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我们在谈“诈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孤注一掷》

2023-08-29 20:36 作者:大俊不大俊  | 我要投稿

7月份写下《女律师惨遭杀猪盘?》时,我没料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看女律师“受骗”,也没料到会撞上8月的反诈电影,以致文章发出一个多月了,每日还是有阅读量增加。

“缅北恐慌”是这个暑期的热点,我这个刚破1000关注的小小公众号也因此“荣幸”地遭遇了第一次被“洗稿”。我和一些热心的读者朋友一起点了抄袭举报,但也有人向我提出了质疑:人家已经点名了“有一位杭州律师”如何如何说,并没有直接“抄袭”,况且大公众号的转载不是能更好地宣传“反诈”吗?为什么要这么斤斤计较,小气吧啦地举报让把文章删了呢?

反诈普法宣传和查重率极高的洗稿的差别,明者自明,我不过多赘述。但上一篇公众号文章能够意外“走红”,却也正说明当下电信诈骗的普遍与猖獗。

上周五律所安排集体观看《孤注一掷》,我也就趁机感受了一下这匹票房黑马的“余热”。

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太多“名场面”,什么王传君拜佛,张艺兴“打戏”,金晨发牌……加上有人吐槽这就是部“反诈宣传片”,甚至在观影后说自己被导演“诈骗”了,所以我对电影其实并没有抱太大期待。

观影之后,我的感受是——节奏抓人,瑕不掩瑜。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不知不觉地看完了。

导演很善于使用鼓点等音乐渲染气氛、展现人物内心,镜头衔接也很巧妙。各个角度的影评和解析已很多,我此处就只分享两个自己被触动的小细节。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场景,发生在张艺兴饰演的潘生因“官二代”空降升职失败,光速离职的时候。潘生推开会场大门离去,下一个镜头却是他从飞机洗手间开门出来。

那一班飞机,正是将他骗向诈骗园区的飞机。

镜头将遥亘的时空无缝衔接,从恃才不羁的天才程序员,到任人鱼肉被迫诈骗的犯罪分子,不过刹那。

另一个让我颇有感触的情节,是王大陆饰演的阿天赌球。阿天猜对了球赛的结果,“赢了”500万元。狂欢,嘶吼,重重的鼓点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但是他的女友却告诉他:“我没下注。”

当时,我的下意识反应,竟然是为阿天难过和惋惜。

多可怕。

我明知道这是一部反诈电影,也早早地被剧透这500万元是不能兑奖的,但我还是短暂地冒出了一个荒唐且危险的念头:如果他是在“正规”的“体育博彩”平台,这不是就上岸了吗?

我的一个朋友甚至说:“我觉得导演这里表现得还不够激烈。这样的赌鬼,知道周也演的那个女朋友没有下注,我觉得导演可以安排阿天扇她一耳光。”

“我知道阿天人设是个斯文的高材生,我也知道打人不对,但是我觉得如果我是阿天,我不敢保证我能控制住不揍她。”

这位评价的朋友,自己本身也是一位“斯文的高材生”。

清醒,了解人性,不代表就可以逃过人性。

直视阿天,痛惜阿天,鄙夷阿天,却仍不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阿天。

因为一些原因,电影某些地方铺垫不足,转变略显唐突,但总体而言,里面的人物都不是扁平的。

阿天、安娜、潘生,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狰狞赌鬼、拜金捞女、发梦懒汉。

他们不想让爱人失望,不愿靠男人包养,不甘受强权欺压。他们身上甚至有人性闪耀的小火苗。

可这样的星星之火,是点燃人生的希望,还是将前途与自我炸得碎骨粉身,就在一念之间,就差一步之遥。

冰山一角的罪恶。

在罪恶面前,个体的鲜活无人在意,个体皆被碾为齑粉。

电信诈骗别于传统骗术。被骗之人不知为谁所骗,骗人之人也不清楚骗到的究竟是哪位。阿天直至成为植物人也没见过骗走他一切的安娜;而安娜在阿天女友的质问下愧疚痛哭,直说:“我不认识他。”

诈骗团伙将诈骗工作细分,将人性之间可能产生共鸣的链接割裂。正如昔日纳粹德国在“处理”犹太人时,纪律分明、秩序井然,让士兵们觉得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从事工作;并且倾向使用毒气室这种不需要士兵与犹太人直接接触的杀戮方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士兵的负罪感。

我只是按下了毒气室的按钮。

我只是发送了一些垃圾邮件、短信。

我只是装作“高富帅”“白富美”跟对方手机聊天。

我见不着他们濒死的惨状。

我看不到他们崩溃的绝望。

现如今提及“诈骗”,必然要提“缅北”,就连此前盗文的公众号的标题也是耸人听闻的“缅北诈骗团伙盯上女律师”。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诈骗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些什么呢?

是人心惶惶的缅北恐怖,是防不胜防的花样陷阱,还是永远不会真正吸取教训的人类本性?

之前的“杀猪盘”文章发出后,不止一个人说,你这样详细地指出他骗术里的漏洞,不是在帮助犯罪分子完善技术,更容易骗到下一个人吗?

不需要我提示,骗术也是会更新迭代的。而且我也并不确定,骗子那些明显的漏洞,是不是他筛选受害者的手段,是不是根本就是骗术的一部分。

就在昨天,我学生时代的一个朋友说有经济纠纷想咨询我。电话接通两分钟,我就知道,她被骗了。

是最老派的“高富帅经常遭遇飞来横祸需要向女人借钱”的套路。

这位朋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高考正常发挥上的985大学。

骗术不新鲜,智商不低下。

怎么被骗的?

“他当时一直催,我一下子好像昏了头了。”

怎么认识的?

“最近相亲受挫,就上某社群app想扩大一下交友圈。这个人是很久以前给我发的信息,我随手回了,没想到他回复了,就聊起来了。”

如此平凡无奇,如此合情合理。

也正是朋友的这一通电话,让我决定再谈一谈这热度已退的《孤注一掷》。

在谈论诈骗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些什么?

在落入陷阱之时,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所牵引、所挟制?

纷扰之下。

或许只是我们自己都捉摸不透的、不敢正视的脆弱人心。


图片


当我们在谈“诈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孤注一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