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森明菜】时代的歌姬 歌姬的时代

前言
中森明菜与其他82组偶像的不同,在于她最快完成了从偶像到音乐人的转变,成为了谈论那个时代绝对绕不过的人物。

认识明菜的途径很多:
你可以从营销号的“昭和天后被渣男毁一生”了解到明菜;
你可以从“徐克导演本想请她演小倩”中了解到她;
你可以从香港唱片认证机构发现她是日本歌手在香港销量的巅峰;
你也可以从“中森名菜今天打折了”了解到这家店的名字源自一位歌手;
你甚至可以从许冠杰的《日本娃娃》歌词里了解到她……
种种都说明——
中森明菜,这个名字渗透在了方方面面——
以至于,隔了个海又隔了几十年的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到中森明菜时代留下的痕迹。
到中森明菜1986年连续两年拿下唱片大赏、FNS歌谣祭大赏、歌谣大赏为止,
单就业界认可度这一点而言,她作为偶像/流行歌手,真正地达到了前无古人的位置,也突破了偶像的范畴。
没有哪个流行歌手甚至演歌巨星能在当时连续两年都包揽这3项大奖。即便是在流行歌手普遍不占优势的有线大赏上,她也拿下了年度点播量最多的歌手。
在今天看来,任何一个用来衡量商业歌手的指标上,中森明菜同期对比没有一丝逊色的地方。
而让她成功的,除了她过人的唱功、舞台表现力之外,
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一点,也是成就她的一点,
在于其独立的个性。
中森明菜是很有个性和主见的歌手,
而且有着极其敏锐的潮流嗅觉
——这一点显著区别于其他偶像。
(一)出道走红
中森明菜的个性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来。
在明星诞生节目夺冠后,她拒绝公司给她的艺名,坚持本名出道。
然后自己选了出道曲《スローモーション》,上节目傻傻地“吐槽”公司还没给自己做好打歌服~
《スローモーション》这首歌光看成绩好像不太起眼,公信榜peak 30,“才”卖出17.4万,但在榜达到了39周——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演歌的走势。在82年组清一色的卖萌出道曲中,这一首歌出奇地成熟,出奇地耐听。


正如同她的宣传语“ちょっとエッチな美新人娘(带点性意味的乳白色女子)”。中森明菜自带的低沉嗓加上这样的宣传语,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时才隐退两年的山口百惠——相似的早熟、相似的性意味、相似的低沉嗓。

而出道之后,公司给她制定了“一动一静”的单曲发行策略。除了要体现她的百变之外,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体现她的两种人设——纯情&叛逆,吸引喜欢这两种路线的粉丝。
“一动一静”策略效果非常好,每一单都卖得相当好。
二单《少女A》中那一句“黄昏的时候,少女成为了大人”引发话题,被部分电台禁播,但电视节目照常出演,因此反倒更加引发讨论,促成了她销量的暴涨。这首歌在公信榜最高上升到周榜第5,热卖39.6万张,在ザ・ベストテン节目的1982综合年榜,这首歌已经达到第12名。
就这样《少女A》成功带着中森明菜跻身一线偶像,甩开了其他82年组成员。这首歌曲留给日本人的印象之深,甚至可以超过后来两首日本唱片大赏受赏曲。


1982年底,来生姐弟写给她的惨情歌《Second Love》让她第一次拿到了公信榜周榜冠军,累计热卖76万,成为她个人最畅销的单曲,跨年打进了年榜前10(1983年年榜第8)。

进入1983年,《1/2の神話》、《トワイライト -夕暮れ便り-》、《禁区》也都相当热卖,每张单曲最少卖出40多万。专辑《NEW AKINA エトランゼ》不仅打进公信榜专辑年榜前十,还入围了唱片大赏评选出的年度10佳专辑。(当年最佳专辑获得者是松田聖子的《Utopia》。)不论是单曲还是专辑,还是人气投票,都达到了当时最红的偶像松田聖子的水平,正式开启了“聖子派VS明菜派”的二元歌姬时代。

1983年,出道才1年,18岁的中森明菜就拿到了全日本唱片销量第1名,连续多首单曲在ザ・ベストテン上夺下多周连冠,在商业成绩上远远地甩开了82组全体成员。
在年底的唱片大赏上,中森明菜和其他82年出道的群星一起获得黄金偶像奖,但中森明菜的特质有多强,看过这个集体现场就可以感受到。

(二)从偶像到天后
中森明菜的成长是迅速的。
到1984年,歌迷已经开始津津乐道地数她在《北ウイング》现场中的长音拖长了几秒,《サザン・ウインド》的热带曲风好像也很适合明菜可以多尝试下,《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到底表达了什么,哪张专辑可以入围了唱片大赏评选的年度十大专辑,她自己又选了哪首歌做主打,又设计出了什么样的打歌服和舞蹈动作……
歌姬已经形成了。
在1984年,她已经不再继续“一动一静”的方针了,曲风也转为成熟,舞台形象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对于明菜而言是很关键的一年。
很多时候,歌者的形象是通过歌词和曲风来输出给听众的。
这一年及之后,她发行的所有主打单曲都有着较强节奏感,传统意义上最容易引发共鸣的抒情歌曲(比如《セカンド・ラブ》),她没有再当过主打单曲——直到1987年《難破船》。
我觉得Akina的歌迷一定要比别家粉丝更会欣赏她的快歌,因为这些歌曲里面不仅有着中森明菜性格中占主导的阳光一面,还非常能够彰显她对不同曲风的驾驭,是构建“中森明菜”这个招牌的主力。中森明菜区别于昭和其他偶像的标志性舞台表现力,更多地也展现在她对于快歌的诠释上。无论在编曲还是推广方面,一首能引发共鸣的快歌制作都要比一首慢歌难很多,要结合不同元素,也更为困难。慢歌是很好听,是非常容易入耳,人人都欣赏得来,但不是所有制作人都能够写出一首很棒的快歌,也不是所有歌手都能唱好哪怕一首快歌。
从《北ウイング》到《十戒(1984)》到《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粉丝可以明显感觉到明菜变得更加霸气,更加成熟。1983年《トワイライト -夕暮れ便り-》里楚楚可怜的感觉完全没有了。而明菜唱法中特别突出的“大颤”在这一时期也正在修炼中,《北ウイング》里的长音还是很稳的长音,《十戒(1984》是两首歌之间的铺垫,大颤的苗头在《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里初步显现出来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对于中森明菜的意义,要大于她第一次唱片大赏的得奖作品《ミ・アモーレ》。不是说《ミ・アモーレ》作品本身不好或者中森明菜本人唱得不好,而是《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是一首标志性的作品。
它标志着中森明菜正式脱离了少女偶像,转型成为女歌手/音乐人。

在日本的定义中,“アイドル”是区别正统歌手、演员的存在,アイドル可以唱功很好,去唱演歌都没有关系,也可以演技在线甚至超过大部分演员拿到学院奖,但出身是アイドル,一开始定位往往是“清正美”的,一辈子基本也就被定义作アイドル。
“アイドル”本身这个词其实就包含着“贩卖梦想”、“流水线作品”、“花瓶”等等其实并不算是褒义的内涵。小泉今日子就在《なんてったってアイドル》里唱到偶像要求“清正美”,绯闻啊啥的都不能有。这首歌的歌词还是日本从昭和到平成最大规模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组合制作人秋元康写的。那么秋元康带起来的哪个组合是“清正美”了?小泉今日子也并非“清正美”。“永远的偶像”松田聖子也证明了她也不是“清正美”,她的野心和努力的方向可是做“日本麦当娜”。
偶像们所谓的“完美”形象是人造出来的,是资本公司们造出来的,终究会破灭。这是宿命——很多人都清楚。
而要打破偶像这个怪圈,跳脱出来有所成就,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而非完全接受安排出来的人设。这一点,至今能留名昭和偶像史的,多少都有这样的个性。其次,要有与胆量相匹配的才能。
1984年,中森明菜19岁。
《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这首歌是井上阳水写的,作为一代摇滚音乐人,这首歌也是他最佳作品之一。光是歌名+开头的第一句“私は泣いたことがない”,就把中森明菜所要传递出来的信息传达得很清楚了。
整首歌酷劲十足的口吻、曲子的节奏打歌的男装、低沉的声线——中森明菜之所以是“影”,不是因为她的悲情歌,而是因为她巅峰时期自带暗黑的酷劲。这样的暗黑自带魅力。
而她传递出的独立意识,很能引起女性歌迷的共鸣,也是具有时代性的。
在当时一众女偶像中,中森明菜的女粉比例应该是最高的。

1987年,中森明菜和井上阳水、玉置浩二合作了这首歌,重新编曲,更多rock的感觉,搭配上中森明菜巅峰时期的表现力。三人贡献出了这首歌最佳的现场。

同样以叛逆风格为主线的山口百恵、工藤静香等人也证实了这条路线对于女性的吸引力。但值得一提的是,中森明菜并没有因此失去男性粉丝。因为,她的风格,在当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做,喜欢她的人照样喜欢,而当中森明菜进一步探索时,新的歌迷又加了进来。
当一众女偶像和她们的事务所还在幻想有能力接班松田聖子时,中森明菜却另辟蹊径,完全跳出了偶像的范畴,成长为新一代的音乐人。当一众偶像慢慢醒悟过来该发掘自己特色的时候,中森明菜已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了。
1984年,中森明菜在Oricon单曲年榜前10占3,除了《飾りじゃないのよ涙は》惨遭跨年,这一年她发的所有单曲全都进了年榜前10。而她的专辑《メモワール》也打进了当年的专辑年榜前10.
明菜的全盛时期正式拉开序幕。
(三)全盛时代

1980s中期,随着MJ、Madonna、Cyndi Lauper、Wham!/George Michael的全球性爆红,日本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洋乐曲风逐渐风行。其实真正适合洋乐风格的日本歌手不多,一方面语言是最大的局限,一方面日本有自己一套音乐体系和传统的音乐审美,很难说能“土洋结合”。(只是打比方,不是说日本传统音乐土哈)
这也就更能说明《ミ・アモーレ》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

这首歌从前奏播放的第1秒开始,管弦乐队紧凑的演奏拉开了拉丁舞曲风的序幕。歌迷就会感受到这首歌的制作与之前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差别。作曲和编曲都是松岡直也。这位作曲家到去世为止一共只给8位歌手写过歌。他的作品风格非常独特,带有拉丁色彩,对于当时的日本流行音乐粉丝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而同年发行的,与这首歌同曲异词的《赤い鳥逃げた》不仅一如既往地畅销,卖出了日本史上最畅销的12寸单曲纪录(35.4万),还因为编曲更多地放入了拉丁曲风当中常见的乐器,以及轻快的鼓点,比《ミ・アモーレ》还更多一份拉丁的感觉。
题外话,作词家康珍化因为这首歌其实在当时被批了一下,因为歌名是他自己造的...不论是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还是法语,都没有这样的表达,康珍化是自己根据朦朦胧胧的印象,实质上是综合了西班牙语的“Mi”(我)和意大利语的“amore”(爱),自己造出了这样的题目。日本人喜欢外来语,在学习的时候偶尔也会弄出这样的词,也算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歌名了。
在《ミ・アモーレ》之前,中森明菜已经有《サザン・ウインド》这样略带异域风情的歌了,销量不错。男偶像那边,80年代初期,乡裕美也曾经短暂引领起拉丁舞曲的风潮。女偶像则尚未有人尝试。而中森明菜这种偏向异域风格的尝试让她取得了乐评和商业销量的双丰收——唱片大赏、FNS大赏、日本歌謡大賞全部拿下,同时单曲销量高达63.1万,位居年度第2。而换了个歌词,轻微改动编曲后的姐妹篇12寸大单曲《赤い鳥逃げた(12インチ)》,居然同样空降冠军,热卖35.4万,创造了全日本史上最畅销的12寸单曲纪录。
而她之后的单曲《SAND BEIGE》、《ジプシー・クイーン》、《TANGO NOIR》、《Blonde》、《AL-MAUJ》等主打单曲也都借鉴各国不同的音乐风格,带有异域风情。这一点在80s主流歌手里都是非常少见的。而她本人对于异域风格的热爱,除了在《D404ME》专辑中体现出来,还集中表现在她1995年的《la alteración》专辑中。
这一年,即便是相比之下,不那么出彩的《SOLITUDE》,明菜用她的处理,让这首歌很好地对应了所要传递的懒洋洋的孤独。
1985-1987年,中森明菜全盛的时代到来。
这3年,她的累计销量牢牢占据着全日本第1的位置。
而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她自己独特的音乐品味和潮流敏感度。
她会亲自挑选主打单曲,把公司定好的主打歌换成自己喜欢的。
眼光最独到的,就是她第2次获得唱片大赏的《DESIRE》。这首单曲热卖51.8万,位列1986年Oricon年榜第2。然而,《Desire》原本是要作为B面来衬托《LA BOHÈME》的。不论是从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看,后者的确不是凡作,本身确实制作精良,公司品味也确认在线,在中森明菜演唱下能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否能够火到《DESIRE》这种销量乐评双丰收的地步,就不一定了。而顺便提一下,中森明菜的单曲制作精良不仅仅是A面,她很多的B面单曲也不是用来凑数的,在歌迷心中有的甚至可以超越A面单曲。比如《蔷薇一夜》,比如《Bilitis》。


事实上,《DESIRE》的巨大成功除了歌曲质量本身的过硬、具有时代女性标志的歌词,还有视觉上所带来的全新强烈冲击——明菜的发型、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和改良和服。黑柳彻子在这首歌空降ザ・ベストテン第1的时候,评价明菜:“一瞬间没认出是谁。” 可见其造型的特别。

中森明菜当时一直在做的,本质上和Alfee、Yoshiki这一批音乐人是一样的,
那就是在欧美流行乐和日本传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故步自封也不全盘西化。
《Desire》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效果也非常成功。曲子本身是洋气的摇滚范,而造型是日本和服+欧美波波头的结合,打歌动作则是结合了日本的棒球姿势。这样的组合,光靠想象可能会觉得违和,但偏偏中森明菜取得了恰到好处的平衡,在当时取得了最大的观众支持和业界认可。
这歌和造型留给任何听众的印象,基本都会比《ミ・アモーレ》更深——原因很简单:即便过了几十年,也没见到谁这么打扮过。
那一年唱片大赏不给中森明菜是一定说不过去的。
原因很简单,作品要销量有销量,要质量有质量。
关键还有一点:在追求洋气的同时,没有丢掉日本传统的东西,甚至把它改变得更为现代。
这一年明菜发行的3首单曲,《Desire》、《ジプシー・クイーン》和《Fin》,都带有洋乐的特征,尤其在编曲上跟同期的偶像拉开了明显的差距,而且三首歌曲虽然风格各异,但演绎起来都极具中森明菜的个人特色,特别带有日本都市女性的感觉。
比如《Fin》。乐评家堤昌司称赞明菜在这首歌里的情感表达特别充分,听了这首歌“仿佛听了一部电影的原声一样”,而配合这首歌明菜设计的帽子+大衣的打扮,以及手枪手势,也充分展现了当时那一代年轻都市女性的风尚和内心世界。


到1986年,中森明菜作为一个音乐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如果只是单曲销量厉害,在专辑制作上没有突破,在音乐上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中森明菜会像她的诸多偶像前辈一样,仍然有非常大的局限。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日本大部分的流行专辑制作模式,依然是轻专辑重单曲,专辑以收录了某一两首热单为特色,而不是借单曲来突出专辑本身的优秀程度。在昭和时代,偶像的专辑在这一点上更是特别明显——所以大部分偶像的绝大部分专辑没有什么购买的必要,连他们的粉丝都心知肚明。
洋乐尽管对日本影响很大,但欧美对专辑的那一套乐评体系并不适用于日本。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一点应该在于,日本音乐基本上属于自产自销,本土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当红流行歌手必须迅速地推出新作,以尽可能保留原有歌迷再吸收新的歌迷。
——这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一线流行歌手尤其偶像歌手的专辑跟赶鸡一样发,一年能出个三四张,专辑跟打单的速度几乎持平,加上精选就更可怕了,让欧美那些最勤快的天王天后们都会哭泣。然而这些专辑的质量水准与其销量/质量不匹配,大多是粉丝经济的产物,很多都是一整张专辑的泡泡糖歌曲,根本谈不上质量。
而当这些流行歌手销量下滑,人气不再时,他们反倒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一张专辑,使得他们人气越差销量越低但质量越好。
但中森明菜很不一样。她巅峰期的专辑质量放在同期,和真正的本质音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以比他们更好。
中森明菜有一个特点,她不迷信大牌音乐人——这是非常难得的。
昭和同期偶像,很多都有大牌音乐人加持,比如坂本龙一、细野晴臣、松任谷由实、中岛美雪、竹内玛莉亚、五轮真弓、筒美京平、谷村新司、来生孝夫、玉置浩二、林哲司、高见沢俊彦、尾崎亜美、後藤次利、小室哲哉等等。
中森明菜巅峰期的作品,尽管以上大牌也几乎都给她写过歌,但任何昭和日音粉丝都可以发现,这些大牌音乐人在她作品中的占比明显小于其他同级甚至人气低一等级的偶像。尤其在明菜主打的单曲当中,大牌作曲家出现的概率相当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至今都没怎么听过名字的作词作曲家,或者当时刚刚起步并不出名的作者。
也正是因为中森明菜敢于启用新人,不迷信大牌作者,才让她的音乐如此不同,没有陷入同质化的怪圈里。而她自己本身对于潮流的敏感,又让她的作品极度不一样。
此外,这位女士对自己的号召力有足够的自信,当其他偶像歌手一年专辑当单曲一样流水线制作漫天发的时候,她巅峰期1年可以只出1张专辑,但这张专辑可以告诉你日语主流流行音乐走向。
而且她进入巅峰期后,甚至拒绝在原创专辑里加入已经大热的先行单曲,就这么让专辑孤零零地凭借自己的质量跟歌迷见面。
想听到热单?买单曲or买精选吧~
在1985年,《ミ・アモーレ》发行大约一个月后,明菜推出了她到当时为止最强的一张专辑《Bitter and Sweet》,事实上也是她最多大牌音乐人云集的一张专辑。


这一张专辑邀请到很多80s日本最敢于尝试欧美曲风的音乐人的作品,比如EPO,比如飞鸟凉,比如吉田美奈子,比如井上阳水。他们共同撑起了这一张专辑。正如专辑文案写的——“新的Akina”。
但实际上,我个人对她最佩服的,是她在21岁时制作出的她职业生涯内最具有争议性的专辑《不思議》。这也是她首次担任制作人的作品。
这张专辑的风格、制作方式在整个昭和流行日音里可以说找不到第2张。几乎可以说完全调出了过去的音乐制作框架,用后现代的方式表达了她瑰丽的想象,也充分证明了她对音乐的掌控能力。也可以说,中森明菜是真正懂音乐的人——那年她21岁。


很多粉丝或者路人可能会觉得明菜的专辑质量最高作应该是《Crimson》,但我觉得这张专辑相当于《不思議》来说还是拘谨了。《Crimson腻是很细腻,为主展现了她的city pop驾驭能力,但明菜最有天分的,是她的表现力和声音的张力,这一点在摇滚、另类的音乐里她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到1987年,中森明菜真正达到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和表现力的巅峰。这一点,对于广大吃瓜群众来说,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難破船》的打歌现场了。
但事实上,明菜能展现的,要比《難破船》更多得多。
比如这个巅峰期火力全开的现场。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根据明菜妈妈的解释,是“太阳之子”的意思。
她本来就不该是营销号里楚楚可怜的形象,即便《難破船》特别好听感染力很强,但明菜可是阳光热情性感地唱了巅峰期几乎所有歌曲,不该让《難破船》盖住她全部的光芒。
按照至今对于偶像歌手的理解,偶像都是事务所经济公司包装出来的产物,偶像本人素质再差、没有唱功、也没有创作能力,也能够tie上一个“天然呆”、“吃货”或者“真性情”的人设,实在不行,那就tie个“锦鲤”或者“努力”吧,反正养成系的粉丝们也买账。然后有些傻傻的偶像看到自己卖气不错,亲卫队很疯狂,自以为有资本开始任性,就开始“做自己”,自己玩音乐,结果折腾出一堆商业和质量双低的业界垃圾,吓跑了粉丝。
但中森明菜恰好把握了最微妙的平衡。她自身有主见,在音乐上很有品味,敢尝试不同风格,敢于启用新人为她打造单曲主打,也懂得怎么样在合适的范围内把握最大的公约数,既能够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又能够获得业界的好评。
当我们再以21世纪的眼光回望80s,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相比其他偶像,中森明菜是那么不一样。她的台风不呆板,不做作,无论是洒脱,还是性感,还是悲情,她都能掌握得恰如其分。她的形象是鲜活、多面的,而非单一的刻板印象。这就让她完全区别于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偶像。
还记得小泉今日子唱的《なんてったってアイドル》吗?里面提到了身为偶像的三原则:清纯、端庄、美丽。美丽是都有了,但“清纯”和“端庄”——中森明菜和小泉今日子可不是这么玩的。包括80s后期的松田聖子,也不这么玩了。
然而,恰恰是她们都不这么玩了——成就了她们。即便是把偶像玩到极致的松田聖子,从生完孩子复出后开始,一直到整个90年代,一直致力于打破的就是人们对她的固有印象。为此,她也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和代价,比如飞去美国苦练英文、请大牌制作人打造作品、自己学习作词作曲、MV玩性感。她在90s的音乐其实风格非常多元,R&B、电音、Dance-pop...甚至化名发了一张演歌单曲。她玩得不比明菜少。虽然最后她还是不得不妥协——因为大众对她的偶像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但她努力摆脱原有形象的这一时期确实也延长了她的演艺生涯,并且有很多首畅销金曲和专辑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80年代偶像三大天后的队伍,都跟她们自己独立的个性、有前瞻性的眼光、勇敢的挑战以及音乐上独特的感知力分不开。
明菜在摆脱“一静一动”路线之后,一单一个风格,完全没有办法让人猜测出她下一单会是什么样的造型或什么样的曲风。这也增加了歌迷对她的期待。一般情况下,偶像歌手的一首歌曲大火之后,后续单曲起码有两三单会是同一类型的,比如荻野目洋子、早見優都很明显,但中森明菜的单曲不是这样的。以1987年为例,《TANGO NOIR》、《Blonde》、《難破船》甚至初听不太能想象这是同一年发行的作品。
而她在这一时期的唱法已经进入了最成熟的阶段。明菜式的“大颤”已经非常成熟地运用在《TANGO NOIR》里了,《難破船》则证明了明菜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把抒情歌作为主打,但明菜是很会唱这样的歌曲的——而且唱得非常好。这种“好”,一方面跟她极强的共情能力有关,一方面也是她身为歌手领悟歌词、歌曲的能力。
(四)作为音乐人的新尝试
进入80s后期,跟经济形势一样,整个日本乐坛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随着小猫俱乐部的解散,偶像冰河期到来,普罗大众终于厌倦了也看透了昭和时代批量生产的“清正美”偶像。80s末期的“偶像四天王”里面,其中三个都主要是靠电影/电视剧加持撑起来的,两位还没撑过1989年就糊了,中山美穂和工藤静香维持了长红。而工藤静香的大爆很大程度上有继承中森明菜的成分——她的造型、时尚感和个人性格方面,要细说,还真和明菜有蛮多类似的地方。进入平成元年,Wink走洋乐路线爆了,但也随着洋乐曲风的过时而在几年后就失去了主要受众。
作词家松本隆曾经谈到过,以前打造的偶像大多数预定的保质期就是3年。在当时能连续撑过5年维持在一线的,都是偶像界的大物,比如山口百恵、西城秀樹和乡裕美。而到1987年过去,中森明菜已经实打实地在超一线呆了5年,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商业销量方面受到新的挑战。在高密度曝光的巨星生涯中,最可怕的就是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别人赶超了。
但中森明菜不是这样的,她其实很清楚时尚潮流的动向,也会去主动与最新潮的音乐接轨,但她不直接借用,而是加以改造。当很多小偶像到了80s还在期待唱片公司分一首筒美京平写的歌给自己演唱的时候,中森明菜已经主动和当时日本国内最前沿的新一批音乐人接轨了。
到1987年为止,中森明菜已经实现了连续3年Oricon单曲年榜卡2,并且自1983年以来,每一年至少有两首单曲打入年榜前10。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的纪录。
《Tango Noir》是1987年明菜的第一首单曲,热卖34.8万,拿到了年榜第2。这首歌比较特别的一点是,这首歌本身并不是探戈舞曲,但歌曲里有探戈的元素,打歌现场的服装、伴舞都与探戈有关。在其他偶像歌手的作品里,会比较少接触到像她这样多元的曲风和舞台表现形式。


在《不思議》、《Crimson》专辑过后,1987年明菜只发了一张专辑,那就是全英文的《Cross My Palm》。尽管明菜英文的咬字还有很大问题,不太能听懂她在唱什么,但《Cross My Palm》这张专辑代表着一种尝试的精神——即便唱腔不太合适。
最突出的就是《THE LOOK THAT KILLS》,这首《Blonde》的英文原曲。但相比日语版,英文版的key高一些,不是明菜舒服的音区,听起来确实也不太舒服,编曲也不如日语版更为精致。这首歌是她1987年的二单,以30.7万的销量位列年榜第7。
这首歌很彻底地把明菜的性感展露无疑。
从封面到一身的爱马仕打歌造型,都展现明菜才22岁不到的性感美艳。


而年底的《難破船》实际上是这一年明菜最畅销的单曲,但由于销量跨年,所以当时以30.5万的销量压了自己的前一单《Blonde》,位列年榜第6,最终累计41.3万。
虽然被营销号弄得让不少资深明菜粉丝心里多少有点抵触《難破船》,但事实上这首歌出来之后,中森明菜作为歌者也好,作为艺术家也好,艺术形象基本圆满了。所以,这首歌对于中森明菜的个人意义,其实是很大的。


我们评价一本小说或一部剧或电影好不好,往往会去看塑造的人物是否具有多面性和多样性。因为人永远不可能是单面的,不可能单单只用“好”或“不好”来概括。
同样的,当我们提到中森明菜,如果她只单一地留下“阳光热情”的形象,那么她作为会唱歌的歌手可能是合格的,毕竟有代表作和奖项,但谈到艺术层面,她就过分单薄了。因为中森明菜首先是人,再是艺术家。既然是人,就肯定会有阳光,也会有悲伤的一面,还有其他面。
而中森明菜在《難破船》之前,其实在抒情歌上并没有特别经典的作品。虽然《セカンド・ラブ》这首歌本身是苦情的,而且特别畅销,是明菜所有单曲最畅销的,但17岁的明菜在演绎时明显就不如她在1990年和来生孝夫合作的那一版要好。因为抒情歌虽然好听,但没有人生阅历,即便是唱功好的歌手,也很难真正唱好。
而《Crimson》里很多歌迷喜爱的《駅》,其实由于明菜自身和作者竹内玛莉亚理解不同,两人的演绎差别也蛮大的,在整体评价上也没有歌迷心目中那么高。
所以《難破船》的出现非常及时。即便这首歌是翻唱自加藤登纪子的,但确确实实在编曲上比原曲要震撼很多,尤其是弦乐,再加上明菜个人感情的投入,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所以,再回过头去听《難破船》,尽管很难忽略掉这一时期已知的背景,但还是多多少少会有不同的感觉。
1988年,摇滚曲风的专辑《Femme Fatale》和库存佳作集合《Stock》问世。《Femme Fatale》,我认为是明菜《Crimson》之后最佳的作品。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1987-1988那两年的日本流行音乐跟84-86这三年有微妙但是很明显的差别。一方面,这两年泡沫时代即将结束,洋乐,尤其是舞曲在编曲方面对日本的影响越发明显地体现在本国音乐人的音乐作品中;另一方面,摇滚乐队更新换代,更多人开始接受并喜欢摇滚元素,而这些元素也进入了日本主流流行歌手的作品当中。
中森明菜的《Femme Fatale》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这两股新潮流。而明菜在诠释歌曲时,贴合歌曲内容运用不同的唱法处理,也受到了评论的认可。

而在同期主打单曲方面,明菜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依然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抓住主流大众的心。《AL-MAUJ》(希腊语:海浪)体现了明菜的异域风特色,而《TATTOO》尽显其熟女性感,年底的《I Missed the SHOCK》则展现了明菜对于歌曲的诠释能力。其实这3首歌也大致对应1987年明菜3首单曲的类别,比如《AL-MAUJ》对应《TANGO NOIR》,《TATTOO》对应《Blonde》,《I Missed the SHOCK》本质上是节奏感更强的《難破船》。


其实相比于《TATTOO》里明菜展示的风情万种,我特别想提到《I MISSED "THE SHOCK"》。这首歌是明菜像《Desire》一样,钦点的A面单曲,替换了原来预定的《BILITIS》。
而这首歌,对于明菜,以及整个时代其实都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对于明菜,这首歌终结了她单曲14连贯的纪录,公信榜卡3,尽管累计31.1万,高于1988年她发的两张单曲(《AL-MAUJ》和《TATTOO》都卡在29.7万),但就是没有夺冠,被長渕剛《とんぼ》和浅香唯《Melody》卡住了。但也正是凭借这张单曲,明菜的单曲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张。
明菜在整个80年代,以及整个20世纪最后一次出战红白,就是这首歌。而且明菜跟红白节目组坚持要唱这首歌,感冒了也要唱这首歌,而且一定要求要用英文的题目,不加以日语翻译。

其次,这首歌让明菜获得了FNS歌谣祭的最優秀歌唱賞,相当于肯定了她的唱功和在这首歌里的表现力。不论是录音室版,还是现场版,许多粉丝包括乐评人都注意到明菜传递出的压力感,即便现场布景多么华美,服装多么美丽,明菜本人有多么好看,但这首歌被明菜传递出来的感觉,是欢乐表象下的孤寂。这一点,也跟她那个时候的感情状态和家庭纠纷有关。
第三,这首歌发行于1988年底,也就是昭和最后一年的年底,在年榜出来之前,明菜断了自己的纪录,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昭和最后十年的代表人物的时代基本过去。(同年田原主动拒了红白,1年后聖子也断了冠军纪录,近藤第一次周榜前10不入,80s四大的时代也算是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落幕时间)
1989年对于全世界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点。而这一年在全球乐坛也有很多大事发生。日本乐坛也是如此。平成元年音乐圈里最大的两件事情,大概就是美空云雀去世与中森明菜自杀未遂。
明菜重感情,也容易被感情伤害,这一点其实大家再回头听《難破船》都已经能感受到一点导火线了。1987一直到1989年发行的《Liar》,已经显得越发不对劲了,明菜的消瘦、暗淡的容颜和凄凉的曲调,的确是让人揪心。而这首歌尽管稍稍弥补了一些上一单未夺冠的遗憾,首周空降冠军,但这首歌是至今明菜所有冠单里销量最低的。

随着昭和时代的落幕,以及明菜自己的情感风波,
到1989年为止,她的时代基本也过去了。
值得庆幸的是,歌姬的人生还在继续,
而她并没有固步自封,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
她在每个时期都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好作品。
特别是2015年《Fixer》专辑的发行,着实让人惊艳。

歌姬到底是歌姬,隔了多久都是歌姬,明菜自己的个人特色、审美水平和对于音乐潮流的感知力,确实依然在线。
其实作为多年的粉丝,最在乎的早就不是商业成绩了,首先是歌手本人身体健康,其次就是音乐水准。这对于很多年龄大于40的歌手来说,都是很难做得到的。尤其是音乐水准,毕竟每个歌手和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黄金期,过了黄金期之后还能有拿得出手的质量的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但明菜做到了。
过去的伤痛终究会成为嘴角淡淡的笑容,
就一起继续期待她的下一份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