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香光《只有两个人的战场》演技分析

在这里存个档
《只有两个人的战场》是目前最能体现柚香光表演方式和表演能力的作品
柚香光的角色虽然都很生动,但很多角色对她来说都太简单了,大多数角色对她的表演层次而言属于向下兼容,没办法让她尽情施展,而蒂埃尔·辛克莱尔少尉这个角色让她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辛克莱尔有三个状态:1、现在(辛克莱尔被幽禁10年后) 2、战场(五年内战——军事法庭) 3、过去(刚毕业——路科斯塔独立),这三个状态的辛克莱尔气质是完全不同的,习惯动作也完全不同,声音也不同。
辛克莱尔少尉刚出场时(本文不计算替身出场的几幕)是在战场上的状态,此时他和他的战友都朝不保夕,他本人是“内心脱轨”的状态,气质是沉郁、无望和悲伤,习惯动作是战场上千锤百炼的机警,声音低沉仿佛有重量;随后时间线拉回到他刚毕业的时候,心怀理想满身豪情,是明亮耀眼朝气蓬勃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是天真快乐的,是理想主义者的最佳状态,习惯动作是双手插兜,非常放松没有防备,带着一丝天真和孩子气,声音音调偏高比较昂扬;最后作为讲述者的辛克莱尔,其实这个时间点他的年纪不能算很大,但整个人却暮气沉沉,动作严肃拘谨,被记者拍照时微表情很不自然,似乎已经不太习惯和人交流了,声音和缓充满回忆。
以上大致说了一下辛克莱尔的三个人生阶段和柚香光对人物塑造的重点,但其实这三个阶段里他也是动态的,一直在变化的,要进一步分析,就需要结合剧情了。
蒂埃尔·辛克莱尔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历史巨轮下微不足道自认无能为力的小人物,但他也是改变历史的人或者说创造历史的人。
刚毕业的辛克莱尔认为自己肩负使命,志愿去库洛伊泽尔基地(驻扎在自治州路科斯塔),想要为实现真正的联邦制而努力。这里他和好友克里弗德的对话能看出,两人都知道联邦制其实不够稳定,依托于联邦大统领的威信,克里弗德认为应该顺其自然,辛克莱尔则认为应该做一些干预,让联邦制延续并变得更好。克里弗德觉得自治州的人和本国人不可能完全融洽相处,辛克莱尔觉得人与人一定能相互理解。
[这部剧一开场就抛出了很多信息,而我这个自认为被理想创过无数次的人已经预料到了剧本的走向,这将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辛克莱尔和莱拉相遇,把项链还给她的时候,有很多表演细节。辛克莱尔帮莱拉戴项链时,目光游移,戴好后马上退开几步,这是纯情少年遇到美丽女子时的表现,心动又自持。他问流浪舞者莱拉“为什么不回家”,这里的家,意思是家乡,但莱拉说“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家啊”,这个时候辛克莱尔意识到两人对“家”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同,这是他第一次和自治州的人交谈,发现了双方的分歧,但他很顺利地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所以他非常开心,笑出了声(这里的表演非常精彩),这虽然只是一个概念,却给了辛克莱尔鼓舞,让他更坚信只要好好沟通,就一定能彼此理解。莱拉离去的时候他说一定会变得更好,而莱拉回应了他,这里埋下了伏笔,因为莱拉的“会变得更好”和辛克莱尔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辛克莱尔抵达了库洛伊泽尔基地,这时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的上司豪瑟大佐也致力于消弭纷争,路科斯塔的州代表施托罗泽科议长(莱拉的父亲)也在为此努力,虽然发生了恐怖袭击,但双方都没有扩大事端,此时,辛克莱尔还是有实现理想的希望的。辛克莱尔和莱拉再一次相见,这次,莱拉说明了自己对“会变得更好”的定义,她希望路科斯塔能独立,辛克莱尔第一次意识到双方阵营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这里的表情转换很棒)。又一次恐怖袭击发生,这次库洛伊泽尔基地有军人因此死去,事态严峻起来了,托罗泽科议长和莱拉的哥哥被牵扯其中,辛克莱尔和莱拉也因此有了矛盾。到这个时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转圜余地,毕竟辛克莱尔和莱拉也和好了,预示着还有希望,但大统领突然去世让局面彻底失控了。
第一幕结束。
有些人的生死确实关系到历史走向,大统领去世意味着联邦制即将走向末路。豪瑟大佐和施托罗泽科议长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不再继续之前的策略,准备顺应时代了。在他们交谈的时候,辛克莱尔的表情是若有所思还带着一丝困惑,而在和莱拉哥哥对话之后,他终于意识到时代浪潮不可阻挡,自己的理想不会实现了。辛克莱尔在酒馆里意志消沉,理想破灭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直言自己什么都做不到,而之前的乐观是因为“从未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一厢情愿。
路科斯塔宣布独立了,库洛伊泽尔基地被民兵包围,驻军全成了人质,中央联邦军只能在国境线驻扎。豪瑟大佐认为联邦军会撤退,然而施托罗泽科议长告诉他联邦军打算让库洛伊泽尔基地的驻军做炮灰。就在此时豪瑟的部下奎德少佐撞破了他们的密会,认为豪瑟密谋叛国,并对他举枪,危急时刻辛克莱尔迫不得已向奎德开枪。辛克莱尔开枪后是完全懵了的状态(这里有一个下意识服从豪瑟指令的动作,非常符合军人的习惯),过了一会儿才回过神,跪倒在地喘不上气,然后用军歌强迫自己镇定,这段表演很优秀,连贯又自然。辛克莱尔射杀奎德虽然是意外或者是军人的条件反射(伏笔是他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就玩枪),但这个决定是当时唯一能控制事态发展的选择,一个被蒙蔽的陷入偏执的人(奎德)头脑发热后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一旦他拥有决策权,影响将不可估量,背后做局的人对奎德的性格和库洛伊泽尔基地的状况了如指掌。
辛克莱尔这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影响了历史,或者说创造了历史,路科斯塔在和平状态下顺利独立,从而让更多自治州看到了希望,联邦成员国进入了五年内战时期,最终联邦制不复存在了。此时辛克莱尔还不知道后面的发展,他准备回国,接受审判或者为守护国土上战场,虽然他自认不配做军人了(和拉什莫尔军曹道别时都不敢敬军礼),但还是要作为军人保卫国家。五年内战结束后,军事法庭判处他无期徒刑(这其中还有很多细节,后面再补充说明)。辛克莱尔虽然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军人的骄傲,还险些失去生命,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
被幽禁十年后,有记者来探望他,想记录他的故事,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不像军人了,像个靠回忆度日的普通老头(虽然年纪不算大)。他自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但记者很感谢他,因为记者的父母都是路科斯塔人。所以说,同一件事也好,同一个词也好,对不同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在某些人眼里是完全被时代潮流裹挟,在某些人眼里则是历史的参与者和书写者,剧本对这一点的阐述非常有哲理。然后这个暮气沉沉的辛克莱尔和莱拉重逢了(悲喜交加感慨万千的表情真到位),他仿佛重新迸发了对生命的热情,温暖如初。
以上就是蒂埃尔·辛克莱尔一生的故事,这个角色没有主角光环,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只小蚂蚁,他从头到尾都无能为力,一直在被打击被辜负,唯一的高光(对历史有推动作用的一枪)也是仓促之下无意为之,然后几乎毁了他的一生。可是仔细想想,大统领注定会在那个时间点去世,那么路科斯塔一定会宣布独立,无论他如何选择都逃不出宿命,要么沦为炮灰死在战场,要么被指控为“叛徒”,从他选择去库洛伊泽尔基地开始,他的命运就已注定。
这个角色演不好可能会完全没有吸引力,沦为被历史掩埋的背景板(宝冢历史题材的作品经常会这样),而柚香光赋予这个角色鲜活的一生。这就是现实的人生啊,这个剧本散发着现实和历史的味道,沉重甚至沉闷,有时却惊心动魄。

做一下剧本外的补充
《只有两个人的战场》这个剧本我很喜欢,是宝冢少见的逻辑和深度兼备的好剧本。虽然舞台和《情燃佛罗伦萨》一样有转场生硬和衔接不流畅的问题,但辛克莱尔的戏份没被切割得很零碎,所以他的故事和人物逻辑更容易被观众接收到。我在20230719的回答中提到过,“好演员的表演,能让观众产生舞台之外的联想”,而好剧本也一样。很多好剧本都会把握显和藏的平衡,台面上的信息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藏在细节之下,就像冰山一角,这样会增加剧本的深度和层次感,在两个小时内展现海量信息。《情燃佛罗伦萨》藏得太狠,导致观众很难对时代背景产生联想,《只有两个人的战场》这一点把握得不错,显和藏很平衡。下面说一些隐藏在台词细节中的信息:
1、辛克莱尔的理想从何而来?本国宣扬的联邦制优越性。辛克莱尔接受的是军官教育,这要求他拥有分析局势的能力,也让他接受了很多意识形态的熏陶。正是意识到实际情况和宣扬的理想状态(各国人民和谐互助,不需要军队长期驻扎)不同,辛克莱尔才想为国家实现理想中的联邦制。这个就很讽刺了,联邦制把其优越性灌输给自己的军官,他们(像豪瑟和辛克莱尔这些人)真正相信了并且为之奋斗,最终间接导致联邦制瓦解,哈。
2、旧联邦军队对豪瑟大佐的评价为什么不好?中央联邦军的统帅估计很不喜欢豪瑟,豪瑟的部下奎德作风强硬,应该是主战派,看不上豪瑟,可能打了很多小报告。军队统帅站在军队的角度为国家利益考虑,希望自治州都安安分分地交税,但路科斯塔一直很不安分,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豪瑟一直在和稀泥,恐怖袭击导致手下士兵伤亡时都不敢采取强硬措施,让主战的军人非常不爽,而且从统帅角度来看,驻军打赢了是好事,打不赢有了严重伤亡那顺势让中央军出手,那还能打不赢?军功到手,自治州也安分了,杀一儆百。
3、新政府和旧联邦是什么样的关系?新政府虽然说是扫除了一些旧联邦的势力,但掌权者应该多数还是旧联邦的人,因为作证的军人还是军人,军事法庭受理辛克莱尔案能看出,起码军队里掌握话语权的还是那些人。
4、为什么辛克莱尔投诉诺瓦尔、达尔顿和扎克三人的小插曲及后续发展在剧本中占很大篇幅?一是五年内战后诺瓦尔的起诉是导致辛克莱尔受审的直接原因;二就涉及军队内部的操作了。中央联邦军的统帅可能对豪瑟不满,但库洛伊泽尔基地是个穷乡避壤,有前途的人不会想去,而且豪瑟驻扎多年很有经验,不能贸然换帅,可是库洛伊泽尔基地完全掌握在豪瑟手中显然不是军方想看到的,所以这个基地一定有很多钉子和眼线。基地被包围后通信被切断,豪瑟外出和施托罗泽科密会时通信突然恢复了,然后只有奎德接到了中央军方的信息,说是豪瑟被革职,然后通信又断了,这么精确的布局,需要对基地领导层人员的性格、动向非常清楚,所以基地内部一定有很多中央安插的人。奎德去质问豪瑟时,带的人中就有诺瓦尔和达尔顿,他们因为辛克莱尔的投诉被降职,这一点就有些奇怪,因为宪兵队雷托里奥队长和他们的上司格里芬大尉都认为不过是和流浪艺人的争执不值一提,但就是下达处分了,而且偏偏把诺瓦尔和达尔顿安排到辛克莱尔那里,这肯定不是巧合。扎克的自杀让诺瓦尔和达尔顿非常恨辛克莱尔,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用的钉子,而且他们看见了辛克莱尔和莱拉见面,那让他们更有偏见了。
5、军事法庭为什么判处辛克莱尔无期徒刑?检察官是想让法官判他死刑的。一开始一直在说他的思想倾向问题,克里弗德反驳说辛克莱尔“根正苗红”,检察官又转而说,不讨论其他,杀人就是杀人。豪瑟是事件的亲历者,照理说他的证言是必须参考的,但当克里弗德拿出豪瑟的信时,检察官说豪瑟已经不是大佐了,而且他风评不好,还说“无人知晓的事实也代表着可以进行任何情形的歪曲”,检察官可能知道当年军方把库洛伊泽尔基地当炮灰的决策,所以要阻止豪瑟的信公布,法官也拒绝了公布信件,这进一步证明新政府中仍有很多旧联邦的人掌握话语权。军事法庭之所以没判辛克莱尔死刑,一方面就是因为豪瑟的信,毕竟当年的知情者还在,即使军事法庭不让公布,他们可能找其他渠道公布,虽然是旧联邦军方的决策,但军方有很多旧联邦的人,还是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不如退一步,无限期监禁;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将来和路科斯塔关系缓和埋下的一步棋,对路科斯塔来说,辛克莱尔可以说是他们的英雄。旧联邦的决策能看出来,国家利益层面的决策冷酷无情,辛克莱尔对国家的感情也好,对国家的贡献也好,没有丝毫意义。
6、要是没有五年内战,辛克莱尔会怎样,他的国家会怎样?要是没有五年内战,联邦制就暂时不会瓦解,那辛克莱尔必死无疑,豪瑟可能面临叛国的指控。然后可能另一个州同样想闹独立,联邦中央军不会重蹈覆辙,于是成功让该州的驻军做了炮灰,得到了顺理成章的出兵机会,打服了一个州,暂时让联邦制续了命。
7、豪瑟大佐完全没意识到基地内部有眼线吗?他或许意识到了。施托罗泽科被带到基地问话后,没问出结果,他准备离开基地的时候,豪瑟特地让辛克莱尔与他同行,豪瑟很信任辛克莱尔,怕施托罗泽科出事,所以让辛克莱尔保护他。这里可以说豪瑟是怕基地有人对施托罗泽科不利,但不能确定他是不是察觉到有眼线。豪瑟大佐也是个天真的人,他可能完全没考虑过提防“自己人”,这一点和辛克莱尔一样。路科斯塔独立后豪瑟对局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其实辛克莱尔已经提出了隐忧:中央联邦军不管是撤退还是直接进攻都会导致局势对联邦制不利,但豪瑟没想那么远,他自信地认为军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可能确实不适合做军人吧,理想主义者不适合军队。
联邦制的情形及其后续的发展,可参考英联邦和苏联的历史,当然,真实历史和剧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不能直接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