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未来——你该走向何方?

【壹】
又是一年毕业季,以前是看着别人毕业,一届又一届。
不曾想,大学五年转眼飞逝,自己也迎来了毕业,终于到了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道别的时刻。
虽说当下通讯和交通都很发达,一个电话或一张车票便可再聚,但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共同生活多年的环境,别离之际,心中多有不舍。
我们学校的毕业进度比较快,毕业生5月20号返校,23号答辩,30号拍毕业合照和交图,31日体检,6月2日发证,5日要求毕业生全部离校。

从返校那天起我们就没有一天是轻松的,前面几天忙于毕设,记得答辩当天我和室友柯肝到了凌晨5点,睡了不到两个小时后起来赶去指定教室开始紧张的答辩。
结束后还需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毕设作品,然后就是各种表格资料的填写,接着把修改完的作品去打印店打印成册上交给老师签字。

由于是封闭式管理,校内的打印店又有限,我们学院被指定分配的这家店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好在院里给我们专业每人补贴了110元的打印费用,不然真的有点难受。
从其它途径了解到有不少学校的学生早在5月初就完成了答辩,更有甚者在4月底就已结束,我们是5月中下旬,还有一些则是6月结束。
但不管时间怎么安排,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和往年真的有所不同。
受今年疫情的影响,开学后的高校统一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能进行大型聚集性的活动,没有毕业典礼,不能点外卖,需要进行很多繁琐的程序等等,反正以往生活的自由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通过多方了解,我们学校的管制其实还算比较宽松,因为我们拍了毕业照,也聚了餐。



食堂的饭菜正常供应,口味丰富;商铺的价格依然实惠,货物齐全;校内的小餐馆正常营业,但是生意爆满等。

5号那天,我和室友一同离校,三人买的是同一辆高铁。


我拖了一口较重的皮箱,背了一个大包,又垮了一个电脑包,还有一把大长伞。可惜这把伞忘在了高铁站,好在另一室友帮我拾得。

在学校的其它东西大多打包寄回了老家,三大纸箱的书籍,平均每个40公斤,还有一大袋衣物,大约20多公斤。五年本科留给我最多还是书籍,足足放满了床下的两个储物架。


其中包括本专业的教材,也包括备考建筑学研究生的参考书目,有一些陆续购置的个人喜好读物,除此之外还有好友相赠的些许书籍。
这些都是我大学的记忆,不忍丢掉,所以痛下决心全部打包邮寄回家,花再多的钱也心甘情愿。其实最后所有的东西加起来只要222元,可以说很实惠了。
上午9点10的票,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长沙,拖着这些大小行李下了车后开始转车回乡下,又历经好几个小时,下午1点多才得以回家,刚好赶在了下大雨之前,也赶上了中饭。
饭后看着屋外的滂沱大雨稀里哗啦地落到水泥地上,我的心情却变得复杂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落寞?是虚无?是伤感?还是不舍?或许是,或许都不是。
心中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未来——你该走向何方?
【贰】
回家后,我的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就像我在室友群里说的那样回家后总是不悦。
至于为什么不悦,最大的因素我把它归结为毕业求职时的迷茫与担忧,但最根本的因素却源于原生家庭的极强管束以及和父母之间存在的代际交流障碍。
换言之我的心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心结,如果这个心结没有解开,恐怕对我以后人生道路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这几天的生活过得相当混沌,有种虚无的感觉,似乎家人也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早上睡懒觉也没有被催起床,中午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晚上依然很晚才能睡去。
未曾想我也会有为求职感到迷茫的一天,但这应该是每个毕业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不能逃避也不能后退。
在这个毕业求职的窗口期,我开始为自己未来五年或十年的人生道路感到担忧,未来的我该走向何方?
今年上半年三件重要的事情,分别是考研调剂、毕业和求职。
考研调剂这件事算是基本结束了,虽然调剂系统将在6月30号关闭,但是我调了十多个学校无果后便不再抱任何希望,期间的心路历程值得一说,后面会出专文阐述。
毕业是第二件大事,从年初布置任务书开始一直到5月23号答辩结束,我的重心都在这个上面,期间还写了4篇毕业设计记录史,后面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便搁置了。
最后一件当然就是毕业求职的事,我们学校毕业进度较快,6月初毕业生就已经离校了。但是我们班还有大部分人没有找到工作,我也不例外,只有少数几人签了三方。
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我一时竟不知所措,虽也想法设法寻找各种途径,但思绪很乱,情绪也不稳定,这个时候不太适合做比较重要的决定。
以前对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和举办的大小职业规划大赛不以为意,现在却后悔了。
首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未来你想从事什么?你热爱的是什么?你的能力又是什么?
未来我依然想继续从事自己本科所学专业,但是我比较想从事建筑行业,不然也不会跨考建筑学的研究生。再往深处说,我最终想从事的是文字方面的工作,五年的写作经历告诉我,唯有写作能够让我内心真正的舒适。
不过从事本专业和写作其实并不冲突,我之所以没有把写作的重要性提升为最高级别,而是选择相对感兴趣的建筑城规专业作为职业道路,这是因为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万一哪一天我真的在自己这个行业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还有自己热爱和坚持的东西。
我热爱的事物很多,在整理作品集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大学虽然没有拿什么证书,也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但是我的业余生活很精彩,我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结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
当然最热爱的还是写作,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唯有文字可以慰藉我的灵魂。只要我还喘着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而我的能力又是什么呢?按照我的个人分类标准,我认为三种基本的能力很重要,分别是学习、思考与社交。
学习的能力不用多说,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高效率时代,更加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接收新鲜的事物,紧跟时代的步伐。尤其是我们规划行业,这点尤为重要。
思考的能力是核心,空有一身本事蛮干,不学会审时度势也行不通的。那么该思考什么呢?又该如何思考呢?
对于某件事物的基本价值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我觉得人人都应知晓这点。对于事物的了解可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学习,我比较喜欢有深度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广度。换言之,什么都要知道点,但是精通的却很少。
但是练就思考的能力颇有难度,每个都人是有惰性的,而且想生活过得简单点。不想过多的思考很多东西,因为那样反而会给自己徒增负担。
社交能力对于大多数行业都是很重要的,社交下面还可以细分,比如合作分享、团队协作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嘛。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独干不是作吗?
【叁】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的理想信念被一次又一次的冲刷,被世俗一点点的裹挟。曾撰文写过一篇《远方》,全文慷慨激昂,文末更是潇洒自如:
我是注定要走向远方的,对自由的向往,身体里还藏着不愿束缚的灵魂,远方有种莫大的魅力吸引着我。
也曾幻想,斩断这世间所有的羁绊,就像《火影忍者》里面佐助一样,那般潇洒,目的明确,只身一人,仗剑走天涯。

自那篇文章以来,其实我的有一段心态变化历程。从一开始对远方的向往,接着想留在熟悉的环境,到现在毕业之际又想狠心地远离亲人走向陌生的环境。
总之意志总是摇摆不定,一会儿想着远方,一会儿又恋着熟悉的眼前。
原生家庭的极强管束以及和父母之间存在的代际交流障碍这两点一直是我的心病,以后撰文还会细说。
我一点都不恋家,远离这个让我感到压抑的环境是最大的救赎。和他们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反而会激起不必要的矛盾,自己心里不悦,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乏味。
我生活的原声家庭,家庭观念特别的浓厚,父母对我的管制也很苛刻,虽说最嘴头上说着没有约束我,其实无形当中处处受到控制。
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寒暑假出去玩还得留存同学的联系方式,去公司实习也得留存老板得联系方式,如果隔了两到三天不和家里通电话便会受到指责等等。
当我把这些情况说与好友或同学的时候,他们纷纷表示不可思议。和前任谈及这些之时,她也表示十分的不解。
其实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意,从传统家庭观念来看,作为家里的独苗,我肩负着爷爷这一脉的传承,所以家人格外关注我的人身安全。
我在怀疑这种控制欲是否有基因遗传,奶奶就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父亲也是鸡皮蒜毛都管着,到了我自己身上也隐约有所体现。
比如在大学宿舍,我看到寝室里谁的鞋子没有摆好或者衣物没有收回,便开始了我的说教,而且毫不客气要求别人必须暗中自己说的那样做。
在家稍微和父母顶嘴或者不顺从他们的心意就会被说成不孝,然后拿其它人家的孩子来进行标榜说教。
他们一般都只看重结果,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别人为此付出的辛苦。而且一旦你失败了就会责怪是你不努力,殊不知你也付出了很多。
在家我得装乖宝宝,在父母长辈面前树立读书人的正紧形象,不抽烟不喝酒不嚼槟榔还不打牌,我爸在我刚上大学之前就和我约法三章,规定我大学前四年不准恋爱,其实这些事我偷偷地都做了个遍。
记得和表哥的某次交谈中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还是应该和父母处理好关系。
难道我真的下得了决心斩断这一切羁绊后远走他乡吗?真的好想脱离父母的约束与控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这对于一个从农村长大想要真正走出去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不太理性,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包括日益年迈的父母,体弱多病的祖父母,同龄人的对比等等。又没有什么殷实的家庭背景,所以现在我的每一步都应该谨慎。
虽然母亲经常鼓励我放开胆子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我深知若想成为人上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绝不是我妈那样喊喊口号那么简单。
越想心情越糟,一方面是自己向往的自由理想生活,一方面是难以割舍的亲情。说到底,我还是很在意世俗的眼光,原生家庭的束缚击破了我的理想主义。
如果我选择了远离,以后就得为自己年轻鲁莽时的冲动承担后果。
我希望自己以后有所作为,但奈何自己是一普通人,普通的学校、普通的专业,虽又些许想法,但在现实中的众多因素影响下,恐怕难以逾越那道鸿沟。
若是我听从的父亲的安排,未来的生活可能会比较顺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购房买车,取个门当户对的老婆,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若是我任性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和家人的护佑,在外面可能会吃不少苦头,如果能够出人头地最好,但没有出头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过不下去的生活和回不去的家。
【肆】
自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人,凡事都想亲力亲为,离开父母我照样可以活得下去。而父母总是以为他们的孩子不能照顾好自己,想护他周全,找份安稳的工作,娶个孝顺贤惠的老婆,一生无病无灾最好。
毕业回家之后我就自己开始了找工作的事情,途径有很多种,我用了三种,第一种是依托亲友的人脉关系引荐,第二种是依托往届已经从业的师兄师姐引荐,第三种则是去各大招聘网站投简历。
除了这三种其实还有其它途径,比如可以通过专业老师的引荐,或者也可以通过已经就业的同学引荐。
但是以上这些只是求职的途径,最终能否正式入职某家公司还得通过实习考核才能决定你是否留下。
第一种途径和通过老师引荐入职的可能性偏大,一般公司也不会太差,而其它方式则需要仔细权衡。
去年选修那门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网课中就明确提到了第一种途径,虽然说出来可能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是如果你家里有这方面的资源还是得好好利用起来,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人家在用你为啥不用?
回来之后我立马联系了表姐,她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中间人,通过中间人也迅速找到了和我专业匹配的单位,不得不说通过这种途径求职真的很便捷。
第二种途径我找了三位师兄师姐,一位是12级的同系学姐,她在广东省院下属得某规划所;一位也是12级的同系学长,他在广东国地规划;最后一位是14级的建筑系学姐,她在广东的中国轻工业。
幸运的是这三家公司都有招聘的名额,不过都要先实习。在广东省院某规划所那位学姐挺热情的,后面我得知她就是之前我们土建羽毛球队里那位我叫不出她名的人,顿时有点小确幸。
最后一种我自己在BOSS直聘网和智联招聘网上投了简历,也和好几家进行了沟通,不过他们需要线下面试。有些应该是刚注册不久的中小企业,条件比较宽松,从聊天记录来看应该比较缺人。
对了,我还通过朋友圈内看到的一位行业内前辈发的某条动态联系了杭州一家设计公司,后面直接加了他们公司的院长,前面聊得还好好的,但是最后聊到薪资问题的时候就变得闪烁其词了,他说的那一大段话就没有一个具体数字,全是在打擦边球。

这种没有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的公司在求职的时候一定得谨慎,尤其是谈及薪资水平这一块,我们应该据理力争。可能那些过来人就要说了,你们去公司是去学经验的,不要太在乎钱多钱少。
对于这种人,我只想说一句,真的太谢谢您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化的普及,我们这一代人越发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要把我们当傻子,也不要在我们前面吹嘘你的那一套情怀和鸡汤。
一句话以蔽之:老子只想搞钱!
当然这并不全部代表我的观点,因为我本人还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但是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时候就不能退步,应该据理力争。
前晚和父亲通话又吵架了,他又想安排我去县城学车,不着急找工作。一说到学车我就来气,这曾是我留下疤痕的地方,至今隐隐作痛。
我很不满他对我的管束于安排,所以直接和他唱反调,注定是一场不愉快的对话,最后以他挂电话草草结束。
尔后我又去网上找了其它省份的公司,想着以后既不留在湖南也不留在广东,去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生活。
那晚睡得很晚,熄灯后躺在床久久不能入睡,仔细分析事情的始末。
似乎一夜之间,我想明白了许多,我觉得自己太不理性了。脱离了学校的象牙塔我什么都不是,如果真的和父母闹翻最后受伤的却是双方,与心自问会更加愧疚。
对于一个从靠读书走出山村的普通农村孩子,我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也不能再那么任性了,如果这到坎迈不过去就永远成长不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正准备打开手机和父亲发消息告诉他我会先去学车,再老老实实认个错,没想到他早已发了一则消息过来对我进行劝慰,顿时我就心软了,最后我顺从了他的心意给予了他肯定的答复。
后面和他再通话,我们说话的语气都有所缓和,他听上去也很开心了很多,毕竟我是他的儿子,他是我的父亲。
至于那个心结,还是留给时间吧,希望能够解开。
人嘛,总是需要成长的!
2020.06.11 子时 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