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学许可证的机构,未来还能继续经营吗?
最近几期,聊的都是办学许可证相关的内容,今天继续。
同样,先跟大家共享一下昨天晚上跟一位业内B端服务的朋友聊到的一些共识。
他提到,大概在去年的时候,跟某市教育主管部门校外监管领域的人聊过,对方透露的看法是:办证一定会落地,且未来没证的会不断被各种巡查,最终慢慢关门淡出。
各地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很多持证的中小型非学科培训机构,微型的、无证的素质教育机构几乎不再有生存空间。各种学科类“小作坊”会持续以“地下”的形式存在,上不了台面。
如果你有持续关注我从2021年文件发布,以及前几天的文章内容,就能看出,对于这个说法,我是很认同的。
且,随着前几天珠海市确定把非学科办学场地面积要求将至150平方米,就能窥见:今年各地大概率会把办证门槛放低,对于愿意继续经营的,愿意配合走合规路线的,也能相对宽松的发放证件。
至于很多朋友普遍关注的,过去挪用的未耗课的款项,是否会在办证过程中追溯?据我跟几个已拿到办学许可证的朋友了解,办证时并不会追溯这部分。只是要求拿证后,必须严格按新的规范来实施。
从我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否追溯,我们自己心里必须有一杆秤,这些被挪用的钱,一定是越早填了越好。
回到朋友分享的观点上来,如果你此刻还抱有侥幸心理,那就一定要开始反思了。
按着各地的时间节点来看,从今年12月1号开始,还想指望不拿证继续经营,是有很大难度的。
从目前部分城市发出的文件来看,仅动员房东不能把房子租给无证机构这一条,就足以让大部分机构无处藏身。更不用说还有其他很多暂时没有放出来的管控手段。
为什么我前几天在文章里写道,事到如今,越早想清楚去留越好。去就赶快耗课、降本、减负,用最低的投入把课耗掉;留,也是赶快耗课、降本、减负,再加上一个:合规。
合规之后,是否能够回到持续盈利的经营状态,其实只取决于企业主成本管控的能力。成本把控不住,长期追加投资,自然又能淘汰一批。
所以,我们始终得明白,无论去留,过去留下的坑,始终要填。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
其二,接下去的政策面,不太可能调整和放松整个管控框架,只会在框架内优化一些门槛。
比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降低场地面积、消防、保证金等硬性条件的要求。以此引导大部分愿意办证的机构拿证。
再比如,哪怕你过往挪用了很多未耗课款项,只要你还愿意继续经营,就可以暂不追究。
所有的措施优化,都指向一件事情:让尽量多的机构继续经营、办证和纳入监管。
从上面的角度来讲,大批机构退出,既不符合上层意志,也不符合群众意志。
有多少机构财务是健康的?机构大概剩余多少未耗课?区域内合规的机构有多少?我相信,或多或少都有摸排调查。
引导大部分机构合规,纳入监管,才是正道。以此实现“校内”“校外”同归一路管辖,而不是各起炉灶。
对于走合规路线的机构,需要做好:整体经营成本增加,招生难度加大的准备。
正如 21 年文件刚出来的时候聊到,对于机构证照规范的核心在于“财务规范”,财务规范的核心在于“把流水关进笼子里”。
也唯有“把流水关进笼子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拿掉教培机构“影子银行”的属性,才算是校外培训行业去资本化、去产业化的胜利。
让商业归商业,让教育归教育。此刻,已到歧路,如何抉择,非常考验功夫……
当然,我还是得提醒一下企业主,一定要搞清楚你是用什么钱在支出成本?
一是未耗课收入,一是已耗课收入,一是追加投资。
办证之后,你只能通过后两种路径来支出成本。过往轻松就能挪用的未耗课收入,接下来全部被监管起来了。
回到过去的经营报表上去,看看有多少月份是符合:结转(课耗收入)>成本的。
再看看有多少月份是:流水<成本的。
这两组数据,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过去的经营到底是凭实力还是靠运气。
一旦拿证,运气就靠不住了,只能凭实力,凭实力控住成本、加速耗课、扩大招生,如此才能凭实力不追加投资,凭实力赚取正向利润。【内容版权归属:深学邦刘一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