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飘香







蜡梅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花木,原产于中部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一带,近年又在湖北神农架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蜡梅林。河南鄢陵被称为蜡梅之乡,自唐代就开始栽培蜡梅了,宋朝得以发展,明清大面积种植。目前,鄢陵蜡梅已成为鄢陵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明代文学家王世懋考证,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曾写有咏黄梅的诗:“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后来,在宋哲宗元祐年间,苏东坡和黄庭坚都留下了咏梅的诗句。比如苏东坡的《赠赵景贶蜡梅诗》写道:“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黄庭坚的《从张仲谋乞蜡梅》写道:“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他们都把黄梅花称作“蜡梅”,说它“香气似梅,类女红捻蜡所成,因谓蜡梅”。由此蜡梅名噪一时,鼎盛于京师。后来诗家在咏蜡梅诗中,常在“蜡”字上下功夫,王十朋的“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便是其中的经典《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清初《花镜》载: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蜡梅并非梅类,两者亲缘甚远。在植物分类学上,蜡梅属蜡梅科,落叶灌木,而梅花则是蔷薇科植物。由于它们相继在寒冬腊月或早春时节开花,而且花形、花香相近似,所以常被人们误以为是同种蜡梅开黄花,原名黄梅。古籍《礼记》上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就叫“蜡”。因当时岁暮为举行大祭祀之月,故农历十二月就叫蜡月。而蜡梅开于蜡月,故此得名。“蜡”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腊”字,所以“蜡梅”与“腊梅”可以通蜡梅不仅可以观赏,其花还含有芳樟醇、龙脑、桉叶素、蒎烯、倍半萜醇等多种芳香物质,是制作高级香水的重要原料,当然也是合香的稀罕物。由于蜡梅的挥发性物质极易挥发,所以干花在常温下几乎没有香味儿,合出来的香好像跟蜡梅无关
通过试验,我找到了解决办法,在新年到来之际,作为礼物送给广大香友,希望大家都能合出属于自己的蜡梅香。
采来蜡梅花,与适量的其它木本或草本香药粉混合,并用锡箔纸包裹起来,要绝对密封,然后象烤地瓜一样在炭火炉上加热半小时左右,冷却后打开锡箔纸包,拣出花瓣,取出香粉与其它香药混合,再进行后面的程序,你的蜡梅香就做好了。明天是大年三十,感谢大家一年来的关注与支持,祝各位阖家欢乐,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