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节选
《金戈铁马辛弃疾》
《美芹十论》是辛弃疾于1164年秋天写就的关于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主张的著名军事著作,写成之后呈送给了当时皇帝宋孝宗。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张俊北伐失败,宋金正处于讲和的大环境下,主战派被排挤出核心权力机构。时机不够成熟,因此辛弃疾的《美芹十论》没有得到实行。但是辛弃疾毕竟是个有着军事韬略的爱国志士,当年南归也是有功而来,早年在沦陷区生活,对宋金之间的形势,军事战略的分析方面确实有很多可以称道之处。而且辛弃疾还较为精准的预言了金国的灭亡时间,这充分说明了《美芹十论》的巨大军事战略意义。而宋孝宗又是一个有着恢复中原,复仇雪耻愿望的皇帝,对于辛弃疾《美芹十论》这样难得的军事著作不可能没有兴趣,对其中的“进步”思想不可能不产生共鸣。虽然南宋刚刚吃了败仗,北伐一时不可能重新组织,但是《美芹十论》中的许多军事设想,用兵之道,具体的战略战术具有持久不变的价值,许多对金国的国情分析在现在看来仍然精辟绝妙。但是,从后来的一系列北伐活动的失败结果上看,宋孝宗和当朝大臣根本没有参考《美芹十论》中的军事战略,而许多战役的失败,又恰恰印证了辛弃疾《美芹十论》等军事著作中提倡的计谋和思想的正确性。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宋孝宗真的仔细读完了《美芹十论》的全部内容,并且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吗?还是因为辛弃疾官职不高,名气不大,资格不老,又有着归正人的身份,因此并没有受到朝廷重视,从而导致奏章根本没有传到皇帝手里呢?或者是皇帝看了一时兴起,过了几天就抛之脑后了呢?进而可以深入挖掘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古代的皇帝都是怎样处理臣子的奏章的呢?众所周知臣子的奏章有时候真的难读,特别是一些文坛巨擘写的长文,皇帝真的有足够的学识和耐心来读懂其中的内容吗?是否存在皇帝的知识顾问或者翻译一类的官员帮助皇帝阅读奏章呢?皇帝什么情况下会亲自阅读臣子的奏章呢?那些意义非凡,具有重要价值的奏章,有相应的保存机制吗?
《金戈铁马辛弃疾》
本人提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不论是叶衡这样的宰相,还是辛弃疾这样的地方官员,再包括之前在做高考古文阅读时读到的许多的大臣,他们自己的为官生涯中,总是少不了受到他人不符合实际的谗言诽谤,从而被贬官,流放,甚至被诛杀。而史书上关于谗言诽谤的记载往往简短的几个字,谗言的效果就达到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仿佛谗言诽谤一试就灵。辛弃疾也曾自述担心“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在打击茶寇和建设飞虎军等事情上做出了十分出色的成绩,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如使用严刑,向百姓有偿征收瓦片,建设飞虎军大量使用钱财,以及他在带湖修筑“别墅”,都成为了一些政治对手攻击的把柄。据本人猜测,在通信极不发达的古代,身在中央的一些大官,应该不具备千里迢迢赶赴地方调查地方官员的能力,他们弹劾地方官员如何搜集到相关的证据?难道是仅凭某些人的一面之词?一些弹劾辛弃疾的奏疏,写的极其夸张,“视人命为草芥”“用钱如泥沙”,“严酷贪婪”这些词语仿佛写得辛弃疾像一个杀人恶魔,无视王法,残害百姓。我想如果他真的像奏疏中写的那样坏,这样为非作歹,滥杀无辜,那么仅仅官降二等似乎不足以为民除害,应该斩草除根才对。而根据此书后面所列举的一些文献证据,辛弃疾并没有像书上写的那么坏,或者其中的罪名大多都是虚构的。那么问题来了,宋代的监察机制,或者说古代的监察机制真的就只凭一些人的一面之词吗?谗言为何能够屡试不爽,没有人来调查谗言所言之事是否属实吗?谗言的制造者不会为诽谤他人负责任吗?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疏何以写的如此夸张?
《苏轼词选》《辛弃疾词选》
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 苏轼
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
鹤林神女无消息,为问何年返帝乡。
贺新郎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本人提问
“香草美人”是自《诗经》《楚辞》以来,诗词歌赋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意象),在读苏轼辛弃疾,以及其他许多词人抒发个人志向类的诗词的过程中,本人发现有很多“佳人”,“美人”的词语出现。辛弃疾更是让“红巾翠袖”为向自己一样的英雄豪杰擦眼泪。有的时候佳人指的是思妇,歌姬,妻子,有的时候指的是朋友,知己。而更多的时候,诗人言“美人”“佳人”实则代指理想和远方。在诗词的海洋里,“美人”意向似乎是其中奔腾的一朵浪花,是浩瀚星空里的一颗星辰,照亮着诗词意境的世界,稼轩词《水龙吟》中的最后三句,更是意境奇特,使英雄在美人的衬托下形象更加丰满。东坡词《念奴娇》和于湖词《水调歌头》中以美人小乔来衬托英雄周瑜,这是这两首词胜过其他众多吟咏赤壁周瑜的诗词的重要原因。试问香草美人的诗词传统为何能够经久不衰,具有跨越千古的魅力?这样的传统,和儒家思想,中庸观念,家国天下,理想人格种种传统思想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分辨诗词中的“美人”“佳人”究竟指代的是谁?“佳人”真实存在吗?还是仅仅存于人们的理想中?《蒹葭》中欲求美人而不得的遭遇,欲达理想而不能的困境,是不是在某些层面影响了几千年来文人士大夫的为人处世的心态?本人认为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