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私家观察
最早接触到这玩意大概是在五年级。在视频播放器里看到一部叫做《春光乍泄》的电影,咋一看片名,幼小的我觉得有点色色的感觉。于是迫不及待的点开了这部经典的同性爱情片,然后看到了两个男人接吻的画面。当然没有对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什么冲击,我只是疑惑,为什么两个男人可以接吻。在那时我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同性爱情这个概念,我在飞快且带上几分惊慌地退出视频后,问号把我脑海的水位挤高了好几倍。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不过这并没有成为童年的我的烦恼,很快我便将那奇异的画面抛诸脑后。 随着慢慢长大,对互联网接触得较多了,加之有意地去简单了解,对于同性恋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然后我发现,对为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LGBT是个十足的陌生世界。毕竟不会有人闲得发慌如我,在打游戏之余去了解这种事情。 后来上了高中,同学基本都心智已熟,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去访查同学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 首先是我身边的腐女朋友。她们爱看耽美小说,喜欢帅哥与帅哥贴贴,只能是帅哥。我曾看过一些火出圈的耽美小说或者漫画,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其中不乏一些低幼的情节,且大多数内容是女性作者的美好臆想。让我有些恼火的是在这些作品中前者与后者之间的人设不脱寻常言情小说,换句话说,前者大多被塑造得阴柔妩媚,且他们的言行举止,思考方式其实与性别无关,换成女性也不违和。而在这样的土壤里培养出的腐女们是什么样的呢(仅指我观察到的)?少数标榜自己不会歧视同性恋者,其实心里还是不脱厌恶的。有个朋友,在我告诉她某个同学是同性恋的时候,满口答应不会外传,可隔天便在整个文科班人尽皆知,可谓是人心险恶。据我观察到的对于这一少数群体持包容态度的居多,这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市实属是难得,不知道耽美小说起了多大的作用。当然,也不乏与这一话题泾渭分明的同学,但她们大多是属于埋头苦读一类的,对世间俗事暂时还无心记挂。 再谈谈我的一众朋友们。其中有不少的钢铁直男,渣男,舔狗。这三个标签对于他们对少数人群体的态度影响不大。先说渣男群体,在我的少数样本中,几乎无一例外对LGBT表示恶心;其他人在我的观察中又分为三类,一种是不认可同性恋行为,但对同性恋群体采取包容态度,一种是不掩饰自己对同性恋的鄙视,但又对自己的朋友是同性恋这件事视而不见,还有一种不认同同性恋者,但不会直接表现出歧视,以及少数完全不能接受所谓LGBT群体。 最后,也是让我写这些文字的一个原因,我的隔壁班有一位同学正是一位同性恋者。他的存在给了我很多新奇的想法。曾经我以为除了大城市和个别省市,在广大的中华土地上,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是停留在不能接受的地步,但是这位同学给我的影响让我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我发现从他辐射出去的整个朋友圈,包括我在内,对于他的少数群体身份,没有人表达过不适,或是觉得有什么异样。他从未公开出柜,但早在初中时,他的同性恋身份在他所属的学霸圈子里就已人尽皆知。并且一直延续到高中。起初在知道他的别样身份标签之后,我瞪圆了双眼,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能遇到这样一位“异化”的同学。而我的众多学霸同学们对于他的这般别样,从未表现出对待同学的异样。当然有时候也会有背后的闲话,无伤大雅。 基于上述的情况,以及现在热度很高争议较大的耽美文化的影响,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我们的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议题,有了更加包容的态度。所幸我偶尔也会网上冲浪,在我使用比较频繁的两个社交媒体上,在同性恋的问题上又呈现不同的态度。一个是某瓣,它有着“全国最大的同姓交友网站”的诨名,它的很大一部分用户群体是同性恋者,他们在网上毫不避讳自己的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而更为广大的用户群体对于任何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度是国内任何一个社交媒体所不具有的(小蓝除外)。我在另一个社交媒体,小破站观察到网友们的态度就可谓是各执一词。因为西方zzzq的缘故,总会产出各式各样的关于LGBT人群的新闻,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真是鱼龙混杂,有的明确表示自己的歧视态度,有的阴阳怪气,有的扮演着理中客的角色内里还是不脱偏见。小破站如此,用户群体素质更低一档的某音就更不堪说。 以上是我的私家观察。我不是同性恋者,只是觉得少数群体的权益也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