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斗兽总论第三章

2020-10-24 23:48 作者:自然地球守护者  | 我要投稿

第三章 自然斗兽

第一节 老虎与狼群

锡霍特阿林保护区,东北虎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老虎和狼群的领地有重叠。具体地说,是西伯利亚虎与蒙古狼。西伯利亚虎是最大的虎亚种,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体重230千克以上。蒙古狼并不算特别大的狼,体重35千克左右。不过,蒙古狼是群居动物。

根据研究结果,内蒙古狼群一般含有6只及以下的狼,最多发现有10只1群的。黑龙江的狼群,1群含有的狼相对少一些,最多7只1群。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北虎在俄罗斯远东南部很常见,后来因为人类捕杀减少了很多。后来因为人们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老虎数量又增加了。狼的数量有与老虎相反的趋势。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南部的狼很少。后来因为老虎数量下降,狼越来越多,直至占领整个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19世纪50年代以后,因为老虎种群恢复,狼数量又下降了。

老虎与灰狼之间种群数量的负相关关系很明确。动物学家认为,老虎导致灰狼数量减少的机制,很可能是因为老虎不容忍与狼群共享领地,会驱逐甚至捕杀灰狼。在南亚,孟加拉虎也多次杀死另一种犬科动物——豺。很多时候,一种食肉动物被另一种食肉动物直接捕杀,是其分布和数量遭到限制的重要因素。戴尔•米盖尔教授还是认为,东北虎对狼的直接捕杀,很有可能是导致狼在俄罗斯远东南部分布和数量锐减,在生态系统中功能弱化为非显著角色的重要推手。

《苏联哺乳动物第一卷》中指出,狼的唯一天敌就是虎。虎的存在甚至改变了狼的亚种分布。世界顶级灰狼专家梅奇对老虎将狼排挤的事实直言不讳,他说,几乎没有什么食肉动物可以竞争得过狼,只有老虎是个例外。在东南亚,在老虎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里,狼都不见踪影。

动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1只雌虎在1个冬天就杀死并吃掉了2只灰狼。

 

第二节 老虎与棕熊

和棕熊有冲突的主要是东北虎,老虎最大的亚种。东北虎领地范围内的棕熊,主要为乌苏里棕熊。乌苏里棕熊是老虎的食物之一,约占老虎食谱的10%。

从经证实的资料中归纳出的结论可以概述为以下2点:1.西伯利亚虎和可能是现生最大棕熊亚种保守前三的乌苏里棕熊在食物链角度是纯粹的单向不可逆捕食关系。虎对公母大小熊只要起杀心,就不存在困难捕猎或风险捕猎问题。2.生态位上棕熊还可以为虎清理残骸,发挥南亚的秃鹫、葬甲等分解者的作用。这个状态下虎对熊的容忍度会略有提高。当然,并不特别适合的分解者角色及淡薄的避敌意识在生态简单的系统勉强凑合,与大型掠食者共生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乌苏里棕熊是否从未有过杀死东北虎的资料记录呢?也不是,刨除可信度极低的违反基本逻辑的假资料之后,还有且仅有1例乌苏里棕熊杀死东北虎的资料,被记录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虎死因表中,这是唯一一个有出处的表。写到了“1972,killed by bear”,但是在后面,年龄、垫宽、体重、编号、病理特征。每一条都暂不明确,说明这只老虎尸骨无存。这至少可以说明,这个资料价值不算大,因为完全有可能是年老的或重病的老虎,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盗猎,然后死无对证硬推给棕熊。相比之下,后者可能性还要大一些。

熊科和老虎的关系只被记录为单向捕食,而且所有的熊科捕杀猞猁以上貓科动物均未被证实。锡霍特阿林地区的老虎捕杀任何状态的黑熊和棕熊。近期6例中三例为棕熊,三例为黑熊。这些报告中被捕杀的成年棕熊最大的个体在300千克以上,然而经常被老虎用合适的方法轻易杀戮。老虎同时有杀幼行为。其他动物在夏季与老虎冲突严重,但棕熊被捕杀的报告在冬季也很多。

一位老虎学家 Lev Kaplanov提到,1941年1月。我与一只巨大的雄性乌苏里棕熊不期而遇,这只动物突然察觉到有一个老虎家庭(带崽母虎与幼崽)跟踪它,以最快的速度从这条通道逃离。人们通常用林中皇帝形容老虎,而不是巨大的公棕熊。

尽管虎对熊的捕猎是一种常态,一般不用案例来引用,也还是有一些描述具体的案例可供参考:

1959年冬天,一头西伯利亚虎杀死了在一头带仔成年雌性棕熊,并吃掉了小熊和母熊;1956年一只3岁年轻公虎杀死并吃掉了一头棕熊。

1961年一头成年雄性棕熊被虎杀死并吃掉。

1957年母虎杀死了一头棕熊和它的三岁幼仔。成年虎是没有天敌的,但是在很罕见的情况下会由于野牛袭击受伤或致死。

1913年一头成年公虎杀死了一头大棕熊。

1981年一头体型庞大的雄性棕熊跟踪一只公虎,最后反而被公虎杀死并吃掉了。

 

第三节 狮子与鬣狗、野狗

斑鬣狗与狮子主要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它们之间没有绝对占优的一方,而是取决于各自阵营在场的数量。通常情况下,狮子能将斑鬣狗从猎物旁赶走,但是如果斑鬣狗群很大,也可以赶走狮子。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斑鬣狗的数量有时超过狮子的10倍,这时狮子通常只能吃斑鬣狗的剩饭。在塞伦盖蒂和蒂姆巴瓦蒂,狮子和斑鬣狗数量比较平衡,各自饮食中夺取对方猎物的比例基本相同。斑鬣狗和狮子之间的食物竞争态势也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因为两个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度是不断变化的。

狮子除了抢食斑鬣狗的食物,有时候也会捕杀斑鬣狗。狮子的优势是体型庞大,力量惊人,威风霸气,假如有脱离群体的几只鬣狗被狮子逮住,鬣狗将毫无胜算。

在萨乌蒂,狮群进食有44%的可能周围没有雄狮相伴。这其中有82.4%,斑鬣狗上前围攻了狮子。当鬣狗数量只有雌狮或亚成年雄狮的1.6倍时,它们通常只是在一边盯着或无视狮子;当数量达到2倍时,就敢去围攻狮子,但这个数量比下还不能取得成功;数量进一步增多到2.3倍,它们就能在狮子离开之前,上前去与其一同进食;而当它们数量达到狮子的3.7倍,就能把狮子赶走了。

研究人员发现,5只以下的雌狮只有40%的希望赶走鬣狗。当狮子数量达到6-7只的时候,有一半的几率能保住猎物。10只以上的狮群才能百分之百保住猎物。总的来说,面对斑鬣狗群的抢劫,雌狮总共失去了19.5%的肉。

大群的雌狮也能通过抢劫斑鬣狗获得额外的肉。研究人员观察到的100次斑鬣狗狩猎,有8次猎物落到了大狮群手中。雌狮的抢劫,导致斑鬣狗失去了10%的肉。然而,小狮群面对斑鬣狗失去的肉更多,而很少得到肉。即使雄狮在场,猎物也有可能被鬣狗抢走。《世界野生猫科》第291页提到:“一群鬣狗从两只雄狮处抢走了牛羚”。

除了鬣狗之外,野狗也可能对狮子造成影响。据报道,野狗在克鲁格国家公园以及卡富埃国家公园内杀死了狮子。乔治夏勒在《塞伦盖蒂狮子: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研究》第188页写明:“1963年7月1日。八只野狗在营地附近骚扰一只狮子。狮子追赶着狗,但他们不停地回来。后来他们越过了卡斯普姆,战斗持续到深夜。第二天发现这些狗已经杀死并吃掉了狮子。

 

第四节  美洲狮与狼群

美洲狮体重可以超过70千克,而与美洲狮领地重叠的灰狼体重只有40到50千克。美洲狮体重比灰狼重大约50%。美洲狮可以轻易杀死1只独狼。但是,灰狼是成群活动的。

美洲狮和狼的活动范围高度重叠,重叠程度高达40%以上。表面上看,它们的活动互不干扰,彼此间并未出现明显的种间排斥。但是研究发现,美洲狮和狼先后出现在同一地区的情况中,美洲狮先出现,而灰狼后出现的概率,大于灰狼先出现,而美洲狮后出现的概率。这说明狼群在与美洲狮的竞争中占优势。因为美洲狮是独居的,受伤就意味着很有可能死亡,所以美洲狮会有意回避狼群。

狼群把美洲狮杀死也有记录。2001年2月,狼群将一只美洲狮杀死在其猎物旁边。而美洲狮杀死狼则有不止1例。

例如,1995年1月10日,动物学家在艾伯塔省佩蒂特湖捕获了成年雌狼B-4, 1995年11月17日,这只雌狼失去了无线电联络信号,动物学家于1996年1月中旬在同一地区收到了该狼的死亡信号。死去的狼被埋在约60厘米厚的积雪覆盖的山区。尸检发现头部创伤以及犬齿穿刺了狼头骨顶部,证实了这只狼是被美洲狮杀死的,但后者没有吃掉狼。

又如,2005年11月18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特纳山谷西部,动物学家给一只年轻的健康雄狼SR1安装了一个卫星遥测项圈。2006年3月16日,鱼类和野生动物局的工作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了搜查,并找到了SR1的遗体,包括覆盖在叶子和草下面的四条狼腿、狼头、尾巴、肠子和胃。雪中的踪迹表明,美洲狮近期一直将一个废弃的农场作为休息场所。SR1经过这个废弃的农场时,被美洲狮袭击了。并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追逐了大约50米。在草地区边缘的一棵树附近,美洲狮抓住并杀死了狼,现场发现了大量鲜血。狼的尸体被美洲狮往西北方向拖拽了大约130米。狼的尸检报告显示,左下颌肌肉大量出血,头骨背侧左边严重骨折。

由此可见,虽然美洲狮在与狼群的竞争中有点吃亏,但是面对独狼,还是很占优势的。相比之下,郊狼就受到美洲狮的压制,而难以对美洲狮产生威胁了。

 

第五节  美洲狮与棕熊

美洲狮对棕熊也是单方面的压制,棕熊难以对美洲狮构成威胁。虽然美洲狮一般不会有意捕食棕熊,但是还是有棕熊被美洲狮杀死的资料被记录在案。

美国波特兰时报的一位记者记录了美洲狮杀死棕熊的一个案例:从波特兰前往刘易斯顿的一群登山者们见证了这2只动物间的一场恶斗。晚上,这群登山者们停止前进,搭帐篷过夜,正在这时,他们听到了恐怖的尖叫与吓人的声响,这意味着森林里有2只猛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展开的地点距离登山者们并不远,但还是超出了目力可及的范围(光线、树木遮挡等)。登山者们以听众的身份见证了这场战斗。最后,声音消失了,意味着战斗结束了。战斗结束一小时后,大胆的登山者们缓慢又谨慎地走向战斗地点。此时获胜者早已离开,进入森林了。当登山者们到达战斗发生地时,只看到一只正在流血的巨大的死熊。这只棕熊体重估计有900到1000磅。

 

第六节  豹与鬣狗、狼

因为豹是独居动物,所以豹面对斑鬣狗群体,不像狮子那样处于优势。豹有时候会被斑鬣狗抢食,为了避免斑鬣狗的抢食,豹会将猎物叼到树上。不过,在豹与斑鬣狗单打独斗时,豹也是可以杀死斑鬣狗的。

除了斑鬣狗之外,条纹鬣狗在与豹的竞争中就比较吃亏了。而棕鬣狗作为典型的食腐动物,很少与豹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只会等待豹离开之后才会捡食剩下的食物。相反,豹有时候还会杀死棕鬣狗。

就像美洲狮和狼群的关系一样,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狼群和豹一般会互相回避。豹也有能力迅速杀死1只独狼,但是豹会避免和狼群产生冲突。与美洲狮的情况不同,豹并不是当地最强大的肉食动物。因为豹还需要躲避老虎,所以豹一般比美洲狮更谨慎一些。除了灰狼群以外,其它犬科动物,如赤狐、胡狼、非洲野狗等对豹均难以产生威胁,而豹则可以对它们构成威胁。

 

第七节  雪豹与棕熊

雪豹与棕熊也有领地重叠,主要是藏马熊。有时也会产生冲突。虽然雪豹的主要猎物是有蹄类,但也发现雪豹杀死棕熊的案例。

1953年,在哈萨克斯坦AKSU DZHEBAGLY保护区的森林边缘,发现雪豹杀死并吃掉了一头棕熊。 根据现场打斗痕迹,棕熊当时正在岩石溪流边挖掘植物根茎,没有发现雪豹。遭到雪豹攻击后,棕熊企图爬上岩石逃生,结果被杀死。 雪豹吃掉了棕熊的后半部和内脏,没动其余部分和毛皮。

 

第八节  灰狼、郊狼与棕熊

灰狼与棕熊存在竞争关系。有为了争夺食物而产生的战斗,也有为争夺领地而产生的战斗。总体上说,灰狼更占优势,但棕熊也有杀死灰狼的记录。

研究狼熊之争的资料中提到,在美国,灰狼与棕熊向来就是敌人,它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发生冲突,包括食物争夺战与巢穴保卫战。食物争夺战有灰狼想要抢棕熊占有的尸体,也有灰狼想要抢棕熊捕杀的猎物。巢穴保卫战有灰狼想要攻击棕熊的巢穴,也有棕熊想要攻击灰狼的巢穴。总体而言,情形非常复杂,结果也各有不同。

在食物争夺战中,棕熊胜利更多。这是因为猎物尸体中有很多骨头等灰狼难以下咽的部分。所以灰狼与棕熊争夺一段时间,灰狼会边吃边攻击棕熊,一段时间过后,猎物尸体剩余不多了,灰狼就会撤走。因为为了一些难以下咽的部分冒受伤风险,是很不划算的。

而在巢穴保卫战中,全部是灰狼获胜。在观察到的巢穴保卫战中,灰狼杀死了3次棕熊,有成年棕熊,也有小熊。棕熊则杀死过2次狼崽,不过最后还是被灰狼赶出了巢穴。巢穴保卫战中灰狼获胜的原因,可能是对灰狼来说,固定的领地非常重要,因此会下定决心保卫自己的巢穴。或者是认为棕熊的巢穴位置关键,决心要占领。在这样的条件下,棕熊就竞争不过灰狼了,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逃离。

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中,灰狼对棕熊就占据很大的优势了。

1989至1996年的8年中,共观察到35次灰狼与棕熊在大型有蹄类动物尸体附近的冲突。其中有3次,即9%,是灰狼杀死了棕熊。有19次,即54%,是灰狼夺走了棕熊占有的尸体。只有6次,即17%是狼群从猎物出撤退了。有3次,即9%,棕熊甚至不敢靠近猎物,被灰狼驱赶得距离猎物1千米多,另外4次,即11%,结果还不清楚。

在这8年中,有观察到棕熊被灰狼杀死,却没有观察到灰狼被棕熊杀死。而且,国家公园内100多只无线电项圈的狼,均没有被棕熊杀死。因此可以确定,在班夫国家公园,灰狼在竞争与捕食中压制棕熊。

棕熊在野外只观察到杀死狼崽,没有观察到1例杀死成年灰狼。而在动物园里则有观察到。2018年10月29日,在荷兰动物园,4只棕熊偷袭了1只正在饮水的母狼。在封闭空间内,这4只棕熊最终成功杀死了这1只圈养的母狼。考虑到野外的棕熊还没有杀死成年灰狼的案例,这也算是棕熊不可多得的战绩了。

郊狼比灰狼要小得多,对棕熊的威胁也小。但是,郊狼群在有些时候,为了抢夺食物,会对棕熊发动攻击,棕熊则会逃走。这表明,郊狼也有可能对棕熊构成一定的威胁。

拉宾斯基写道:“那时我注意到三只郊狼,我放下望远镜,立刻注意到它们在激动地转向一个方向,然后另一个方向――这时它们嗅到200码以外,一个浅滩上来自一头棕熊的气味。它们跟着气味痕迹走了20码,然后其中一只发现了棕熊。我以为郊狼会掉头就跑,并且分散开。毕竟它们遇到了这片土地上最有力的,刚杀死过猎物的野兽。但是,这三只不是普通的郊狼,它们是山地郊狼。我快速拿起相机,在它们像被从大炮里发射出去一样飞奔向棕熊之前一秒钟,非常快的把镜头对准它们三个。巨大的熊现在意识到了正在过来的郊狼,向前走,举起笨拙的前肢来警告它们,但是郊狼并没有减速。让我惊讶的是,棕熊失去了勇气,向安全之处:50码以外的一片稠密的黑松树林飞奔。郊狼飞奔着越过小牛的尸体,把熊追赶到树林里。栖息在落基山脉的山地郊狼比它城市里的表兄弟更大,更强壮,更不偷偷摸摸。”

资料中写明郊狼攻击棕熊的原因,是为了抢夺棕熊占有的猎物:小牛尸体。而棕熊面对郊狼的攻击,并没有坚守猎物,而是逃跑了。这说明,郊狼虽然体型比灰狼小得多,但是依然能够对棕熊构成一定威胁。

 

第九节  猞猁与棕熊

和棕熊有冲突的,一般有2种猞猁:欧亚猞猁和加拿大猞猁。在一份欧亚猞猁专题的报告中,提到了:棕熊杂食,没有强力到足够与猞猁竞争猎物。

而且有视频资料:迪纳拉森林区棕熊窃食雌性欧亚猞猁的猎物,要到欧亚猞猁离开良久之后,这也侧面反映出棕熊在与欧亚猞猁的竞争中是处于劣势的。

加拿大猞猁与当地的棕熊也有过一定的冲突,还有1例加拿大猞猁杀死棕熊的资料记录在案。

这是一个猎人于1865年在美国鲑鱼河边目击的战斗。猎人为了搜捕猎物,爬上高地,听见了动物凶猛的咆哮声,猎人认为一定是棕熊在打架,就爬到了更高的地方,往下看。是一只母熊与一只未知动物战斗(猞猁远没有美洲狮出名,可能猎人不认识),母熊不远处还有一只害怕的小熊,后来幼熊逃跑了。未知动物先是绕着母熊转,然后扑到了母熊背上,但是被甩下来了几次。最后一次在母熊把它甩下来之前,咬住了动脉,战斗结束了,然后这只动物去追捕幼熊了。猎人对这只未知动物的描述:头很大,耳朵很大,脚掌和爪子很大,腿粗壮,身体短小,尾巴很短,皮肤灰色。联系到猎人所处的位置,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只大个体的加拿大猞猁。而棕熊则是美国的衣阿华棕熊。虽然是母熊,但是加拿大猞猁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相比之下,棕熊并没有杀死猞猁的可靠资料。不仅如此,棕熊杀死任何体型大于猞猁的猫科动物的资料均未被证实。结合上文野外棕熊并没有杀死灰狼的记录,以及棕熊面对鼬科动物的表现(下文会讲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狗獾是熊科动物的食肉目内战不保守上限。

 

第十节  小型食肉动物之战

研究欧亚猞猁的资料中写道:欧亚猞猁与其它3种大型的捕食者共享了很多领地:灰狼、棕熊与狼獾。其中棕熊主要杂食,没有强力到与欧亚猞猁竞争猎物。也就是说,欧亚猞猁的主要竞争者,就是灰狼与狼獾。

资料提及,欧亚猞猁与灰狼一般可以和谐地共处,既不回避,也不产生冲突。这是因为它们的猎物一般不同。灰狼体型比欧亚猞猁大,而且成群活动,所以主要捕食更大的猎物,如马鹿。而欧亚猞猁则更专注于捕食狍子及更小的有蹄类动物。因为它们猎食对象不同,冲突自然就少了。

当然,在食物短缺时,也会产生冲突。在马鹿、狍子或其它有蹄类缺乏时,欧亚猞猁与灰狼会产生竞争。这会导致双方捕食习惯的改变,而且灰狼会成为欧亚猞猁的潜在威胁。

这就说明,因为灰狼体型更大,而且是群居的,所以欧亚猞猁在与灰狼的竞争中是处于劣势的,甚至会被灰狼杀死。

也有资料表明,狼是猞猁最大的天敌,在狼种群密度高的地区,猞猁种群相对很少,或几乎没有。这里的猞猁就包括了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以及西班牙猞猁与短尾猫。

郊狼与灰狼不同,郊狼体型比灰狼小得多,所以无论是猞猁还是灰狼,在与郊狼的竞争中都是处于优势的。特别是灰狼,灰狼甚至会像老虎与狼群的关系一样,将郊狼赶出自己的领地,正如郊狼对赤狐的关系一样。尽管与郊狼领地重叠的猞猁体型较小,但是对郊狼也具有压制效果。比郊狼更小的赤狐完全受到猞猁压制。在欧洲和北亚,猞猁是赤狐的主要天敌,一篇瑞典报告中表明瑞典20%的赤狐非正常死亡都是由猞猁而为。

除了欧亚猞猁与灰狼之外,其余动物之间自然也有竞争。棕熊因为主要杂食,也无法与狼群竞争,所以,狼群的竞争对手,除了欧亚猞猁之外,还有狼獾。

前面提到,狼是猞猁最大的天敌,在狼种群密度高的地区,猞猁种群相对很少,或几乎没有。但狼却影响不了狼獾的数量。这是因为,狼獾的斗志比猞猁强很多,不会轻易撤退。而且,狼獾防御比较高,即使是狼群也难以杀死狼獾。狼獾攻击方式以咬头部为主,可能会对灰狼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综合来看,灰狼杀死狼獾付出的代价,比忽略狼獾损失一定食物的代价要高得多,自然就很少和狼獾产生冲突了。即使在体型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小体型的狼獾也有可能赶走大得多的灰狼,进而抢占猎物。

但是,当狼獾面对狼群时,也会处于危险之中。如在艾伯塔省,就有资料表明,有狼獾在与狼群的冲突中被杀死了。不过被杀死的狼獾是少数,远远影响不到狼獾这个物种在当地的数量。

相比之下,狗獾就要好对付一些。在欧洲,灰狼是狗獾的天敌之一。

有资料提到,欧亚狗獾天敌很少,虽然欧亚狗獾平常性情温顺,但当处于困境时会极端凶猛且有很强攻击性,这会给想要捕食它们的捕食者带来危险。而只有灰狼、欧亚猞猁与棕熊会对狗獾造成一定的威胁。

尽管灰狼因为人类的影响数量受限,但依然是狗獾的天敌之一。相反的,狗獾则没有杀死灰狼的资料。面对灰狼,狗獾常常要通过挖洞的方式躲避。

狼獾一般不被认为是狗獾的天敌,主要是因为狼獾数量比狼少,和狗獾的冲突也少。不过狗獾也会主动回避狼獾。在狼獾与狗獾相遇时,有时候狼獾也会主动攻击狗獾,不过对狗獾的威胁不如狼群大。

欧亚猞猁与狼獾之间也有冲突。欧亚猞猁在体型上要略微胜于狼獾,但是优势不大。决定两者胜负的关键,是它们的搏斗技巧和战斗决心。

在捕猎能力上看,欧亚猞猁与狼獾都有猎杀大型动物的能力,且不同地区的种群,在食物的选择上是不同的。比如青藏高原的猞猁,就偏好捕杀中型有蹄类。在东北亚,猞猁和狼獾都能捕杀原麝、狍子、鹿类动物。在青藏高原,猞猁能捕杀成年的藏羚。

关于猞猁和狼獾之间的关系,俄国学者是作的最多,最深入的。现在的主流观点是,两者总体来说是一对竞争者。通常来说,北方深雪地带的猞猁会回避同狼獾的直接冲突,而狼獾,则经常跟踪猞猁,偷窃甚至抢夺猞猁的猎物。欧亚猞猁一般不会与狼獾直接冲突,原因与上一节中灰狼对狼獾的态度类似:杀死狼獾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食物的损失。而且欧亚猞猁是独自捕猎的,受伤就很有可能意味着死亡。

在某些情况下,年青的猞猁会在与狼獾的冲突中被杀死,也有猞猁战胜狼獾的资料记录。在俄国学者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被狼獾杀死的猞猁,都是因头骨被咬碎而死的。70年代在东北采集到一具残破的猞猁头骨,头骨脑壳完全被咬碎。能造成这种伤口的,只能是狼獾。因为虎、豹都不会特意咬碎头骨。

猞猁与狼獾之间直接碰面很少被观察到。直接碰面时通常是猞猁占着猎物(96%),有80%是狼獾离开,10%是猞猁离开,还有10%二者都离开。研究人员在瑞典曾观察到过雄猞猁返回猎物,赶跑了正在偷食的雌狼獾。在挪威,另一位动物学家拍摄到了一只雄猞猁与一只雄狼獾打斗的视频,狼獾被打跑了,而获胜的猞猁也受了轻微伤,刚打完的时候脚有点跛。

狗獾与狼獾不同,狗獾攻击力比狼獾弱很多,一般不会对猞猁造成很大的伤害。相反的,在欧洲,欧亚猞猁会对狗獾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会主动捕食狗獾。

尽管被欧亚猞猁捕食的狗獾数量不多,这既是因为人类的影响导致欧亚猞猁数量受限,也是因为狗獾在面对掠食者时会变得非常凶猛而让掠食者有所忌惮,但是欧亚猞猁依然能算得上是狗獾的威胁之一。相比之下,狗獾难以对欧亚猞猁构成威胁。因此,与狼獾和欧亚猞猁在竞争中的均势不同,狗獾在与欧亚猞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十一节 狼獾与北极熊

狼獾主要分布在环北极地区,而且越往北体型越大。北极狼獾性情非常凶猛,可以捕杀北极驯鹿等体型远远大于自身的猎物。

北极熊一般是以捡食虚弱的鳍脚类动物如海豹等为主的,也会捡食动物尸体。在食物缺乏的时候,北极狼獾与北极熊就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冲突。狼獾多次在争食中击杀成年北极熊。

北极狼獾与北极熊的争斗,有过多次被记录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每次都是北极狼獾杀死了北极熊,而没有北极熊成功反杀北极狼獾的案例。

《北极冰原狼獾杀死北极熊》一文中写道:一位当地的爱斯基摩猎人,他也是阿拉斯加最有经验、见闻最多、最值得信赖的导游之一。这位爱斯基摩猎人报道了1944年早春,由他父亲亲眼目击的一场狼獾与北极熊之间的战斗的细节。

狼獾的足迹显示了这只狼獾正在沿着海岸捕食或是寻找猎物。它正在向南方奔跑来寻找猎物,这时候它遇到了1只北极熊。北极熊先发起了攻击,但是在北极熊攻击狼獾时,狼獾跳了起来,咬住了北极熊的喉咙。北极熊试图用爪子抓住狼獾,不过失败了。狼獾咬住了北极熊的气管,最后北极熊窒息而死了。

尽管狼獾一直以来因为力量与无畏而闻名,这样的案例似乎在阿拉斯加也较为独特。因此这1案例被沿海的猎人与自然学家熟知。

1953年的宾夕法尼亚报第24卷第52页提到了动物园狼獾迅速杀死1只北极熊的一个案例。

对于为什么没有狼獾,哪怕是幼年或病弱狼獾被北极熊杀死的案例,原因有以下3点:第一,狼獾肛腺具有特殊的气味。第二,狼獾擅长攀爬游走,机动性强。第三,狼獾具有凶悍的斗志,凶猛程度比之狗獾更强数倍。

 

第十二节 狼獾、狗獾与棕熊

与狼獾和北极熊的情况类似,狼獾同样有杀死棕熊的案例记录,而棕熊杀死狼獾的,哪怕是幼年或病弱狼獾的资料,同样没有。原因同样是之前提到的3点。而且棕熊和北极熊不同,棕熊植食率远高于北极熊,更加不愿意面对危险。因此,狼獾凶悍的斗志往往会吓跑棕熊,这也是狼獾杀死棕熊案例少于狼獾杀死北极熊案例的原因。

狼獾杀死棕熊的资料没有杀死北极熊的那么多,但也有一些,比如2003年10月,伊尔库茨克地区的狼獾击杀并埋藏了一只成年雄性西伯利亚棕熊。

在鼬科动物中,狼獾与渔貂关系较近,渔貂的猎杀能力也非常强。有资料表明,渔貂杀死了一个猎人饲养的圈养棕熊。不过这并不是常态,就像黄鼠狼并不会总是偷吃农民饲养的鸡一样。

和狼獾不同,狗獾在与棕熊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棕熊可以对狗獾的生存构成一定的威胁。

除了前面提到的欧亚猞猁与灰狼之外,与这2者并列被称为欧洲三大猛兽的棕熊同样可以对狗獾构成威胁。

棕熊杀死狗獾的案例很少,同样有2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人类领地扩张,和棕熊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棕熊数量减少了。另一个则是因为棕熊不愿意冒受伤的风险。因为当狗獾意识到面对捕食者时,会作出凶猛的反击。虽然狗獾的攻击力比狼獾弱许多,但是依然能让肉好素食的棕熊有所忌惮。

   

第十三节 熊科内战

虽然棕熊在面对狗獾以上的常规食肉目动物时表现并不非常出众,但是在熊科内斗中,棕熊的表现是可以称得上完美的。无论是北极熊、美洲黑熊还是亚洲黑熊,在与棕熊的冲突中都是处于绝对劣势。至于另外4种熊科动物,因为领地范围重叠很少,而且性格都比较温顺,很少发生冲突。熊科的内斗主要只有2种:棕熊与北极熊、棕熊与黑熊。当然,棕熊与黑熊可以分为棕熊与美洲黑熊、棕熊与亚洲黑熊。

棕熊杀死美洲黑熊的新闻报道较多,受害者多是母黑熊和小黑熊,当然也有成年公美洲黑熊被棕熊杀死的。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棕熊有时会杀死并吃掉当地的美洲黑熊。黄石棕熊有时也会杀死当地的黑熊。

和美洲的棕熊相比,亚洲的棕熊杀死亚洲黑熊的事件,就要少很多了。原因主要是因为亚洲掠食动物更多,亚洲的棕熊生存状况更为艰难。在美洲,棕熊面对的威胁主要是美洲狮、狼、猞猁与狼獾。而在亚洲,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老虎与花豹是比美洲狮更可怕的威胁,而且欧亚猞猁也比加拿大猞猁更为强大。尽管如此,乌苏里棕熊有时也会攻击、杀死亚洲黑熊。无论是美洲黑熊还是亚洲黑熊,面对棕熊时均没有胜算,只能选择爬树逃生。

棕熊与北极熊有时候也会产生冲突。和北极熊领地重叠的棕熊,主要是荒地棕熊。这是一种比较小的棕熊,体重一般在150千克左右。但是即使是荒地棕熊,在与北极熊的冲突中也能占据优势。

棕熊与北极熊的冲突,一般是抢夺动物尸体。因为棕熊肉好素食,发现了动物尸体一般是不会放弃的。而北极熊主要是以捡食虚弱鳍脚类为生,动物尸体对北极熊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当然,随着气候暖化,棕熊活动范围越发靠近北极,棕熊与北极熊的冲突在扩大。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棕熊杀死北极熊的记录。

因为北极熊身体结构过于特化,硬件相比棕熊弱不少,所以即使面对150千克左右甚至更小的荒地棕熊,同样不占优势,经常被抢走占有的动物尸体。即使是雌性带仔的灰熊也会将北极熊从死鲸尸体边赶走。

棕熊杀死北极熊的记录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比如据德普报道,在北极圈内的梅尔维尔岛上,曾有只超过200公斤的大棕熊杀死了一只成年的北极熊。

北极熊和棕熊分化仅60万年,现在还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它们是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然而,在野外发现的都是公棕熊和母北极熊交配产生的后代,没有发现过相反的,这也是棕熊更为强势的证明。

2006年4月在加拿大班克斯岛,有一只重约200千克的“棕白熊”被射杀。这只熊白色的皮毛中有零星的灰毛,四肢比普通北极熊长,两只熊掌呈现灰色,后背有像棕熊一样的隆起。经鉴定,这是雄性棕熊和雌性北极熊在野外杂交的后代。

 

第十四节 格陵兰鲨与北极熊

格陵兰鲨体长可达6米以上,是分布范围最北的一种鲨鱼。它们是太平洋睡鲨的近亲。格陵兰鲨具有背鳍2个,通常各具一棘,臀鳍消失,鳃孔5个,位于胸鳍基低前方。

格陵兰鲨以鱿鱼、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也会捕食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和北极熊等。在北极海域,除了较少出现的虎鲸,格陵兰鲨就是当地的海洋顶尖掠食者,也是北极熊唯一的水生天敌。

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渔夫在日本南海岸捕获了1条165磅的格陵兰鲨,并在鲨鱼胃里发现了北极熊的残骸。政府机构补充说明:北极熊为了觅食,有时候是会游离海岸的。

动物学家对2012年4月至9月期间捕获的30只格陵兰鲨作了胃内容分析。胃内容物湿重在0.05至30.8千克之间,总计123.5千克。其中1.4公斤是非猎物胃容物。其中,在1号鲨鱼(258cm,144kg)的胃中发现了北极熊组织,北极熊皮毛清晰可见。

 

第十五节 海象与北极熊

虽然北极熊结构特化,以捡食虚弱鳍脚类为主,但是海象在北极熊的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一般不超过5%,多数地区可忽略不计。这说明,即使是病弱的海象,对北极熊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危险。

北极熊捡食虚弱海象,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卡维提到,1985年3月30日,一只带仔雌北极熊和它的2岁的幼崽杀死了一只幼年海象。索珀在1928年提到,在坎伯兰湾的凯科坦岛附近,有一只巨大的北极熊连续袭击了3只海象并杀死了其中1只。

北极熊袭击海象的成功率很低。因为海象巨大的獠牙是强有力的武器。即使是病弱的海象,也有可能对北极熊造成极大的伤害。北极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刺伤甚至刺死。

因为北极熊很少冒险捡食哪怕非常虚弱的海象,所以海象反击时杀死北极熊的例子并不多见。弗浴阵在1935年称发现一头北极熊被海象杀死。佩里在1966年总结过一些早期的类似记载。

1976年4月,克朗代克通过直升飞机跟踪一头北极熊的脚印寻找北极熊,却发现脚印消失在一头海象的呼吸孔旁边。周围却没有再发现北极熊离开的脚印,克朗代克怀疑北极熊可能想捡食海象却被杀死,沉入了水底。


斗兽总论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