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忱:断舍离与囤积症

2022-05-20 18:12 作者:陈忱90后作家  | 我要投稿

每一个囤积症背后丢不掉的其实是内心的重担

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还是一种坏习惯?当我认识到原来囤积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时,我更认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亲的储物问题。

囤积症又称储物症,患者通常对于物品的存在具有强迫行为,可能会过度购物或搜集着数量非常庞大的物品,而当身边的物品远超过患者本身的管理能力时,他们的生活开始受到影响,可能是环境脏乱导致健康问题,或者与家人生活的观念产生冲突。

为什么囤积物品?

一个会把大量物品堆积在自己身边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是一种安全感?欲望需要被满足?抑或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现在拥有了什么?

多数人认为「断舍离」是:断掉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但其实这仅是一方面。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就是要给当下的自己最好的东西。

没扔掉,但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就好比是“坏了的火腿”。还有一些算不上是垃圾,但却是“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就好比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干巴巴的火腿”。

在断舍离里,那些像是“干巴巴的火腿”一样的东西会不停的释放出停滞运,而像“坏了的火腿”一般的垃圾与灰尘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

只要通过除掉那些破烂物、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不可见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

这个原理同样在生活中也适用,具有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况且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没用的,令人徒生苦恼的破烂物,所以不扔掉它们,反而更吃亏。

此外,东西越多,人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况,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碌起来,就怎么也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

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本不是整理,收纳丢掉如此简单;而应该从心理中对认知、选择以及价值观的重新梳理,并达到现实生活中的极简;因此完不成内心的重建就无法真正做到断舍离。

我们不妨从两个维度说起:物质,思想。

前者,人不扔东西有多种可能,如果没有足够时间或不舍得,以后万一有用怎么办?

但是根据观察多半只是借口而已,因为刷部综艺的功夫就能顺手收拾下某个空间,除刚需品外80%物品是没有太多用途。

后者,是问题的主要根源,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发展至现在,多数人还在接受潜移默化的「物尽其用」的思想观念。

一件东西未彻底报废就不等丢掉,所以大部分特征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断不断,必受其乱。



陈忱:断舍离与囤积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