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错。我们不孤独。我们有希望。——读《正午之魔》有感。

“我们没有错。我们不孤独。我们有希望。”
这是《正午之魔》腰封上最为醒目的三句话。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知道它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并且内容偏向于学术性。文字上的严肃性,也导致了这本书自然不会像小说那样充满趣味性。本以为会是一场非常枯燥的旅行,与我曾经接触过类似的书籍大差不差,字里行间多装满了各类鸡汤,用一些不切实际的语言和案例,来告诉抑郁症患者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等等。
但实际上,当我花了点时间,认真开始翻阅这本书后,它颠覆我之前对它的一切偏见,也让我对“抑郁症”有了颠覆性的全新认识。
任何一部书,它都有适合它受众群体。就比如历史爱好者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或者历史小说;推理迷喜欢推理小说或者一些具有解密游戏的书籍。通常来说,有关抑郁症的书籍,它的受众对象要么是一些抑郁症患者,要么是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他们可以通过这类书籍,深层次的了解抑郁症,从而知晓如何治疗和面对抑郁症。
但对于像我这样,既没有抑郁症,身边也没有抑郁症的亲戚或者朋友的人,这样的书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阅读了解的必要。所以我一开始并不认为我是这本书的受众对象,直到我看见该书除了正标题《正午之魔》之外,该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
我想能写出这样副标题的书籍,那证明这本书的受众对象除了之前提到的两类以外,还有一类人,一类自己并不是抑郁症患者,身边也没有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朋友的普通人。也说明了它与其他抑郁症相关的书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这些不同又出现在哪里呢?真的有不同吗?
这些是我在翻阅这本书时,内心不断向自己提起的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能在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书的内容很多,很厚实,捧在手里可以感觉到十分明显的重量。
它捧在手里是沉重的,阅读起来更是沉重的。
本书的作者[英]安德鲁·所罗门,是一位有着近三十年抑郁症经历的学者,他曾说过他写这本书时,他感到,“抑郁研究领域里,缺少的是综合性”。所以书中的内容除了解释抑郁症及其治疗以外,还阐述了抑郁症的社会影响,以及抑郁症的未来。
书中的内容除了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外,还涵盖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同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沉重的,令人痛心的。
在书中,我读到了这么一段话: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技术发展带来混乱,人与人之间越发疏离,传统家庭结构崩溃,孤独感侵袭着特定的人群,宗教、道德、政治、社会等等所有似曾为生活带来意义和方向的信仰体系也都衰微——所有这一切都是毁灭性的冲击。”
这是在说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飙升的一个原因。现如今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潜伏着抑郁症患者,他们有的知道自己换上了抑郁症,有的可能不知道,有的可能在积极配合治疗,有的则消极面对一切。
抑郁症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家庭背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但很少有人会在真正患上抑郁症前试图了解过抑郁症。
甚至还在调侃或者拿着抑郁症开玩笑。
正是我们对它知晓甚少,才会导致它的肆意妄为。
而我们的社会又很难容忍消沉低落,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总是希望抑郁患者振作起来。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积极配合治疗是必须的,无论是药物还是心理治疗,都是必须的。
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及朋友,正确认识抑郁症及其危害,知晓如何帮助他们,陪伴他们。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让我能够清楚认知这一心理疾病,知晓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应当如何帮助他们,同时也能了解如何预防抑郁症。
虽然这本书它十分严肃,但并不是一种啃论文的枯燥乏味,而是充满色彩,有着情感的内容。我一度认为这本书的封面像是一种“欺骗”,因为他的内容并不是一片压抑的灰色,而是一种拨开云雾后的彩虹。
虽然书本身并不能代替抑郁症的治疗,但它肯定也会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它很厚实很沉重,但捧在怀里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