进了棱角里

2020-06-14 00:00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本文实际根据下文改写,为正式发布的视频的文案,以供有需要的小伙伴拿去做作文素材。

最近,我在思考这么一件事,那个被称为《思想者》的男人,眉头紧锁,肌肉紧绷,脚趾甚至都抠进了地面,想必这个著名雕塑一定有其与众不同的内在深意!

(如果觉得文案不过瘾,点击上图即可跳转到视频观赏哦~)

今儿,咱们就来聊一聊《思想者》和它背后的男人——罗丹。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个男人是“独立出道”,可惜,它从创作之初就不是单体作品,而是一个“大型组合”中的一员,这个组合拥有186个成员(又有一说是187个),也就是群像雕塑《地狱之门》,而思想者,就在这尊大型雕塑中的绝对C位——他端坐在门框居中最突出的位置。

罗丹传世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很多美术生练习素描时会遇见的《沉思》。至于其他作品,可能你未曾知道它们的名字,但多少会有点印象——比如《伤鼻的男人》、《老娼妇》、《加莱义民》等。

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而罗丹的大多数作品,都给人一种拧巴、纠结的紧张感和矛盾感,你似乎可以体会到一个饱受现实摧残的艺术大师扭曲的一生,和他看待人类的那种悲天悯世的态度。

可能你不曾想到,以雕塑闻名世界的罗丹,一开始想走的是绘画之路。只是,那个年代的绘画颜料实在太贵太贵了!出身于法国底层家庭的罗丹压根儿承受不住这样的经济压力,才被迫转学雕塑。然而,这样的阴差阳错倒也成就了这位大师的一生。

学习雕塑几年后,踌躇满志的罗丹,便准备报考当时(法国)首屈一指的巴黎美院。但出乎他和所有人意料的是,他不仅第一年落选了,第二年、第三年,他也落选了。甚至第3次考试的主考官对罗丹评价是:“这个考生,毫无才华,继续报考,纯属浪费!”

这位目光短浅的主考官绝不会料到,此时,他用巴黎美院的青铜大门拦住了罗丹,而几十年后,罗丹,将用一扇“地狱的青铜之门”打开艺术的崭新世界。

讲到这里,我不免想到历史上另一个关于地狱之门的故事。差不多是罗丹被巴黎美院拒收的50年后,邻国奥地利也有个一心想成为画家的年轻小伙子遭遇了类似的打击,在1907年和1908年,他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都不幸落选。

或许,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至今仍会十分后悔,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果有多严重。这个没能走上艺术道路的年轻小伙子,并没有像罗丹一样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他去德国参了军,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最后竟然成为了一国元首,为全人类打开了真正的地狱之门!

是的,他就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不要招惹艺术家——元首)

好吧,我们说回罗丹。

经历了学业上的绝望后,罗丹紧接着遭受了另一重打击——他的亲姐姐玛丽猝然离世。玛丽不仅是罗丹经济上的重要支柱,更是他追求理想的精神信仰。没有了学上、没有了钱、没有了亲人,这样的连环刺激,让罗丹瞬间崩溃。

一度“看破红尘”的他决定献身于教会,于是,他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修道士。然而,怀才与怀孕相似,时间一长很难瞒得住,当时修道院院长发现了罗丹的天赋,意识到“金鳞岂是池中物”,鼓励其“用艺术为上帝服务”,继续从事雕塑事业。

就这样,罗丹听从了上帝的安排,他回到世俗,边工作边自学。

要知道,当时的法国正处在连年征战的处境中,罗丹离开教会后的创作并不顺利,于是,一度生活于打击和悲凉中的罗丹,自然会将自己的遭遇与情绪投放在作品中,这或许也是罗丹刻刀下的人物总带着“情绪”的根源之一,那种忧郁、苦闷、悲伤和失望,带着一种凄凉的美,透着一种对世间一切的深刻反思——其实,这也正是罗丹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样一位在精神上屡屡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雕塑家,与毕加索这样的画家一样,感情世界混乱不堪,罗丹一生有众多情人,他的“藏品”包括合作过的女模特、订购自己作品的甲方贵妇人、心血来潮所“邂逅”的“女性技师”等等。

当然,这也不算罗丹婚内出轨,因为正牌的罗丹夫人,是与罗丹同居了五十多年后,(逐渐悲哀)才拿到了真正的名分,两人正式结婚的16天后,罗丹夫人就去世了,唉,这个中滋味,恐怕只能留给屏幕前的你自行体会了。

同时,更令后人不能接受的,是罗丹曾化身恶魔摧毁了卡米尔这个落入凡间的天使。

1883年(又有说是1885年),19岁的卡米尔邂逅了43岁的罗丹,当时的罗丹已然名声在外,而妙龄少女卡米尔,则是一位才华已经受到其他大师广泛认可的天才雕刻家。

这两位艺术天才相遇后,彼此深深吸引,很快,她成为了他的合作者、模特和情人,这个为爱疯狂的女子将自己一切的灵感、热情、技巧和肉体,都奉献给了罗丹。如《冥思》就是两人的合作作品,同时,《地狱之门》上的不少创作,如《吻》,也出自卡米尔之手。

其实,源于《地狱之门》的吻,原型就是罗丹和卡米尔这对爱人,更不用说罗丹因卡米尔产生灵感而创作的以“永恒”为主题的系列雕塑,其中的代表作,有《永恒的春天》、《永恒的偶像》,以及,更为经典的《夏娃》。

这一对男女在彼此猛烈燃烧后,终于还是化为了灰烬,却并没有涅槃重生——这个像极了《洛丽塔》的真实故事,也的确是以悲剧收尾。

卡米尔与罗丹,最后决裂甚至反目成仇,也许是罗丹意识到卡米尔的天赋对他本人构成了威胁,也许是几番怀孕并堕胎的卡米尔并没有得到罗丹应允的名分,也许是卡米尔感觉到自己只能生活在罗丹的影子中而无法成为独立的自我……

这所有的也许,我们并没有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被罗丹抛弃后,卡米尔从失望走向绝望,由绝望走向疯狂,由疯狂走向灭亡。

1913年秋,卡米尔的父亲去世,不久,爱情失意、至亲离世、事业受阻的连环打击,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而这一待就是整整三十年。1943年,折翼天使卡米尔,在孤独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天堂。

这个为了爱情几乎牺牲了所有艺术天赋和美好时光的绝世才女,竟然以这样凄凉的方式终了一生,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世界有太多才华横溢的少艾,她们本可以活出自己的率性与洒脱,明明天赋异禀,却不幸在一个个巨大阴影下迷失了自我。

不知道那些与她们灵魂和肉体紧密相连过的男人,在寂寞的深夜里,内心是否曾浮现出种种的懊悔与不安。

至少,我们知道,罗丹有过。

据说,临终前的他,嘱托自己的朋友一定要将卡米尔的作品放进“罗丹博物馆”里,以示弥补。

如今,当我们漫步于这间博物馆的雕塑丛林中时,就能觉察到,罗丹将他对女人、对人类、对世间所有的爱恨情仇,都雕琢进了那些棱角里,以期待自己疲惫不堪的灵魂获得新生

此时,我们再来看看《地狱之门》和《思想者》,自罗丹从40岁(1880年)开始构思、创作这件大型雕塑,直到1917年去世,这一旷世奇作,其实都没有真正完成。

37年里,罗丹不停地对其修改,他现实中遭遇的零零总总,都凝聚在了这尊青铜大门上。当我们细细观赏这近190个人物时,或许更能体会到罗丹终其一生都未能将其完成的苦闷、不安与无奈,他试图表现真实的外部世界,更想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将一生亲历的痛苦或忏悔展现在其中,即使是罗丹这样的天才,也显得无能为力。

这位思想者,既是地狱之门的审判者,也是诗人但丁,更是罗丹本人,这三个独特的灵魂似乎也与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概念相呼应,同时,也暗示思想者是三个形象的统一体。

罗丹最早给思想者命名为《诗人》,或许不单单是向“地狱之门”的灵感源《神曲》以及创作《神曲》的诗人但丁致敬。

其实,《神曲》创作的灵感与《新生》一样,是但丁那位单相思却不幸早逝的情人贝亚特丽齐——或许,罗丹正是用这样的隐喻 ,向曾经深爱过却辜负了的女人,表达一种无声的歉意与悔意。

比照罗丹的一生,思想者,更像是罗丹所亲历所思考的众多复杂意识的浓缩。罗丹在曾对朋友说:“思考就是斗争”,那么,他或它真正思考的,也许是对人世间各种苦难与悲怆的淡然和超脱,也许是罗丹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和反思,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罗丹一生与命运抗争的凝结和寄托,应该是一位尚有情义的艺术大师对自己一手葬送的爱情和天才,乃至人世间所有爱恨交织和无法被理解被认同难以诉说更难以解脱的种种,最轻盈也最沉重的墓志铭。

关于思想者和罗丹,我们就到这儿吧!如果让你觉得有所收获,务必记得通过关注、评论与我保持深度互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那我们下1期再见咯!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罗丹:他,将一生的爱恨情仇都雕琢进了棱角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