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只言片语14
某种意义上我依赖负面的感受。
因为这样就有很多想法,有很多话。
就能写点什么,讲点什么。
这样的时间是我最不沉默的时候。
不知为何,活在世上,越是长大,可以思念的人就越少——
仿佛这世间就没有不见不散,因为太久不见就真的散了。
如果可以,我想抽出一个午后,和什么人通个电话,但每次都是,因为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一次又一次收回了手。
只是寒暄的话,何必是我。
人和人之间是谈不上两清的。
所以无论亲疏远近,各有各的消磨。
今时不同往日,但人之间的联系一如既往,古老的像一对传声筒。
无论静默还是热烈,都是心的振动。
不在一个频率上的时候——
人就孤独了。
了无音讯的日子先变长、后变短,然后寻常。
谁都会越来越轻——
只有白发,剪了又长。
我不会去染发,我们一起变老——
这是我们最后的共轭,
无关我们是不是我们。
有些人尽管平时慢条斯理,但一旦情势对其不利,就会想着靠蛮力去压制。
这样的人是很典型的“说不通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自始至终都没想过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对这样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对错,他需要的仅仅是一种感觉:一切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的感觉。
以前我很在意这样的事情,关于“我”对于“特定人”而言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一直很在意。
后来我发现我并不是在意这样的事情,我只是自顾自的期待着他人给予我“我想要的评价”。
而他人是没有义务回应我的期待的。
明白了这些,其实也还是会在意的。
让我们用体贴的话语,和别人做心连心的沟通吧。
我们确实应当真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过失,不为自己开脱,这是不错的,但如果能更审慎的看待其他方面,也就更好一点。
“我想你爱我,但不与你和解。”
慢慢的我觉得这话对什么情都适用。
“好吃的不一定正宗,所以我对他人的看法不太在意。”
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里,碰面与走散,或许都只需要,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到权利就争取,一到义务就退缩的人是很多的。
要注意这样的人。
最好离得远一点。
对我而言,流行、网红这样的标签通常其含义是:
“不要去接触。”
你会发现很多真的有益处的事物反而得不到那么多的吹捧,更多的是潜移默化但又不可抗拒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很多没话讲的时候,不必找话讲。
但很多没事做的时候,还是建议找点事情做。
我对人际关系的立场是坚定而一贯的:
如果要保持联系,那就应该不分境况的风雨同舟,无相反证据不加怀疑,无必要不干涉他人生活。
无论耻辱、荣耀,高潮、低谷,都应当不分开,不背叛,一直在一起。
其实你可以不同意,同时又不让人反感。
交换意见并不是一场战争。
异议让我们不同,
交流使我们一体。
是的,
我们不同,但我们一体。
保有不容置喙的执着,同时以通力合作的方式去实践。
后来我发现:
很多不见谈不上淡漠,只是各有生活,不便打扰。
很多人的不顾一切,并非放下,而是真的没什么值得顾虑的事情。
我所有的怜悯与宽容,大概就是这“也好。”
不管与哪个人建立关系,都需要经历谈判和相互的妥协。
彼此之间会有不同、有矛盾、可能互相干扰,也逃不开争吵与妥协。
后来我发觉,这都不要紧。
因为如果关系稳定、安静、没有冲突,这样的关系安全,却常常没有足够的亲密度。
不知不觉这样的关系就变成藏着枯萎的花朵,不碰,我们彼此是彼此,一碰,它就落。
鸡飞狗跳的日子虽然问题不断,但总让我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坚韧,不会被那些问题击溃。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那些问题的方法,反而过得很安心。
虽然我总是把找富婆、不想努力了之类的挂在嘴边。
但实际上还是不指望的。
不是说找不着,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很经典的经济学规律,关于赋税转嫁:
供求相等时,买卖双方各付一半赋税。
不相等时,弹性较小或无弹性的一方,会承担更多的赋税甚至全部的赋税。
也即一方越是弱势,实际上承担的压力就会越多。
在人际关系中也会这样。
玩了很久的梗。
但从没在星期四点过肯德基。
很多事情都可以不是最早,但一定要趁早,机会不太明显的时候,不加入也没有关系。
看好的事情,短期的震荡没有关系。
但一旦开始震荡,就意味着需要重新评估,一旦确定不再看好,就要即时抽身。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灵光的判断就是用尽判断时间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