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的第二十三篇 五孔石拱黄公广济大石桥
深度洛阳游的第二十三篇 五孔石拱黄公广济大石桥
提起石拱大石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课本上的河北赵州桥,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但这里说的不是河北的赵州桥,而是河南洛阳瀍河上的东关五孔大石桥。此桥确实坚固耐用,400多年来傲然挺立,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明朝的河南府就是现在洛阳老城这块,处在瀍河洛河交汇处,大水凶猛异常,河南府城东门外的瀍河上,明初曾有“以石为脚,架木其上”的和平桥,后被河水冲毁。公元1479年,时任河南知府刘本,耗白银百万两,在瀍河上修建了一座三拱石桥,然而该桥桥拱过小,泄流不畅,不久即被洪水冲毁。
公元1559年,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回乡省亲,得知家乡父老无桥过河,便当即决定捐资建桥。黄子铠受命后,亲自沿河勘查,后在东关城门外选定桥址。当年十一月,黄子铠率领工匠,开工建桥。仅用时6个月,瀍河上便落成一座中高11.20米、宽10.26米、长77.75米的5孔石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尽管该桥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将此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
提起明代的太监,大家便会想到严嵩、魏忠贤之流。然而也有例外的比如司马迁。黄锦,河南洛阳人,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入宫,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cong)伴读。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熜入嗣帝位后,黄锦升为御用太监,此后又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被封为司礼监佥书,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