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庄子(其三)——“吹万不同”

更正一下:上篇的成稿时间是2020年10月31日,副标题为“小大之辩”
晋代·顾恺之《庐山图》,别称《匡庐图》或《庐山三峡桥》 2020-11-21 大鹏鸟飞啊飞,一直飞向“南冥”去,但它真的能飞到吗?不会的,因为南冥是无何有之乡,了无一物,是超脱物理世界而存在的。所以形而下的我们,是极难达到形而上,极难逍遥的。那么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无何有之乡是和我们有什么区别的呢?《庄子•内篇•齐物论》应运而生。 古人评价这篇,“汪洋博大,惝恍迷离”,就是讲《齐物论》是最难懂的一篇,所以研究它,我在此分了几个专题来写,这篇是第一篇,主讲形而下。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南郭子綦这位师傅的颓废的样子被弟子看不下去了,你这样颓废怎么行?我们修道,不就要像大鹏一样心怀野心地去拼搏?这样似死人般如何逍遥?庄子在后面讲,“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南郭子綦回答说这样很好嘛,我这是在丧我,在将有我融入无我,这才是在追求道啊。为什么丧我就是追求道呢?庄子又讲,“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我们在了解庄子的世界时,要建构一个体系。世界的本源是形而上的,那里了无一物,所以叫“无何有之乡”,但有一样东西存在,就是道。这个道如何体现?通过气(炁)。所以庄子认为我们的物质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被道指挥着,所以形而上主导形而下,而形而下产生于形而上。这个气像原子一样,构成万物,但不是随便就构成的。它需要运动,一动就成了风,风在世界吹来吹去,汇聚就是物,所以“是唯无作”,没有作用出来就是虚无,作用出来了就“万窍怒呺”,所以气是本来,风是运动。“大块噫气”,就是构成你的气自足一个系统,你身体像窍一般,气体在里面自己动,但终归在这个“窍”里,这就是你的气。因为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所以万物都有“噫气”。万物都有生命,所以庄子在前面讲你与万物没差别,因为你们都是一样的,这叫“齐物”。 所以南郭子綦在上面讲,“者吾丧我”,就是他在追求这种无差别的境界,由有我到无我,才能更接近道。但是,气归根是在动的,庄子讲,你此时的气已不是上一秒的气了,“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你已不是上一秒的你了,因为气时刻在变,所以你在忘什么呢?你不忘我,你那个我本来就要忘记你的;你忘我,但你忘的那个我早不在了,所以你忘了个空,那怎么办?忘我不行,不忘我不行。怎么办?顺着气嘛,跟着气变化就好了嘛,把你融入气,就已经超脱形而下了。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庄子开始讲养生了,讲禅宗。这个泠风,飘风,厉风都是风,只不过程度越来越大。他说这些气作用于外物,泠风时发出声音,很小,很高雅,飘风时就声音大了,是怪风,到了厉风时,风大的好像将所有洞窍都吹住了,一点声都没有。反映物理世界可以,但在人方面,这不就是外界的风与体内的气的复杂的作用吗?我们体内的气在体内自己动,也会受外界影响。外界的气吹来时,控制不好气的人就把气流丧了嘛,所以失了“元气”,外界气越猛烈失得越多。所以“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都是要调气,气不调和也会乱吹,到了“厉风济”的时候,身上的窍好像不动了,气都留住了,才成大境界,才“气住脉停”即众窍为虚。所以啊,我们这些凡人才是“人籁”啊,我们每天的情绪、烦恼来伤害自己,打乱自己的气,才如“比竹”般。“地籁则众窍是已”,地籁也不过是地球现象,也和我们一样,是大地自己控制气而已,但我们都没修到呢。都不如“天籁”。但“天籁”又是什么呢?不过也是形而下,永运无法到形而上了。 所以,本篇的重点:“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万物的伊始,宇宙的本源,庄子看来就是从无何有之乡一口气吹出来的,无中生有,先成了天籁,然后气作用于万物,依托万物起现象形成了人籁、地籁。这是一个从无我到有我的转变,气产生出来了,本来应是万物平齐,未何万物不齐了?“咸其自取”,都是你自己取的,这气有正气,有邪气,有阴气,有阳气,取之不同,故人之不同,万物之不同。气在你身上构成界限,你这个躯体越大,就气量大些,海南百川,小些就小气些。气在万物自己体内,万物自己调养,调出气不同,那万物就更不同了。有些人由有我调成了无我,变成了气,就得道了,就可以去无何有之乡“寝卧其下”逍逍然了。所以能不能得道,全在你自己能否控制住气,“怒者其谁邪?”靠谁呀?有主宰吗?没主宰。有上帝?没上帝。自然吗?非自然。全在你自己,万物之不齐,都“咸其自取”,从而“吹万不同。”这,便是《齐物论》的要点。 但是,我这个“自取”从何来呢?我如何自取呢?宇宙只有气吗?请看下回。 详见《庄子南华》《庄子•齐物论》 以下是本文涉及的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