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中医医理的理解

2022-04-21 19:52 作者:阿Q的辫子  | 我要投稿

       中医原理很简单。


       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再将人体器官组织的作用,通过观察,总结,将其关联作用联系起来,以此种思考方式,历经时间,实践,形成中医医理。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是古人根据人体五脏六腑在人体整体运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结合当时认知水平,联系实物属性,而做的命名。

       比如心属火,因为心脏主管全身血液泵输,其跳动有力,具有活力,而火焰在古人的认知中,是具有升腾,温热的属性,两者在相性上近似,再加上古人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习惯【一字含千意】,所以称心属火,以代表心脏的活力,旺盛属性。

       其它四行也是如此,木主生发,水曰润下,土为稼穑(jia se),金利肃革,每种命名,都是根据人体器官组织,在人体整体中的作用,以做对照,而非单纯的指实际事物。

       如果觉得阴阳五行之说太迷信,也可以换成甲乙丙丁戊,一二三四五来记忆,但是在含义理解上,是没法做到阴阳五行说这样外简内深的。


       万物之间具有联系,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器官之间的自然联系只会更强,古人通过观察,从人体表象(冷热困苦痛倦疲累等人体感受,以及外表色相变化),意识到其内在器官病变所产生的影响变化,也是中医望闻问诊的由来。

       【把脉之法,是中医问诊手段的经验总结,也是实际有效的,觉得不可思议,可以参考高级技工单凭手感就能判断物品质量,而把脉相对要简单的多】

       人体单一器官的变化,也会影响其它器官组织,而这就又和五行的相生相克结合起来,所以中医选择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其理论方式,是有其内在缘由的。

       人体器官的相性与变化,让古人选择了五行阴阳的学说来加以解释,而非古人用阴阳五行的说法,去编造医理,

       将各种表象病变与内部器官变化,联系起来,此为中医医理的核心,它是描述人体脏器之间联动变化的理论,非是胡编乱造的玄学

       所以中医不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注重病理分析,对症下药。


       至于中药的由来,则更简单。

       古人既然认识到人体器官组织的变化,通过长期服用,实验自然物,观察其能对人体器官产生的作用,再归纳,总结,将其药性记录下来。

       人体生病,必有一个主因,而主因又会影响到次因,这是器官组织间的联系所决定的,所以中医用药,讲究主次配辅,又因为古代社会关系架构恰好相似,又有了君臣佐使的说法。

       又因为药物种类繁多,药性相似,相近的也不少,医生本人对于药性的理解和运用习惯也不一样,所以出现同病不同医,同病不同方。这是中药组合的特性,不能一而概之。


       中医用药是多线并行,全局作用,以面带全;西医用药是对病下药,专攻其症,以点对点,两者治疗原理大相径庭,却要求两者一样的考验方式,殊为扯淡。

       中医医理真的不难,难的是个人的理解能力,要能把握人体脏器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变化,寻根究底。那种把中医医理和玄学扯上关系的,显然是望文生义,夏虫语冰,不可理喻。


【中医研究方法】

从原理可知,中药药性,针对的是人体脏器组织的反应,组织间的联动产生复原力,治疗疾病。

所以科学研究中医,需要从药性入手,可分三步:

第一步:提炼中药药性。

中药药性,换成现代名词大约就是:药物有效成分。但它和西药的有效成分又不完全相同,它主要针对脏器,也可能包含一部分针对病源,能够让肌体产生药性反应的,就是它的有效成分。

第二步:理清病理病因。

将中医问诊经验归纳,汇总,理清脉络条理,将药性与脏器联动关系分析明了。

第三步:药性配比。

中药治病以多药并存,相辅相成,说明单一药性只能完成一部分治疗功能,如何联动配合才是正途。


关于中医医理的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