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谷早苗的消失——东风谷弥生
即使我在《东风谷早苗的消失》中多次的经八云紫和“我”之口“强调”过,东风谷弥生最想要的是爱与关注,从而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这恐怕有我的一部分责任在其中。我并不完全认同将弥生认同为一位缺爱而任性之人,这样的解释实在是太过简单,甚至有侮辱她之嫌。诚然,弥生自己也多次强调,她所制造出的三场幻想是围绕于此展开的,她每次都全身心的投入在其中,每次都表现的如此享受和欢乐,看起来如此快乐。那的确如此,因此,她渴望在每一场狂欢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派对中的一员,到因为所谓知识而被供奉,最后如神明般调动着人们的情绪,然而,我们都知道,她并没有从其中任何一个找到自己想要寻得之物。
难道她不开心吗?并不,正如上述所言,她全身心参与进自己的创造物当中,那身着红裙与“我”的贴身之舞,书写小说而通宵达旦,最后为了完美的音乐节临时去想新歌,都是发自真心的。她是真的为此感到快乐。不过,她也是迷茫的,她无知且不断希望着。是的,她并不是天才,并非什么天选之人,拥有何种才能或意想不到的过人之处,总是想通过模糊的概念和意淫的理论获得一些非比寻常之物,所以她是忧郁,惴惴不安的,因为心中的朦胧,她难以调节自己内心希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失去了控制。不幸的是,在她和“我”分别的最后一刻,她仍是这样。至少我认为应该如此。
很难说你能从“我”和东风谷弥生这两个人身上获得一些正能量或者人生大道理,没被整抑郁就不错了。因为通常来说,我们在艺术作品中获得感悟和启示的首要条件便是共鸣,精神上的共鸣或经历的共鸣,如果难以做到,那就要靠作者本人的文字书写能力,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不难看出,弥生有股自暴自弃之感,从以八云蓝为视角的三十九章可看出,把自己的恨与诅咒企图消解与忙碌于享乐之中,老套方式。她并不没有使自己获得解脱。
意识流章节四十三章中鬼人正邪有那么一句话:
“该死的,就连我有时都不得不承认,那些记忆,龌龊的东西,被他们说是违反规则道德的行径,真的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时候——我还是我吗?”
也是这个章节,在最后,弥生内心的黑暗对她说:
“就这样好了吧,姐姐什么的,就好好活在我的影子里就可以了吧,反正家里从来就没需要过姐姐吧?姐姐在这个家里很碍事吧?让家人烦恼,感到多余了吧?所以,姐姐就一直在我的身后就可以了吧?就这么消失,从来不曾存在过……”
与无法释怀的过去相比,这恐怕才是弥生真正恐惧的东西,最令其感到痛苦的东西。她在害怕自己的存在不再,因早苗而产生对于自己本身的人格自卑。最自己黑暗思想里,她恐惧早苗会彻底占据她的存在,使她成为nothing。
有人会因为弥生的经历而感到惋惜,可怜。也因为这些,弥生成为了一个追逐“快乐”的人,对于寻求快乐者,快乐的多样和快乐本身就是行为准则。在快乐中,弥生又带有炫耀性的,命令着周围与自己相协调,有点像欧洲戏剧作者笔下那些常见的,想要超越凡人进入神圣境界的普通人。
毫无疑问的利己主义和自私者。有些人忙着活,有些人忙着死。她无法准确言明自己想要之物,这是她的悲哀之一。当然作为读者的可以通过这一连串的话语和她的经历,得到答案。使弥生付出行动力的,是追寻意义,证明自我的存在。人们总是想用永恒来装饰自己的梦想或者爱情(后者居多)。与之相对应的“我”,与她相比反而像个无欲无求的清教徒,和《凉宫春日》系列中的阿虚与主角凉宫春日般两个性格相差极大的互补组合。
脱离原本的轨道,Dedicated,挣扎。最终使弥生发生改变的,是一种被时间消磨许久后留下的疲倦。我不知道我将这视为弥生的结局是否合理。时间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弥生的一部分,可能让弥生明白了自己以后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解脱的命运,也可能实在临终前选择了随遇而安,let it be。
在《消失》中,弥生是这般,作为读者,所思所想的只是只是再看文字时,利用自己头脑的想象与自己联系在一起。然而,关于联系,联系是情绪,场景,人物互动的对白,关系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这所形成的,把读者和一个现实中不存在人物对比在一起。因人而异。这使得人们不用去亲身经历就能获得和书中人物一样的经验。或许这样,读者也就获得了另一个人人生,这个人无限与他接近,却又无限遥远。
我并没有给弥生太多浪漫的图像,在有些地方我想甚至可以用粗俗,野蛮来做形容,比如太阳花田的音乐节,看看人们狂欢的样子。那个要求解放,释放自我:
人的本质是世界上一大堆无奇不有的总和
人性已死——道德已死——规律已死
只为自己
《第十九章》
在弥生自己的行为之中,她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自己的行为是可笑的负隅顽抗,她是有这个自知之明的。所以最后她在黑暗中咆哮过后,还是选择了来到了“列车站”,她认为这是对她的惩罚,她接受了惩罚,这也是就成了她的“解脱。”
我情愿相信即使在最后,弥生也没有“得救”,我相信那些让弥生痛苦之物,已经化作成了弥生自己本身的一部分,她在向着一个模糊,没有尽头的路的终点前进。但是,我也相信,在最后她深情拥抱住早苗的那一刻,至少有一刻,她会感谢自己没有放弃那些心酸,正是因此她才得以回来与早苗见面。这一切并不是一个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何证明,彰显自己的存在,这是每一个不甘平凡,渴望突破自己,摆脱过往的人,所有人都有的愿望,可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真理,答案。
总之,我回过头去,看着她向太阳的方向看去,一股疾风从背后猛吹而来,一股吹枯拉朽的架势让我始料未及。
如果弥生真的感应到了什么,那或许是她逝去的青春,妹妹,家人,一直以来被忽视的爱,更有可能,什么都没有,她只是透过阴沉的雨幕,看到了衰败的镇子。没必要总是弄一些神乎其神之事,英雄主义之事,她在回去后,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就是最后的结局,一个不会令所有人满意,但确实是自然发生的结局,她的一生已经结束,我们的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