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


舷窗外是一片漆黑,不,它还夹杂着些光点,那些是距离我上百光年的恒星发出的光芒,这些光点正在后退,整个舷窗外的景色都在后退。
我把目光从舷窗外收回,看回了面前的全息屏幕,那是一个星球的投影,来自于我几年前引爆的一个侦测球传回来的信息。把那个参有反物质和其它极大质量的金属球引爆,短暂爆发出超越绝大恒星的光亮,再通过收集这些光亮反射的具体情况,就可以得到附近的星体分布情况,得到一张我的飞船附近太空的三维地图,这项技术为人类探索太空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但这项技术有些美中不足,引爆侦测球后,需要在引爆处停留接受反射回来的信息,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我不太喜欢原地等待,但好在有许多的书籍和艺术能陪伴着我度过那枯燥无趣的时间,那些来自于人类文明还有其它的文明书籍和艺术。
飞船正在驶向那颗星球,越来越近,关于那颗星球传回来的影像资料也越来越清晰,全息屏幕上是一个蔚蓝的星球,上面只有少许的绿色,海洋覆盖了整个星球,没有陆地,只有零星的岛屿,看到那颗蔚蓝的星球,我想起了我的母星,地球。
那颗星球与我只剩下0.7光年的距离,再有十个月的时间我就能见到她的真容了,我心底涌出了一些兴奋感,对未知的兴奋,那颗星球是否有生命活动,是否存在文明,它们有什么样的文化,星球上又有什么样的生物。人类对未知总是抱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的,渴望,疑惑,幻想,希望,兴奋,恐惧,抗拒,许许多多的情感杂糅在一起,这样的感情让未知对人类更具有吸引力。
十个月的时间过的很快,自从技术大力发展后人类真正充分掌控自己的身体,时间就变慢了,人类不再有寿命的限制,在技术的加持下人类的寿命足以用万来作为最基础的单位,对于无限的追求人类同样拥有了无限的时间,人类失去的光阴苦短的痛恨,时间变慢了。
越来越近了,我看到了那颗星球围绕旋转的恒星,明亮火热,足足有5*10^18立方,差不多是太阳的三倍,但除了体积上的区别它和太阳一模一样,只是太阳有八大行星围绕而它只有一颗,一颗蔚蓝的行星。
我在距离她800公里的位置停了下来,整个舷窗都是被她的蓝色给占满了,我站在舷窗旁,看着那抹令人心颤的蓝,让人心颤的美。
飞船外一个平台已经搭建好了,打开对接舱门,我走出飞船踏上了那银色的金属平台。延展性和强度极高的金属搭建了一个二十平方的平台却只有四毫米厚度,透明的材料构成了一个覆盖住全部平台的穹顶,在飞船的引力和生命循环系统下我端坐在太空中,注视着距离我八百公里的一颗蔚蓝星球。
我在平台上坐了很久。我有观测星体及其运行的爱好,我看过宇宙中许许多多的星体,但我从来没有如此的痴迷过以致忘记对其进行深度探测。蔚蓝的星球在我眼前旋转,白色的云海在星球的表面变化着各种形状,一些遍布绿色的岛屿偶然出现。
我已经看着蔚蓝的行星自转了37圈,星球的表面大量的云层正在汇聚,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漩涡,一场风暴将会席卷整个星球。这是我肉眼观测到的第四次能影响整个星球的大型风暴,星球的表面能掀起多大的浪潮啊?
我回到了飞船内来到驾驶台,在操作面板上输入几个指令后一群侦测器从飞船顶部释放,驶向舷窗外那蔚蓝。这是对一颗行星深度探测的第一步,看着它们进入行星大气层后,我又操作了起面板,我要给这个星球照个“X光片”,大量特殊的射线从飞船放出,它们会穿透整个星球并传回信息,利用飞船内的量子计算器对其传回信息进行解读后,我可以了解到这颗星球的全部,物质构造,地理环境,生命现象活动,星球的诞生和演变。射线持续发送着,海量的信息被传回,即使有量子计算机也是一个大工程,去杂分析,统一储存并搭建模型,数年后才能完全处理完毕并构建出仿比模型。这样的工程我已经做过很多次了,十分熟练。
一切都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作为探索者的我不需要对其提供额外的技术支持,我走向飞船后面的仓库,那是我一个沉迷于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朋友为我星际探索之旅准备的礼物。我从冰箱中拿出了一代咖啡豆,那是他亲自在地球的雨林里采摘的,加工处理全程自己动手,用机器打磨成粉后倒入水壶中加热,沸腾后倒出一杯,空气中飘散着点点酸苦的咖啡焦香气味,我端着咖啡又回到了飞船外的平台。
咖啡入口,微苦带点酸涩,后面是满满的醇香。吹散热气,轻抿一口,看着正经历风暴的星球,思绪开始飘散。我已经很久没有尝过食物了,在生命循环系统的作用下人类不在需要通过进食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人类文明活动范围还处于太阳系时,这种技术极大的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其它行星资源的开发,社会不在必要把大量资源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粮食上以解决当时一百四十亿人口的生存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爆炸,人类走出了太阳系正式接触宇宙,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抛弃了许多,包括饮食。
喝完最后一口咖啡,是时候为这颗星球取一个名字了,我认为这是星际探索最烂漫的一件事情,为一颗星球名命。“海蓝” 我在飞船计算机里打下这个名字,在收集探索完这颗星球的资源信息后我会返回人类文明社会,在接入世界公共网络后上传至文明信息终端,“海蓝”会是除编号外这个星球唯一的名字。
侦测器发射至海蓝星已经半年了,大量清晰的影像资料传回到了飞船,无边无际的大海,整个世界只有海洋,星球上面有生命孕育,但经常肆虐整个星球的风暴让其无法产生文明。七十多度的平均气温,风暴肆虐,恶劣的环境让海蓝星上的生命显得格外狰狞,海岛上遍布的植物粗壮坚硬但却有着水晶般的质感,远远望去如同一根绿色的水晶柱,风暴让动物在陆地上难以生存,它们只能生存在海洋中,一个潜入深海中的侦测器传回了一张拍摄到的生物图像和视频,它有着地球上鱼一样的外形,但身上覆盖着厚重的鳞甲,背部的鳞甲呈半透明的绿色,我简单猜测了一下,它可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类似的方式获取能量。
在银河系里,有生命孕育的星球很少,在我发现探索的众多星球中只有七个,其中还包括正在探索的海蓝星,而拥有文明的星球更是稀少,我从没遇到过,从人类文明开始进行宇宙探索到如今共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二年,发现拥有文明的星球才七十一个,且多数还没能够踏出它们的母星。在着一万多年的探索中人类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文明正处在宇宙文明发展的第一梯队,多么幸运。
那七十一个文明从发现起便一直处于人类的监视下,通过对其文明掌握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深入探索,让人类在技术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宇宙是未知的,我们拥有眼睛从而能看到物体和颜色,拥有耳朵从而能听到声音,如果人类再多出一种器官会拥有和发现什么呢?一个文明发展大多只能在一条道路上前进,当对于每一个方向有着极大的了解和探索后,往往会忽视掉其它,人类文明再已知科学技术领域做到了能力的极致,科学爆炸的浪潮消散了,技术陷入停滞,对已知领域的深度了解让人类文明难以跳出其已知科学技术围成的壁垒,但其它文明科学技术发展和文明道路前行的方向与人类文明截然不同,通过对其他文明科学技术的窃取能让人类文明直接跳出固有的壁垒,实现科学技术的突破,再次产生科学爆炸。
人类文明曾经七千多年停滞不前,文明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没有任何突破,直到发现了第一个人类文明之外的文明,窃取了第一个文明的技术,人类文明才重新开始前进。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太过可怕,以至于人类宁可冒着被其它高等级文明发现的风险也要不断探索开拓宇宙,寻找其它文明。
最后的几份数据已经处理完了,量子计算机构建出了海蓝星的仿比模型,关于海蓝星基本信息已经收集完备,我的探索工作已经完成,剩下对这个星球的研究开发就不是我的工作了。我准备返程了,不在向前探索,我这次出发已经航行九十七年了,看到这宇宙中的一抹蓝,我想家了。
九十七年时间,四十六光年的路程,七十年后才能回到折跃点,回家路途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