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理治疗之三:建立正确的价值信念体系
如果你不幸患上抑郁症,你可能仅仅是把治愈的希望寄托于白色的药片上,你可能期望着通过每天将大把大把的白色药片填进胃里,而达到彻底告别抑郁症困扰的目的。
也许你不是这样,而是将你的头脑出租给夸夸其谈的心理咨询师,期望着心理咨询师用他们的道理使你痊愈。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你却忽略了一种最廉价又最有效的治疗资源——信仰支持。
信仰能够将人生带入正途,也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痛,使人重新找到人生的希望。这是已经被反复证明了的铁的事实。
信仰对生命的影响之深刻往往是人类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信仰可以使“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正如圣言所说的那样:“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信仰的本质是寻求“道”与良知的本源。信仰不像理智,不同于知识,它不是在外部建构或通过外部建构的简单的人类经验,而是在人内心建构的成系统化的信念。
信仰不是肉眼的看见,而是灵眼的看见。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在外部建构或通过外部建构的人类经验永远都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而建立于心灵之上的信仰却有着坚固的内在根基,不容易被外在的变化所动摇所毁坏。
这也正是世界上几个大的信仰体系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并且能够深刻影响每一个时代的真正原因。
在现代人的意识之中,似乎只有依赖外在的物质世界才能够维系人类文明和个体的生存。然而,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基本上是依靠信仰寻找到生存的理由和生活的乐趣的。
当黄帝深入思考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并且向天师岐伯询问这一命题的答案时,天师岐伯不假思索地对黄帝说:“古人长寿和幸福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相信‘道’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在《道德经》里解释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作为西方文明最重要根基的《圣经》中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可见古人寻求上帝就是寻求宇宙之外那个绝对与永恒的存在,那个道德与良知的本体。
凡以一切理由和借口否定信仰真实性的人都是心智不全的人。正如《圣经》上所说的“愚昧的人说没有上帝”。
信仰不仅仅是一个价值体系的问题,而是能够对世界、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产生全方位影响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资源。
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信仰则是他的生命特征,是他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他生命中最强劲的动力。
爱迪生借助信仰给他的信心和力量成为史无前例的大发明家,从小就瞎眼的克罗斯比靠着信仰谱写出超过七千首圣歌歌词,巴赫凭着他对上帝无比的虔诚和热情实现了他成为音乐巨人的梦想,考门夫人凭着信仰成为“信心战胜死亡”的活见证,特蕾莎嬷嬷靠着信仰成为世界上最有爱心的人之一。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华人学者唐崇荣说过:“人类最伟大的道德力量不可能出于科学,而只能出于信仰。”
事实证明,凡是信仰衰弱的时代,也一定道德滑坡的时代,而道德滑坡正好是冲突加剧、欲望泛滥和精神疾病滋生的时代。
具有深刻思想和巨大影响力的当代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博士说过;“唯有信仰可以将人带入到无限的境界之中。而只有当心灵进入无限的境界之后,心理疾病才能够真正得以根除。”
信仰可以医治精神类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和焦虑症,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那么,信仰到底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任何信仰体系里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资源,这些道德和智慧资源正是个体心灵最需要的养料。
假如一个人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任何道德和智慧,那么这个人能算是健全的人吗?
事实上,最为圣洁的道德和最为纯正的智慧正是我们战胜人生种种困难的内在力量,没有道德和智慧,人是无法在风云变幻的生活中很好地活下去的,也很难应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灾祸。
另外,信仰活动常常会引发个体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在其他活动中无法寻觅到的。
信仰活动引发的心理体验通常是激动、感动、热情满溢、宁静、奇妙感、博大感、超越感和融合感等,正如老庄哲学思想里所倡导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本身是带有能力的,它们可以帮助人勇敢地面对人生种种苦难,可以使人从超越的思维向度看待世间的生老病死、利弊得失、情仇爱恨。
这也正是数千年来信仰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吸引人们的灵性原因所在。
利用信仰影响患者,使患者重新树立起人生的新希望,建立起与自己和与他人全新的关系,这在西方国家早已成为应用广泛和倍受欢迎的心理疗法。
近年来,一些神经科学家试图寻找信仰疗法的脑生物学机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维拉扬努尔·拉马钱德教授和密西根大学乔恩·苏维塔教授于2006年在《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叫《上帝的粒子》的论文。这篇论文一发表,就引起全世界心理学界和神经科学界的强烈反应。
维拉扬努尔·拉马钱德教授和乔恩·苏维塔教授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即:人一旦在自己的心灵中建立起神圣的信仰之后,大脑前额叶皮质区就会释放更多的Endorphin(内啡肽)。
Endorphin是一种多肽类神经介质,它具有镇静和令人感到欣喜的作用。也就是说,神圣的信仰具有使人内心安静和喜悦的作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另外一位神经科学家迪恩·哈默博士利用先进的PET技术对建立信仰前后人大脑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人在建立神圣信仰之后,大脑中5-HT和DA的流动性会发生改变,即5-HT和DA更容易释放和与特定受体结合。
迪恩·哈默博士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信念的神经介质与控制热情的神经介质是同一种神经介质,它们似乎是由一种叫VMAT-2的基因控制。
迪恩·哈默博士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即:随着信念的增强,脑内控制热情的两种神经介质5-HT和DA的活动也会增强。
抑郁症的病因学已经证明,抑郁症的发病正是与中枢5-HT、NE或DA功能低下有关。
维拉扬努尔·拉马钱德教授、乔恩·苏维塔教授和迪恩·哈默博士的研究为信仰疗法提供了神经科学层面的有力支持,使属于灵性层面的信仰与属于自然科学层面的神经科学之间有了相互印证的关系。
建立信仰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因为信仰从来都是人类最为复杂的精神现象。
建立信仰的前提是选择合适的信仰。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世界上有不同的信仰体系,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的教义和信仰内涵都极不相同,有些甚至是对立的。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仰,首先要学会分辨各个信仰体系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哪一种信仰体系所倡导的价值和信仰活动本身对治疗有实际的意义。
总的来说,纯正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信仰体系一般会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包含着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信仰本身具有提升个人道德水平的巨大作用;
二是倡导精神或心灵上的超越性,能够使人摆脱现实世界功名利禄、邪情私欲的缠绕,引导人们仰望和信靠至高无尚的造物主;
三是信仰具有丰富多彩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密切关联活动内容,信仰活动能够团结人心、倡导互爱互助的精神;
四是信仰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旦确定了信仰体系之后,就要用心灵和诚实对待信仰。
要不断熟悉信仰的要义,不断进行信仰方面的操练,培养勇敢、节制、圣洁、良善、慈爱、怜悯、公义、谦卑、温和等与信仰所倡导的精神相一致的品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的在信仰上完全的人。
如果你是一位抑郁症患者,你不妨将朝向精神病院的脚步转向朝向教堂的脚步,也许你不必花费半分钱而仅仅依靠信仰的力量就能够摆脱抑郁症的折磨。
不过,当你决定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本文转自“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公众号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