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从目标出发
很久之前,在初学PPT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一个词——审丑。听起来很奇怪,因为大家都在讲审美。但是我认为,在艺术领域,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宝贵的一个技能就是审丑,能发现自己的照片为什么会丑,为什么比不上人家。如果说审美需要的是让自己不断浸泡在好作品里,那么审丑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的作品和好作品剥离开来。
审丑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拍的确实很丑。回到2019年,当时的我手持*依旧很古老的*苹果6,开始自己的摄影。这是我的作品:

可以说很惨很惨。后置800w的像素,在1334×750像素的屏幕上显示的还算可以,但是拿到稍微大一点的设备上显示就会非常糊。而且对焦也是到了花的后面,构图什么的也不用说了,就是很不行。
之后,我接触到了一个神奇的软件,它可以使用非常先进的算法,用手持长曝光的方式来极大提升图片的画质。这个技术就像降维打击一样,让我什么硬件都没有提升的情况下获得了比之前多很多的画质。

同时,我还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艺术滤镜,能够让照片变得像画画一样的效果。

其实说实话,吸引我的就是摄影可以做到的可拓展性。它可以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同时也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流程就可以大幅度提升画质。
在学习摄影之前,我更多地是在玩电子游戏。如果有和我一样让游戏占据将近一半时光经历的人,就会深深感受到当画质过高,电脑配置不够的时候带来的挫败感,以及想方设法要突破限制玩到自己想玩的游戏时候的奋斗精神。而提升画质这种事情在摄影看来可以说是轻松无比的。也是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刺激着我不断学习摄影相关的技术,希望能够达到更好的画质。
转折点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我们高中是不允许智能手机的,所以拍照基本就只能在放假的时间里和当时吸引我的游戏试图挤时间。而到了大学之后,近乎无限的自由度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接触摄影(同时也有了更多时间让我厌恶电子游戏)。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相机,尼康D80。它很老,因为没有调整日期,所以那个时候拍的照片显示的都是2006年。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捣鼓PS,也就是Photoshop。同时开始在网上不断寻找零零散散的摄影知识,直到现在,结果就是接下来要给大家呈现的内容。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有太多值得记录的东西了。所以就抱着不留遗憾的态度去学习摄影。当然,我最初追求画质的目标还是没有改变,所以也在一直进行着相关技术的学习。但是这个时候也有很多新的萌芽出现,试图让我突破这些目标,比如说小戴同学。他是一位只用100块的相机也能拍出来好照片的人,而且他的作品都像是会说话一样,但只是用技术来表达的话,真的很简单,场景很容易复制。但是我没办法复制创作照片的想法,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我开始像一个大学生一样去寻找世界上著名的摄影家们,去尝试理解他们的作品,同时获得一定的感悟。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的目标就从单纯的技术逐渐向艺术方面转变。

但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敢用“专业”来称呼自己,即便这是很多人对我的评价。在我看来,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能说我是个“熟练者”,而不是专业。而想要到达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各种技术有所理解,更多的是要对生活有所感悟,有深层次的体会。
这次杂谈的题目是从目标出发。我希望大家在学习摄影的时候少走弯路,所以我给大家制作出来了这一系列的课程。因为在我学习的路上,大多时间都是目标涣散的,只有要学习摄影的心,但不知道从何下手。同时,我希望大家在学习课程的时候把这些内容当作是自己克服困难时候的解惑书,而不是要硬啃的知识。
对于我来说,我的目标是不同的,不断变化的,从一开始并不对摄影感兴趣而是对PPT感兴趣,开始对自己进行审丑。到后来希望追求更好的画质,获得更加有趣的效果。再到后来想要通过摄影来表达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一篇杂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模仿我的路径,而是要学会找到目标,并且保证执行。
小雨她昨晚熬夜了,所以今天的杂谈里只有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