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摈弃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

2021-06-11 07:16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摈弃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文化生命力的执着信念。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充满民族精神的作品。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辉煌,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怀,为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充沛的精神滋养。文艺创作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表达家国情怀,礼赞民族英雄,才能立足于国际舞台。

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厚土壤和内在底蕴,滋养着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又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和载体,传承着文化内涵,建构着文化精神。

中外文学艺术史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无不蕴含着深沉的文化精神,浸润着诗性的文化意蕴,从而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典范。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表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

文学艺术的本质生命,就在于它凝聚着人类的理想信念,肩负着文化担当。但一段时期以来,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在文艺创作领域不断蔓延,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排斥传统,鼓吹西方文化风气盛行。

文化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拒绝文化、反对文化,甚至反对知识。这种倾向自20世纪90年代“痞子文学”之后,一直影响到现在,在创作中否定精神、价值,调侃文化,塑造一些精神虚空、行为反叛的玩世不恭的形象,标榜“越有文化越混乱,越没文化越快乐”。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作品中否定民族文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把作品在西方获奖作为最高追求。故意放大民族文化中落后、愚昧的一面,甚至歪曲、解构彰显民族精神的人物和事件,戏谑、嘲讽他们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文化虚无主义表现更普遍的是泛娱乐化和低俗化。这些作品抛弃价值和意义追求,低俗恶搞,制造廉价的狂欢。在文学创作中流行私人写作或身体写作,暴露和张扬隐私与欲望,无视欲望背后人的心灵律动与精神困境。一些网络小说则热衷渲染人性中的恶习、丑态,用低级、粗鄙的语言吸引点击量。在IP热、比颜值、刷流量的背景下,充斥荧屏的是选秀、相亲类娱乐真人秀的无聊搞笑;职场剧重复着霸道总裁人设崩溃、女性主管婚姻出轨等老旧模式;历史剧充斥的是宫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人性之恶。

文学艺术中的文化虚无主义是建构于唯心史观之上的扭曲的价值观。它同历史虚无主义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企图通过虚无文化的价值,动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只不过一个是侵蚀文化体系瓦解民族精神,一个是通过篡改事实消解历史的意义。

因此文化虚无主义文艺作品泛滥,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带来信仰危机和思想文化的混乱。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精神风貌深刻感染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文化虚无主义作品排斥文化,贬损民族文化,推崇西方价值观,必然造成思想混乱,动摇文化自信。

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嘲讽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调侃崇高、丑化英雄的作品盛行;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创作占据主流;充斥着炫富、恶搞、猎奇的作品泛滥,必然破坏文艺创作生存环境的“绿水青山”,使创作生态遭到严重污染,影响文艺领域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警惕文艺创作中渗透文化虚无主义的危害,甄别错误文艺思潮,推进文艺创作健康发展。文学艺术摈弃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和影响,首要的是创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文化的信念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参与文化构建的实践。创作者只有植根于文化土壤,对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转化、创新,对外来文化辨证吸收,才能筑牢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根基,否则创作就会走向“去文化化”“去价值化”的歧路。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文化生命力的执着信念。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充满民族精神的作品。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辉煌,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怀,为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充沛的精神滋养。文艺创作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表达家国情怀,礼赞民族英雄,才能立足于国际舞台。

此外,文学艺术消除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还需要文艺创作者提升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知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积淀、理论能力、艺术修养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具有充足的积累和储备,才能具有较强的观察、感受和表达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丰富艺术想象力,才能通过对生活图景与人物情态的描摹,传达出别具韵味的文化色彩,创作出体现当代文化价值的精品力作。 


摈弃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