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异闻杂录》 清 阮氏(二)

2023-07-20 11:51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廖一轩 湖南华容县有位叫廖一轩的人,他专门替人作梦。也就是,要是有人遇到犹疑不决的事时,可以找廖一轩将犹疑不决的事说说,然后廖一轩会睡觉,他睡觉的时候便会作梦,醒后按照梦中的提示来解决对方的疑惑,可以说就如烛照龟卜,没有出过错。 华容人三康子是当地有名的士夫,姓万名康,曾经记载廖一轩的事,其中有一篇说“他在作梦的时候,怎么知道他不是最清醒的呢?”等等,文章极为浑灏流转,我读过在这部《三康子文集》。按照三康子的说法推论,应该是“众人皆梦,一轩独觉。” 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人的情绪,这是每个人都会表达的感情,不会因为习性不同而有所改变。 比如广东人、福建人讲的话很难听懂,但是他们的笑声、哭声也和天下任何人一样。虽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哭,但听听他们的笑声、哭声,也会被感染,知道他们现在很高兴,他们现在很悲伤,这就是人无法推翻的证据之一。 不但如此,比如咳嗽、喷嚏、呻吟等,可以说全世界的人都一样。(阮氏评:这是因为这些情绪出于自然,不需要造作,即便你想改变它而成为别的声音,也是不可能的。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讲越来越接近自然,真的是至理。) 山溪之石 在山溪里找石头,往往能找到一些无数小石附丽杂沙结合所成的石头,一般形状如大杯子,这样的石头可以通过稍微加工,然后放在案头装砚水,非常美观实用。但这样的石头,随便就能找到,所以也不算什么奇石。 最奇怪的应该是刘公万锺所捡到的石头,他自述说小时候在溪边玩耍,看见一块由很多小石附丽而成的石卵,形状很可爱,便将石卵带回家,每天都会拿出来玩一会儿。 这石卵总是有水渗出,将石卵放在盘子上,看它渗出的水,清澈如寒泉;放在砚中,顷刻水溢出砚池,因为经常这样,所以也不觉得奇怪,但每天必须将石卵放在杯子里,否则会水淋漓,浸湿他物。 这个时候的刘公差不多八岁,跟随龚先生学习。某次午餐忘了将石卵放到杯子里,而是放在书上,吃完饭回来,书已经被湿透了。急忙将书拿到火上烘干,龚先生责问刘万锺“怎么把书弄湿了?” 刘万锺“被小石卵渗出的水弄湿的。” 先生问“有这样奇怪的事?” 先生叫刘万锺拿石卵来看看,龚先生见了,极为惊讶,说“这东西邪门,快打碎它。”当即石卵被打碎。 这石卵的中间是空的,贮有清水,石卵里面还有一只红色的小虾,跳了几下死了。 有人说:“这石卵一定是山川精英凝结,得天一真气资助,才能这样不断有水生出。里面的那条小虾,是真气所生的;虾的颜色红色,属阳。因为阴阳相需以呈能,所以坎卦中有一阳。现在石卵藏红虾,暗合坎卦。石卵中的水不是泉水也不是井水,是自然化生;按照理论来推,这水能润五脏,泽枯槁,有清心明目作用,可益寿延年。虽然方书不见记载,但可以通过通过推理知道,这是个极品,现在被当成怪物击碎了,真可惜。” 墨鱼 墨鱼就是乌贼鱼,它的骨名为海螵蛸。 墨鱼的肚子有墨水,可以用来写字,但是时间久了字迹便会消失,只剩下一张白纸,世俗人称为“海若白事小吏”,靠近海的都会有墨鱼。 墨鱼每次游行便会吸波噀墨,令水一片溷黑,防止被人伤害。渔民依此找海水黑的地方下网,几乎每次必中。(阮氏评:鱼也知道利用黑墨来防卫,可以说很有智慧。但它们并不知道,渔民利用它们的智慧来成就自己的智慧,渔民的智慧在墨鱼之上,所以彼以智败。) 某名公 有位名人退政回家居住,他的一位门生从千里外来拜访。此名公非常高兴,好酒好吃的招待他的门生,而且席间再三推食给门生,自己却不举箸。 到了名公吃饭的时间点,家人来叫名公去他处用饭,名公说“老师和学生本来就是一家人,为什么要避嫌?” 学生听了,心想“老师吃的肯定更好。” 不一会儿,名公家人端来一盂赤籼米饭,一碟盐巴,两碟豆腐。门生一见,脸色大变,站起来说“您为门生备盛馔,而老师您却这么节约,让我不安啊!” 名公让门生坐下,然后说“这些对我来说就是珍馐啦。我在当学生时,遇到岁荒,当时我母亲年近六十,半年吃一次鬻,到除夕才能吃到一盂赤籼米饭,拌点盐巴,配上豆腐,我母亲吃得很开心,她对我说‘我今天饱餐香甜美味,所谓的珍馐也不过如此,你啊,以后如果能富贵,祭祀我的时候,一定准备这些食物。’老母亲的话,让我极为伤心,我当时发誓永志不忘。后来我当了官,不管是朝廷赐宴还是和同僚聚餐,我一定会吃它们。我今天吃的是母亲的珍馐,岂敢矫情造作。” 某富家 某富家人娶了媳妇,三天后新妇入厨房,婆婆对新妇说“我有四个仆妇,你看看谁可以信任,明天告诉我。” 婆婆很会持家,她要试试新妇。 当天,全家吃汤饼,新妇按人吃饭的量配面,然后按数分给。新妇呼来仆妇,给她们每人一大盌满而溢汤饼,让她们取走。 其中一个仆妇拿来筷子,挑起一些面,再拿出去。 一仆妇用嘴吸汤汁,然后捧出去。 一仆妇看到这满而溢的一大盌汤饼,站在一边发呆,不敢去拿汤饼。 一仆妇伸手拿起汤饼,因为手痛而堕足,将汤饼掉地上。 第二天新妇对婆婆说“仆妇某,有些才智,可以让她办点事;仆妇某个性稳妥,可以托她管理财物;仆妇某虽然笨,但为人诚实;最后这位仆妇某,为人莽撞,会惹债。” 婆婆问“你凭什么来判断她们?”新妇将昨天的事说来一遍。婆婆大喜,很看重这位新妇。 师弟同应试 老师和弟子一同去应试,然后在公寓等揭晓。 到了揭晓的那天,五个弟子相邀一起去看榜,老师不去,他单独留在公寓里。 不一会儿,一弟子回来,他喜形于色对老师说“弟子中了!”随即,又一弟子回来,还未进门,便高声叫“我中了!”其余三弟子次第回来,五个弟子都中了。 弟子们喜出望外,在室内高声讨论试题,忘了老师在一侧,也忘他们未曾问候老师。老师于是高声叫他的弟子说“功名本来就是分内事,你们个个年少得意,得意而忘形,放纵意气以至于骄矜,怎么没涵养到这个地步。”弟子听了老师的教训,声息俱屏。 第二天天亮,有官吏来报,老师中了第一名。老师听了从容站起来,整理衣裳穿袜子。老师穿了左脚,找不着右脚衬布。旁边的侍童说“我刚才见先生左脚裹了两衬布。”老师脱下左脚袜子,果然裹了两条衬布。弟子们大笑,老师也跟着大笑。 祈梦 祈梦听说多有奇应,难道今生果报都是前定的,神明先来告知吗? 吴葵蓭国华公,某次科举的榜眼,他在年轻时到忠肃公庙祈梦。梦中他见到一联句说“紫海波回六六湾”。旁边有三小字说“多读书”。 醒后,他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也牢牢记住了。后来他以春坊奉命封藩,国王说“听说您为词臣,如今我有一联句烦请天朝大使对下,句子是这样的‘黄河岸转三三曲’”华公应声说“紫海波回六六湾。”国王大吃一惊,说“藩封舆地,天使您也知道啊?”华公回答说“多读书。” 国王由此对公肃然起敬,好礼对待。 茅公子 茅公子,鹿门先生的一个儿子,小时候便极为颖慧绝伦。长大后,更是才思风发,写千言不用打草稿;不止这样,他还特别好学,什么书都读。 一天,他和当地读书人聚会,大家各自在交流自己所读过的书,并拿笔将书名写在纸上。 茅公子一个人在一边发呆,有人过来问“为何不与大家探讨交流呢?” 茅公子说“他们读的书,我都读过了。但我有一部大家都没读过的书,不知大家读过没有?” 人听茅公子说话了,便围过来问“什么书?” 茅公子说“《禹会涂山纪》”。 人问“难道是抄本吗?” 茅公子说“是刻本。” 大家很好奇,问“这本书出版过?” 茅公子说“出版过。” 大家一听,便和茅公子约定三天后看看这本书。 其实根本没《禹会涂山纪》这本书,是茅公子胡扯的。 茅公子回家后,急忙找来十几位工书者、刻字者、校订者。公子先拟定书目卷数,工书者列位在堂上左右,刻字者公子安排他们在廊间坐着,校订者穿插在工书者和刻字者之间,弥缝其缺。 公子安排完后,便口授指画,点窜典谟训诰一十七史,将山经水注改一下,再加入内府秘箓、海外奇书。一卷完成,即刻剞劂。 三天后,数万言书编辑完成。大家在约定的时间来的时候,序言还未完成,公子派人去跟大家说“公子昨天酒和多了,还在睡觉,大家先等等。” 而后公子急忙将序言赶出,装订上套。大家看到这部书,都叹未曾有。 甲乙二人 甲、乙二人白手来到苏州,他们想从事贸易,可二人没资本。 乙会削竹作挖耳勺,他动手制作一些挖耳勺,然后沿街叫卖,两枝卖一文钱,靠此度日。 到了年底,乙坐在公寓内叹息,叹息声被住隔壁的甲听到,甲问“怎么回事?” 乙说“一年的辛苦,到了除夕,才存下三百文,所以感叹。” 甲说“您还能存三百文,我到现在一文都存不下。但是有这三百文,也可以作为本钱,不必担心。” 乙说“这区区三百文,能干什么?” 甲说“长千万果实的树,都是从一颗种子生的;烧山燎原的大火,也是从一点小小星火所发。本钱不必太多,看怎么作这个营生。您想用这三百文与我合伙吗?”乙把钱交给甲。 甲拿着钱到市场,买了一边猪肉和一只鸡,再到香料店买些香楮等物回来,他对乙说“今天先祭祀神明,我们要在神明前发誓,合伙之后,彼此不能互相欺骗,凡事都听我的吩咐去做。” 乙以为甲不过就是贪图这一顿饱足,便笑着点头。 二人礼完神明后,乙发现饭菜没有猪肉、鸡肉,他很奇怪,便问了甲,甲说“那些肉是本钱,怎么可以吃掉。” 甲将猪肉、鸡肉和五香,调上五味,薰沐鲜洁,然后拿到市场去卖,卖了四百文钱。甲说“将这些钱再作本求利益,现在是除夕,我们还得做些东西。” 甲又到市场买来五色纸、小竹竿、鸡毛、禾草,他将禾草编成小鸡模样,再裹上五色纸,而后沾上鸡毛,成为一只小鸡,在小鸡的身上横穿小竹管,用口吹这小竹管,小鸡便会咿喔叫唤。甲连夜制作了数百只,天亮后,他对乙说“今天是元旦节,元妙观肯定有很多游客,你拿这些小鸡,边吹边卖,每只卖三、四文。” 乙到甲说的地方卖禾草编小鸡,小孩见了争相购买。乙不久便回来,对甲说“卖完了。”禾草编的小鸡卖了五百文钱。 甲再交给乙百只,让他再去卖,乙还未走出街口又卖光了。一连卖了几天,得十数千文。几天后街上出现仿制品,甲说“这小鸡不能卖了。” 甲到市场买些零剪绸缎及针线、丝粉等东西,将它们放在小木盆上,穿小巷叫卖。 苏州城没人卖这些东西,有些妇女贪图方便,向甲购买,此此获利数倍。一个月后,开始有人效仿,甲说“这不能再卖了”。 他又到市场买来糯米、黄豆,以糖伴炒,装入瓮中。二人将商品载到宜兴山中,然后租房子住下,甲乙二人召来小孩,让小孩拾取竹笋来换糖米、糖豆吃。 一个月后,竹笋堆满屋子。二人将竹笋载到苏州卖,这一趟二人没花多少钱,获利非常大。甲说“这不能再作了。” 于是,二人找店面,开了一家卖小帽、荷包、脚带、护膝之类的店,店名为“某斋”。 因为甲很会看市场行情,四方生意人都很尊重他,因而生意日隆。几年后,甲乙的财产过万。 乙是安徽人,有家室,已经数年未归,他对甲说“我这人笨,不懂贸易,经常赔钱,如今仰仗大哥经营,才有今天,我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大哥的功劳。大哥您三,我取一,我得回家去,这家店留给大哥继续经营。” 甲说“怎么能这么说,要不是您的三百文,我怎么会有今天呢?当时我们对神明发誓,天地鬼神可都听到了。这家店,原本就是我们两家子孙的,并且两家要世世与共。如果分了,神明也饶不了我们。您回去把家眷接来苏州可以,散伙不行。” 乙按照甲说的,将家眷接到苏州。之后,甲也娶亲。 甲安排,甲乙两家各住一院,乙问“为何不住一起?” 甲说“我见很多兄弟不合,都是因为女人口角导致的,同胞尚且如此,何况你我是异姓,能不出问题吗?一有微嫌,便是取败之由啊,兄弟。” 此后,生意上的事,或者家用都由甲一手操办,乙坐享其成而已。甲为人公正,服饰器用,两家一致,即便是一文钱的酱、醋、葱、蒜,甲家买了,乙家也必定有一份,数十年如一日。 甲乙开的店还在,如今身家数十万。苏州人都知道这两人。听说甲姓张,乙姓汪。

《异闻杂录》 清 阮氏(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