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一本书读懂财报》(肖星 著)②

2022-04-05 15:51 作者:陪我去圣所叭  | 我要投稿

财务分析

同型分析:各个项目在利润表中分别占比多少就是利润表的结构;从收入到利润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损耗了多少,就是对利润表进行同型分析的成果——使所有的项目都除以收入,再乘以100%,就能获得这些项目在收入中的占比,也就得到了同型分析的结果。

  •  用比率分析盈利能力

毛利率就是用毛利润除以收入所得到的比率,净利润率就是用净利润除以收入所得到的比率。

 

净利润率是一个与效益有关的概念。总资产的周转率是一个与效率有关的概念。效率×效益=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又称净资产利润率,英文缩写ROE

 

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英文缩写ROI。

  •  用比率分析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分析比率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被出售之后,存货就转化成了营业成本,所以人们更习惯用成本除以存货的方式来计算。

 

总资产周转率(Total Assets Turnover):企业在一定时期营业收入同平均资产总额(可以用期初与期末资产总额之和除以2得到)的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可以用年初与年末应收账款之和除以2得到)的比值。

 

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其实是由各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权平均决定的,按它们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来加权。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其实是由各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权平均决定的,按它们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来加权。

  • 用比率分析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资产实际上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做准备,另一个角色是为企业的日常运营提供流动资金。

 

如果一家企业所有的流动资产都可以在转眼之间变为现金,这些现金是否足够偿还它所欠下的债务?会计们对此的解答是:用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便获得了流动比率,这个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而把存货变成现金又是其中最难的,因为要先将存货变成应收款,再将应收款收回,存货才真正变成了现金。为此,会计们选择了更谨慎的办法:用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的差除以流动负债,就得到了速动比率,并用它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流动比率都在1到2之间。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流动比率等于2的情况下,美国公司纷纷破产,而中国公司却活得好好的?奥妙就在于短期借款。在中国,企业往往不需要靠变现流动资产来偿还短期借款,而是用新的借款来偿还,也就是借新债还旧债,借款本身实现了自我循环。在这样的模式之下,除非它所在的整个行业都完蛋,银行突然停止贷款,否则它还是能活得好好的。说穿了,短期借款其实变成了长期借款的一种替代方式,需要通过变现流动资产来偿还的负债其实不包括短期借款。因此,虽然用所有流动资产除以所有流动负债得出的流动比率可能很低,但用流动资产除以扣除了短期借款的流动负债,得出的流动比率就没有那么低了。

  •  用比率分析长期偿债能力

如果用与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类似的方法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言外之意就是假设企业用长期资产变现得到的现金偿还长期负债。什么是长期资产的变现?只能是把厂房、设备都卖了。如果一家公司连自己的厂房、设备、办公室和品牌全都变卖了,那它一定不是想还债,而是想关门。

 

那到底如何衡量长期负债的偿债能力呢?负债的偿还,包含本金和利息两个维度;偿债,也包含偿还本金和偿还利息两个维度。想要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要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1. 从利息维度: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所得税和利息,就得到了所谓的息税前收益(EBIT),这就是偿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企业赚到的钱,这笔钱是可以用来偿还利息的。用息税前收益除以利息,就得到了利息收入倍数。我们一般用这个比率来衡量企业在扣除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盈利足够它偿还几次利息。

  2. 从本金角度: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一般不会准备一笔专门偿债的资金,衡量企业偿还长期负债本金能力的方式也由此变得扑朔迷离。有不少人会选择利用资产负债率(又称财务杠杆)来衡量,这个方式虽然粗糙(说它粗糙,是因为它涉及包含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在内的所有负债),但却大体靠谱。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赚钱

用税后营业净利润除以投资资本就能得到投资资本回报率

投资资本包括哪些内容:首先,股东权益一定是有的;其次,那些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也一定是有的。因此,投资资本是一个比总资产“小一圈”的概念,它比总资产少了一些负债,就像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之类不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负债。这样的界定显然比简单地使用总资产更为精确地衡量了企业所使用的投资总额。我们看到,在投资资本回报率中,分母是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总和,按理说分子也应该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回报总和。但净利润都是股东的,没有债权人的份。所以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的时候,股东和债权人一起做了分母,而分子却只与股东一个人有关,所以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和分母不对等,所得的结果也自然不精确。于是,为了让分子和分母对等,我们引入了“税后营业净利润”这个概念。如果在计算净利润的过程中不扣除利息,但扣除所得税,就得到了税后营业净利润。很显然,这个税后营业净利润既包括股东获得的收益——净利润,也包括债权人获得的收益——利息。

 

我们用投资资本回报率减去投资资本成本,就得到了超额收益率。如果超额收益率大于0,那这家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便是及格的,反之则不及格。

 

机会成本: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比如说,一家公司有40%的投资资本来自债权人,60%的投资资本来自股东,债权人的贷款利率为7%,而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是12%,那么,就可以计算出这家企业的投资资本成本为40%×7%+60%×12%,这个所得的结果就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支付利息可以减少一家企业的税前利润,从而进一步减少它所要缴纳的所得税。利息越高,所得税越少,这被称为“利息的税盾作用”。

 

如果银行贷款的利率为7%,由企业承担的则绝达不到7%。因为企业要支付给银行的利息被分为如下两个部分:和税率相等的部分由政府承担(利息的税盾作用),即20元利息的25%,是为5元;而剩余的部分由企业承担,当为20元利息的75%,是为15元。因此事实上,由企业承担的利息成本应该是7%×(1-所得税税率),答案为5.25%。

 

经济利润=(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投资资本

 

为什么会出现净利润大于0,而经济利润小于0的情况。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只扣除了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因为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就是这个公司的财务费用,或者至少是财务费用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并没有扣除股东的资金成本。这一方面是因为,股东的资金成本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这笔钱我们不一定要支付给股东,而在历史成本原则的统摄之下,没有付出去的钱是不能在财务报表上记录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便我们需要付给股东股利,也是在获得净利润之后。所以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股东的资金成本。而在计算经济利润的时候,我们是用投资资本回报率减去投资资本成本,这相当于把债权人的资金成本和股东的资金成本都扣除了。

 

权益乘数(Equity Multiplier):又被称为股本乘数,是指资产总额相当于股东权益的倍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企业负债程度越高。

 

说到投资决策,不能不提的便是它要遵守的最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基本的原则——净现值大于0,投资人士通常称之为NPV大于0。

 

我们要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去看彼时的那些钱相当于此时的多少钱,这个过程就叫作“贴现”。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将未来收益的总和贴现成现在的钱,也就是现值。用现值减去购置这台机器时所花费的成本,得到的就是净现值。

 

贴现:未来资金数额÷(1+贴现率)=当前资金数额,这里的贴现率是投资收益率,在投资决策中一般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读书笔记《一本书读懂财报》(肖星 著)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