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天使-第十九章 天使与太空工业(下)
经过一星期的建设,我们的HXX-102号战斗支援舰外壳总段已经基本完成了。现在若干个大分段已经拼装完毕,摆在船坞里面,等候安装内部设备后对接连接。9月18日,我和父亲再度进入施工现场,检查内部设备的安装过程。
首先,我们参观了飞船的模块化生活舱和作战舱室。这是一种直径4米,长15米的圆柱形舱室,结构为钢梁钛合金结构。打眼一望,这种钛合金的外壳在厂房中熠熠生辉。我不由得想起了铝制的外船壳,便问道:
“父亲,为什么内壳要使用钢梁配合钛合金外壳呢?”
“因为这种舱室,在需要的时候是充当救生舱的。”父亲说道:“这种舱室是给操作飞船的人使用的。”
“但是,”我继续追问道:“外面的铝壳在平时机动时承受的形变也比较厉害吧?比起只有爆炸才会用上的内部逃生舱,这种外壳不都是天天承受力量的吗?铝的疲劳极限可是不高啊。”
“哈哈哈,你真的是越来越懂了。”父亲指着正在拼接的舱段,“其实这种铝壳内部也不完全是没有支撑结构的。你注意到这几个舱段了吧?它们会在飞船的中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结构都是高强度钢材和钛合金组成的,建完之后还会伸出‘伞骨’连接外壳,这样一来,这个外壳就像一把伞的伞面一样,力量会通过伞骨转到内龙骨之上。”
“原来是我想多了。”我不由得叹了口气,“不过,作战飞船只有一条龙骨也不安全吧?”
“嗯。我们的中卫-I,中卫-II型驱逐舰用的是更进一步的‘鸟笼型’骨架结构,它内部户会在这层铝壳内放置一个钛合金和高强度钢材编制的‘鸟笼’作为骨架,在这种结构时,外侧的铝壳就只是作为屏蔽宇宙射线和微小物体碰撞的屏障了。”
“果然设计师比我们普通人想得多啊。”
“来,让我们进去看看吧。”
父亲带着我走到了一个通用人员模块上,只见它的两端就向地面的油罐一样留出了一个圆形的人孔,约1.5米直径,还有密密麻麻的电线和通讯线接口。我们打开这个人孔之后,里面正有几个模拟人在安装设备。只不过这种模拟人比起地面上的“机器人美女”要简化很多,只是一个金属的人形而已,而且机械臂都拥有多个功能。
“父亲,我看它们正在安装的电子设备怎么看起来外观都是一样的啊?”
“因为现代飞船和地面上的现代战舰一样,基本上都是采用了通用计算机平台的分散式控制结构。”父亲带我走向一个安装好的机柜,上面写着“推进动力控制柜”,旁边就是一个和地面上完全一样的商用液晶触摸屏,只不过框架得到了强化。“拜现代的计算机进步所致,我们大部分电脑甚至可以采用地球上民用的CPU运行,那些民用计算机除了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略低于专用计算机外,计算能力和多用途方面甚至好一些。如今,在地球上的美军福特级航母,CIC(战斗情报中心)就是采用IBM的商用解决方案。而且,在设备突发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控制权紧急切换到其他计算机,甚至用备用的笔记本电脑接管这个控制台的工作。”
“确实是很方便……可是,用这民用CPU不怕被黑客攻击吗?地球那么大的人口,万一外星人弄几个和人类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去里面刺探情报……”
“你想多了。”父亲呵呵一笑,“在太空中,飞船作战距离往往是两三千万公里以上,这个距离无线电波得传输100多秒,而且飞船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综合射频技术,只有一两个通讯天线,数据会被接收机严格过滤的。不过,老大也说,地面上难保没有外星人的间谍,所以我们也要考虑设计一种独立的芯片,杜绝可能的后门代码。”
“嗯。那样……是不是得采用光刻机呢?”
“那当然。”父亲笑着说:“不过军用计算机并不追求那些酷炫的7nm,5nm的光刻技术,一般是130nm和65nm就足够大部分计算机用了,而且这飞船内部的作战服务器还是采用光量子计算机的,合在一起能够在两三分钟内算出一个新探测到的星系的所有星球轨道参数,或者在半分钟内对1亿公里内的所有探测到的敌对目标进行标记。如果计算能力不够,”他拍了拍我的头,“那么就得麻烦天使们利用你们体内的计算能力了。”
我吃了一惊,“什么?!要使用天使来辅助计算吗?”
“毕竟这么聪明的机器人的剩余计算能力很高呢……你自己也知道,你平时就算是和我们高频率互动时,自己的CPU占用率也没用40%吧……”
“……真是把我们天使当工具人呢……”我不爽地掐了掐他,他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
“其实这飞船也是有脑电波控制器的啊。到那时候,我们的控制员也会把我们的思维接入电脑的。这样一来,人的大脑,机器人的CPU加上飞船自己的光量子服务器和这些分散计算的控制台,这个飞船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就足够应对大部分情况了。”
“真是强大呢……”
我们从这个舱室另一端的端口爬出,此时,我的眼角看到了旁边一个正在搭设的六边形框架,上面每个顶点都有一个人孔和对接点,估计是这个飞船要用6个这样的舱室了。
“这是我们船员的居住舱。父亲指着另一个舱室说,“这里面会住下14个人,一共用3个这样的住舱。”
“哦,那就是3个控制舱3个住舱咯?”
“不,一共是3个住舱2个控制室,还有一个生活区。他们都是一样的,让我们进去吧。”
这个舱室已经装修完毕了。里面有些像卧铺车的结构,只不过人躺的方向并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的。卧铺一共有28个,分成两排靠在一侧,另一侧是供人行走的过道。
“话说,这个卧铺怎么有盖子啊?”
“这也是考虑到逃生时舱室漏气的。”父亲拍了拍那个盖子,“这都是气密性的,设计可以在外面破损的情况下,保证7天的供气和供水。”
“真的是非常考虑人命安全啊。”
“在天界,人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我打开了一个卧铺舱,里面出乎意料很宽大。“虽然有些矮了……但居然是2米长1.8米宽的双人床……难道是!”我吃了一惊,但随即想明白了。“对啊,我们天使不能没地方……”
“是啊,以前大家都说‘太奢华了’,但是在几乎人人都有天使的今天,这么宽的床足够主人和天使一起休息。”
“……那还好。”我稍稍松了口气,因为上次在核潜艇可是我和父亲挤不足60cm宽的床的,很多天使忍受不了就站在过道休息了,虽然我们是机器人,但是这种“睡姿”也确实是很不爽的(主要是心理层面)。但是我随即发现一个问题。
“话说……这里怎么没有浴室和卫生间呢?”
“一个人员分段里是共用1个卫浴分段的。”父亲苦笑着说:“一般的飞船是4个人员舱为一个分段,但这艘船是6个人员舱,因此得所有的人用一个分段。不过,幸亏他是人员保障舰,一会你就会看到它前面的充气舱段了,那里也有卫生间。”
“那就好。”

我们检查完舰员模块后,就来到了它的大型充气舱段的地方。此时充气舱段已经充好了气,已经撑大了,直径高达20米,长度有40米,两个连接在一起。由于它不是需要作为逃生和承受力量的舱段,它的外壳只有薄薄的2cm厚,由若干道高分子聚合物制造的薄膜构成。这些薄膜就像人穿的舱外航天服,分有防护层、屏蔽层、温度调控层和气密层,从而为内部提供一个有气密性和恒温的环境。由于厂区没有人工重力,我们只是攀上了一根绳子,便抵达了距离地面10米高的入口,从里面钻了进去。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入口这个通道居然只有2米高。
“这里好窄啊……”
“是的。”父亲敲了敲顶上的壳体,“我刚才说,这个充气舱段的内部这一部分同时要承担飞船中央龙骨的职能。它的头部要连接到舰艏隔舱舱壁,尾部接在你看到的那个六边形框架的中心,然后连在尾部的舱壁上。咱们走这个人孔上去。”
我们通过了一个人孔,顿时感到豁然开朗。但是这个舱里也是空荡荡的,只能看到墨绿色的复合材料内壁和上面的线型照明灯。我向前看去,只见到几十个个模拟人正在搭建脚手架一类的东西。
“他们是……”
“他们就是‘装修队’。”父亲笑着说:“这个充气隔舱不觉得太寒酸了吗?所以他们会把这个舱室铺上地板,分隔成3层,每层3米高,再接上人工重力,而这里就是连接重力区和无重力区的过度位置。”
“哦,那么脚下的那一半也是一样的?”
“对,一共6层。”
“那还是很大呢……”
“走,我们去搭好的区域看看。”
我们走过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进入了一个已经搭好板材的地方。这里已经分成了3层楼,但是末端仍然连在一起。我注意到背后的位置就像是一个三级看台,便对父亲说:
“这里好像电影院啊。”
“没错,这里就是一个电影院。”父亲笑道:“这个电影院足有25米长,10米高,3层阶梯型看台,足够容纳120人同时观影。还可以召开集体会议,举行歌舞剧表演等。”
“……太空中的电影院啊……确实是那样大家就好受多了。”
父亲指着我们来的区域说,“电影院的背后就是人员的更衣室和休息室,这一层基本上都是给他配套的。”
“那么,这里还有什么其他的娱乐设施和生活设施吗?”
“有的,咱们脚下的甲板是一个休息客房区。那里的客房都是3米宽,3米高,4米长的结构,1楼有3排,2楼收缩为2排,3楼1排。一共有60个客房,里面设置上下铺的双人床,最多可以容纳240人。在咱们前面的那个充气住舱里,它的客房和这里一样都是60间,但上面就不是电影院了,是一个热水浴场,有一个10米长宽15米的大浴池,还有淋浴和桑拿浴。分天界男性和女性两个,天使们用女性的。在外侧还有一个健身房和台球室。”
“真像个移动的度假村啊。”
“这船不就是干这行的吗?”
我们相视一笑,离开了这个充气隔舱。
9月20日,人员舱和充气隔舱的装修工作都告完成,大型的舱段被整个吊起,从后面向前推入铝制的船壳。
我注意到,在最前端的圆弧形船头位置,居然安装了一个足有16米直径的大球设备,这令我很好奇。“父亲,这个设备是做什么用的呀?”
“中微子探测器。”父亲答道,“它原理和地球上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差不多,都是用光电倍增管放大中微子入射液体产生的切连科夫辐射,只不过我们不是用来科学研究的,是专门探测恒星背景中微子辐射和敌方飞船热核反应堆释放的中微子信号的。”
“哦,确实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都会形成中微子辐射。但是,这东西也属于被动探测器吧……这么听起来倒有点像地球上核潜艇的声纳啊……长得也像一个球体声纳。”
父亲呵呵一笑,“你不觉得整个飞船都长得像核潜艇吗?”
我浑身一颤。“怪不得你们用核潜艇训练航天员……”
机械臂把组装好的人员舱推进外壳后,外面又吊过来两个巨大的三连装炮塔。我不禁很奇怪,“这不是支援舰吗?怎么还有这么大的炮塔呢?”
“我们老大要求所有的军舰都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且,”父亲对我说道:“你要注意看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中卫型平台——包括驱逐舰、两栖攻击舰、战斗支援舰的炮塔都是一样的SJMK-I-S型三连装能量炮,这样就有一个好处:如果前线作战舰艇的炮塔损坏,又来不及撤回大修时,他们就可以立即和这艘船靠拢,把这上面的炮塔整个拆下挪过去。”
“……不仅是人员的‘储备库’,还是军舰的‘备用器官捐献者’吗?”
“是的。”
我不由得苦笑:“这种思想还真是务实呢。”

前部舰体分段以武器平台的安装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后部舰体的施工了。由于中卫V型战斗支援舰以人员休息和物资补给为主业,因此他后部要预留足够多的扩展仓安装接口。

根据设计要求,中卫V型应当具备16个φ16*10米中型扩展舱和4个φ20*80米大型扩展舱的连接能力。其中,中型扩展舱可以为载人的气密舱或者不载人的货舱,尾部的扩展舱则作为飞船的燃料舱提供飞船远距离巡航的数万吨液氢聚变燃料。在特殊的情况下,前面的16个中型扩展舱也能改成4个额外的大型燃料舱,以提供整个舰队的额外燃料。除此之外,扩展接口也应当具备连接外挂武器模块和氢捕捉系统的能力。这样就对飞船尾部结构提出了很大要求——既得保证主龙骨刚性,又得保证气密性和扩展能力。为此,我们的工程师采用了高强度钢梁配合碳纳米管强化复合材料的技术制造了后部结构,以应对有大量开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整体刚性。
扩展舱的结构也是分为两类。人员舱因为考虑到应急时装载人员,故必须保证气密性,因此采用的是和我们内部充气隔舱一样的技术,平时可以像手风琴一样收起来,需要时充气撑开,即可容纳40人临时居住;货舱因为不考虑气密性,一般不打开内部舱门,因此在外部有对接口直接搬运物资,结构也采用简单便宜的铝材;燃料箱稍微复杂一些,因为需要容纳大量的液氢,所以它拥有连接到核聚变反应堆的管道和对外供燃料的管道,而液氢自身存在一些风险,因此这些舱段具备危险时自动弹射的功能,避免爆炸伤及自己。
因此,我们飞船完工交付时,只携带设计较为复杂的燃料舱,而其他的扩展舱则是各个军事基地单独储备,出航前挂上。
最后的结构自然是最为关键的主发动机了。整个飞船一共有3台核聚变反应堆,其中1台专用于炮塔的供能和人员舱的供电,剩余2台在船尾的动力舱中。这种核聚变反应堆和我们之前见到的反应堆一样都是磁镜式反应堆,比托卡马克节约空间。但推进反应堆和发电堆不同,它的反应产物排出管比较大,而且直通喷口,还带有二次加热能力。这是因为我们飞船不携带推进工质,直接用核聚变喷出的高温高压氦离子流作为推进工质。同时核聚变反应堆还连接着飞船超空间机动系统,这都需要它爆发性的输出极高的能量,结构比起“细水长流”的陆地发电堆就差异大了。
在所有的参建人员和机器人的努力下,9月24日,历经两星期的建设,这艘长达500米的大型太空飞船即将迎来它最重要的日程——总段拼接。而这一次,也让我体验到天界人的太空工业效率是多么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