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道人心、心理学与《三国演义》

2023-05-18 19:58 作者:想颐心学  | 我要投稿

读懂了世道人心,你就是心理学家,而《三国演义》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就是我们本期以“三国心术”为主题的原因。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国人当然是太熟悉了。但是,近十几年来,却很少有人严肃对待这部书,人们谈起三国,大多带着戏谑甚至批评的口吻,以为这都不算“正史”,书里的“计谋”更是胡扯,也就是看个热闹罢了。噫,大谬不然!实际上,真正影响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还就是《三国演义》这一部书本身。满清入关,靠的是《三国演义》;曾左胡李,所谓的“中兴名臣”,他们平定“太平天国”,靠的也是《三国演义》。尤以左宗棠为甚,他还给自己取了别名,叫“左今亮”,意思是当今的诸葛亮。可以想见,当带棺出征新疆之时,他胸怀激荡,未尝不是孔明出祁山之壮烈。 当然,总有好事者爱拿曹操说事,讲《三国演义》为了贬低曹操,编造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实际上,这话恰恰出自正史,曹操说的这八个字“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记载于《资治通鉴》里的《唐纪》,卷七十二。其实,这话到底是不是曹操讲的,一点都不重要,如果我们回顾曹操青年时期一路走来的轨迹,分析他的心理,自然会有答案。我们会看到,他从最初的一腔热血、匡扶汉室,一直到后来的不择手段,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件,是转变的关键点。所以,后来的曹操,也的确是“宁教我负天下人”,这一点他并不算冤枉(详见:三国心术07,一厢情愿是曹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宏大叙事,也不需要那么多历史典故,我们更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在北宋,司马光把曹魏作为三国的正统,而到了南宋,朱熹却把蜀汉列为正统。我们只需要知道,帝王将相,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虽然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看不见,但是他们的一啄一饮,无不出乎樊中,而这已经足够。 帝王将相中的大多数人,其实跟董卓想的是一样的:“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曹操则不然,读过他写的《蒿里行》,就知道他深刻地认识到乱世之于百姓之苦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然,还有刘备。所以,唯有一曹一刘,才堪称天下英雄。 可能还有人追问:你说整部《三国演义》讲的都是世道人心,到底讲的是什么?其实就四个字,礼义廉耻,而已。 这四个字,当今之世,还有人在讲吗?令人惊讶的是,大行其道的所谓“成功学”、“鸡汤文”,居然多数都是教别人怎么才能“放下自尊”,或者说教别人怎样才能“不要脸”的。这世上,难道真有人以为不要脸就能成功吗?你真要是这么做了,结局将是最后仍然没成功,但把脸都丢尽了。 诸君诫之,切切。

附:“三国心术”视频课目录 第一讲:世道人心 第二讲:孙坚得玉玺 第三讲:李儒之愚 第四讲:董卓的气运 第五讲:刘备让徐州 第六讲:徐庶在曹营 第七讲:一厢情愿是曹操 第八讲:一时瑜亮 第九讲:关公证道 第十讲:司马懿的两个十年

世道人心、心理学与《三国演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