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2022-04-04 18:26 作者:恩醯NX  | 我要投稿

回到山上的数年后,查拉图斯特拉又有了新的智慧和感悟,希望传达给世人。某天清晨,他在噩梦中惊醒,梦里一个拿着镜子的小孩来到他面前,镜中反射的不是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而是一个魔鬼的怪胎,他意识到“超人”的理念被曲解了,必须再次下山去见见他的朋友和敌人了(《拿着镜子的小孩》)。他来到了一个叫做幸福岛的地方,向那里的人们宣讲,“你们称为世界的这个东西,应当先由你们创造:你们的理性,你们的心象,你们的意志,你们的爱,这一切本身应当成为世界,成为你们的幸福!”(《在幸福的岛屿上》)。

然而,这一次他见到的是因羞愧而脸颊通红的人,以及让他们产生羞愧之心的同情者、教士们、有道德的人、贱民、宣传平等的说教者和著名的哲人等。同情者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自己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以俯视的态度使他人感到羞愧。查拉图斯特拉认为赠予不是施舍,而是让被赠之人主动来摘树上的果,并附上一句表扬即可。对所爱之人,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同情者》)。教士们则是用虚假的价值和虚妄的语言(神、惩罚)为凡人套上枷锁,殊不知这是对凡人最凶恶的怪物,在它内部有灾难在长期沉睡着,等候着(《教士们》)。有道德的人违背人的真实,将道德(上帝)无限放大,而人本身无限缩小,查拉图斯特拉劝告他们“把你们的自己放在行为里,你们的道德就是你们本身,不是什么身外之物……是你们灵魂深处的真实。”(《有道德的人》)。世上也不乏一些贱民,他们像又聋又瞎又哑的残疾人一样,就这样活了很久(《贱民》)。还有很多如塔兰图拉毒蜘蛛一样对一切都有着很强惩罚冲动的基督徒,他们宣传平等,实则暗藏着强烈的复仇欲。善恶,贫富,贵贱,一切价值的名称应当是战斗的武器,现实中不会人人平等,要承认这个不争的事实,不平等的差异是表示生命必须不断超越本身而向上的标志。那些宣传平等的说教者实则是打着正义旗号的独裁者(《塔兰图拉毒蛛》)。还有著名的哲人,他们总是充当民众的代言人,像驴子一样固执而聪明。就像好多有权力的人要想博得民众的好感,就会在他们的马车前面在驾上一头驴子,这头驴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哲人。于是哲人不再服务于追求真理,而是服务于民众及其迷信(《著名的哲人》)。

显然,他的“超人”理念没能被理解和接受。这让查拉图斯特拉感到极度孤独与无助:“夜来了,唉,我竟不得不做光!渴望夜晚的一切!而且孤独!”(《夜歌》)。他思考自己与生命和智慧的关系,意识到自己更爱生命,隔着面纱觊觎智慧。或者说他爱的只有生命,智慧也是求生的手段而已,并非真爱(《舞蹈之歌》)。他感叹青春逝去,但他的内部有一个不会负伤、不会被掩埋、能爆破岩石的东西:它叫做意志。意志默默跨越过悠久的岁月,永远不变(《坟墓之歌》)。这一点让他明白: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追求强力的意志,人应当自我克服。有生命者在命令自己时,也必须成为他自定法规的裁判者、惩罚者和牺牲者(《超越自己》)。

那么,自我克服要克服的是什么呢?“你当追求柱子的德性:柱子升得越高,就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温柔。但内部却越来越坚硬,越来越有负荷力”(《崇高的人们》)。现代人带上了斑杂多彩的面具,那是一切曾经被信仰过的事物留下的印记,所有时代都在现代人的精神里彼此喋喋不休,超越自我就要克服信仰迷失和混乱(《文化之国》)。热爱与没落两者永远是合拍的。爱的意志,那就是,也愿意去死。不要被神性的外皮所蒙蔽,不妨先大胆相信自己,卸下伪善的面具,谁不相信自己,他就永远撒谎(《无瑕的知识》)。要超越自己,就要摆脱学者的虚伪。学者们互相监视,彼此不信任。他们善于玩弄小小的诡计,小心地准备毒药,还时常玩假骰子(《学者》)。

此外,查拉图斯特拉更好地认识肉体之后,对于精神和“一切不朽的东西”都不以为然了,他对门徒自嘲自己也是“一个撒谎太多的诗人”。不曾想门徒却把他当作偶像般膜拜,虔敬地信仰着超人学说,愤愤然地不理解不接受那只是一个诗人的谎言和比喻。对此查拉图斯特拉默然,叹息,他感叹自己属于今天和从前,但身上也有某种东西属于明天、后天和未来。这一次对门徒大失所望,让他将目光转向了自己(《诗人》)。有几天查拉图斯特拉逗留在幸福岛上,人们发现他不见了,于是谣言四起:“进了地狱”或是“被魔鬼抓走了”。其实,他只是在同一只火狗交谈,从火狗那里证明了他的理念是有道理的,颠覆才能获得新生。世界并不是绕着新嘈杂声的发明者转的,而是绕着新价值的发明者而旋转的,世界无声地旋转。当他向弟子们讲述这个故事时,几乎没有人听他的真实寓意,而是更关心他作为一名鬼怪漫游者经历的奇闻轶事。这让他又一次对门徒失望不已(《重大的事件》)。对于流行的“一切皆空虚,一切皆相同,一切皆过往”信仰,一位预言家称“我们已厌倦死亡了,现在我们依然在墓室里醒着而且活下去”,这话击倒了查拉图斯特拉,他感到悲哀不已,三天不饮不食,最后沉沉睡去。预言家所描述的也成了他的梦魇,在梦里,他的超人学说终究没能克服虚无主义的危机。被自己的叫声惊醒后,他讲述了自己的梦,可就连他最欣赏的门徒也不能理解这个梦的寓意。查拉图斯特拉对门徒失望至极,也对自己的超人理念感到绝望和无力(《预言家》)。

他对弟子们的最后一番教诲中说到,拯救就是把生命从对时间和过去的复仇中解放出来,获得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把“过去如此”变成“我意愿如此”,让意志积极地肯定过去的偶然,把它化为意志的必然。拯救是自我解救,教育也是自我教育。至此,他把“为少数人”的理念转为“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拯救》)。山顶不可怕,斜坡才是最可怕的。在斜坡上,眼睛要向下看,而手却要向上抓。这时,心会为了这双重的意志感到眩晕。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处世之道》)。查拉图斯特拉自己正处在瞻前顾后的斜坡上,虽然他已经领悟到了生命本身的意志和自我超越的理念,但他该怎么去摘下这已经成熟的果实呢?他只得痛哭着不甘心地再一次离开,回到孤独中去,让自己成熟得更丰满一些(《最寂静的时刻》)。

 

——————————————以下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碎碎念————————————

关于“权力意志”:(学过德语,不懂哲学,只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记录一点自己的想法)

德语是 der Wille zur Macht,  英文为 will to power。der Wille是指人发自内心的主观意愿。Macht,词根是machen,相当于英语的make,就是做。因此,我理解的will to power很简单,从想到做,从主观意愿到付诸行动力的过程。这里查拉图斯特拉不得不再次离开,大概也是他有了明确的想法和意愿,但还不清楚该怎样实现,所以需要更多时间更加成熟一些吧。

看到will to power, 我想到的另一句名言就是培根的knowledge is power,德语也一样Wissen ist Macht(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当时刚好是地心说转向日心说,神学宇宙观转向自然的物理宇宙观的节点。所以“知识就是力量”是在论证研究自然的合理性,就像阳光可以照到光明处也可以照到黑暗处。尼采will to power是从基督教虚无至善的精神信仰转向生命本身的“自我克服”,以自己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既不损害强者利益也能帮助弱者提升。

第二部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形象更鲜活了,有点暴脾气:“为什么?你问我为什么?我不是那种可以质问为什么的人!”;有点毒舌:“跟背上长疙瘩的驼子说话可以说得疙里疙瘩些”;有些洒脱:“脏水洗身,浊杯赴宴”;又有些脆弱:被预言家的话击倒,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他自己也意识到“超人”不过是另一种“上帝”,还是没能完全摆脱旧有宗教神学的影子,也依然无法克服虚无主义的危机。

生活永远不能被满足,人的意愿和欲求也是无穷尽的,但读到目前查拉图斯特拉还是很热烈很赤诚地在生活,不断超越自我人就有了行动力,即使不能满足所有意愿,也可以不断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总比躺平摆烂每天丧,被动认为一切都是历史必然的好。在一个压抑无力的时间,伴着荒谬魔幻的外部世界,查拉图斯特拉还是挺鼓舞人心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