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建议:「周末集中突击」远不如「每天挤时间」要好

很多小伙伴都觉得自己平时太忙了,抽不出太多时间来备考,在这里西瓜给大家一个小建议:
备考一定要每天都进行,时间不够的话就「抓大放小」,优先复习每个板块的关键知识点,千万不要「三大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要「集中突击」,因为行测非常需要日常积累。
原理:和周末集中学一天相比,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的效果要更好——因为行测学习是必须要「积累」的,而学习有一个「阈值」。
参与过行测考试的小伙伴应该能感受到,行测考试考的是「考生围绕这门考试所建立的知识体系」能否经得起真刀真枪的考验,包括「时间规划」「难题的保分与放弃」「简单题做的又快又对」「不同板块的不同解题策略」等内容,都需要足够的熟练度积累。
这种知识积累的过程可以可以理解为有一个「阈值」,每天的备考就相当于维持学习能力在「阈值」之上,使得自己的水平得到稳定的正面积累。
但如果连续6天不学习,则相当于一直低于「阈值」,导致之前积累的知识点会逐渐遗忘,即使周末集中突击也难以完全弥补。
除此之外,「周末突击」效果不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长时间学习的状态下,大脑很难保持高专注度,可能8个小时的时间能有效学进去4个小时就很不错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下不同板块的「每天1小时备考」小技巧:
「常识判断」:该板块对「日常积累」的要求是最高的,一定要保证每天都来学习。如果时间紧张,可以优先考虑学党政类的要闻(推荐渠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强国),每天看一下大致内容,记一下重要讲话和表述。对于「初中常识」,推荐直接搜索「X年级上/下学期知识要点」,然后结合自己义务教育时期学习的内容综合记忆。
「言语理解与表达」:直接做真题,「选词填空」板块遇到不懂题目直接查《成语词典》或「百度百科」「百度汉语」,「段落概括」板块则记住自己怎么错的,记多了就能自然而然感受到常见干扰项的特点;「语句排序」则主要记住首句的特点,必要时找原文。
「数量关系」:推荐在做真题的过程中辨析「哪些题看上去就简单,哪些题看上去就难」。由于大部分小伙伴都没办法做完所有行测题目,因此放弃一些难度高的「数量关系」题是必要的。
通过「简单」「难」的分级,可以帮助我们在做该板块的简单题时效率更高,并且熟悉一些特定的题目(如「追及类」题目和「经商利润」类题目就那么些类型,做对了自然就熟悉了);同时把非常难的题目直接秒选Pass掉,从而更好地规划整体做题时间。
判断推理:不同的板块的情况有所区别。
「图形推理」:该板块大概60%就是送分题,一眼能看出(如果觉得没「送分」那么简单,那很可能是你刷题不够多,建议看看西瓜的相关资料来学习);30%略有难度,能做出来;只有10%的难度很高。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熟悉题型,保证自己至少能快速做出80%以上的「图形推理」题。
「定义判断」:题目难度简单,近些年该板块在「不同的定义要素」上做的文章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微创新」,因此大家一定要熟悉该板块,理解出题者增加题目难度的思路。
「类比推理」:目前该板块有和「常识」和「词语含义」两个板块相结合的趋势,因此在平时要多复习「常识判断」和「言语理解与表达」两个板块。该板块的难题十道有八道和「交叉关系」有关,所以牢固掌握基础,准确把握题干是否存在「交叉关系」非常重要。
「逻辑判断」:做「逻辑判断」一定要保证「看到什么样的题目都有些眼熟」。大部分题目都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比如「加强削弱」题的典型无关项:
结论:科学家研究显示,黄色的苹果比青色的更甜。
典型干扰项:有研究显示,黄色的梨比其他颜色的梨都甜。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干扰项,每次公考都必然出现,就是用「和结论完全无关的事情」来干扰考生的思路,做多了之后自然会将其排除。
做「真假能否」类题目时一定要把近十年国考、联考的「五合一」题型优先做一遍。此类题目很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五合一」题。「五合一」的题干相同,每个小题条件不同,做起来会非常有感觉,即解题时「尽量让对应的条件不成立」——例如「甲不能是A」和「只要乙、丙中有人是B,甲就必须是A」就很容易出现矛盾,有相关表述优先入手。
资料分析:一句话——尽量模拟真实环境做题(纸笔做题,限制时间)。
最好每天做一套(20道题)以上,至少要做一个材料(5道题)。对「资料分析」板块俩说,维持「阈值」极为重要。资料分析至少有90%的题目不需要精细计算,因此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来强化「快速估算」的能力极为重要。

总结:
「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时间较为紧张的小伙伴,一定要合理规划备考,尤其要保证每天都抽出至少1个小时来复习,才能在「阈值」纸上逐渐积累自身实力,为上岸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