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

2022-08-06 00:21 作者:LiYuexi  | 我要投稿

本课程笔记是对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上的讲课内容忠实的记录,保留了原汁原味,大多为相对重要的内容。(本文对某些句子的表述方式有删改,但不改变原意)

哲学就是哲学史。 ——黑格尔

课程链接: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全46讲 主讲-吴晓明 视频教程_哔哩哔哩_bilibilii

本文对应于课程的第45集和第46集。

本文的前置文章是【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本文是课程的完结篇,因此没有后置文章。

注:(*)是笔者的补充或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四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

第一节 存在论变革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一)

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存在论变革

这个部分的时间段是1845-1846年,文献上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阶段距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44年手稿》)的完稿大概相差六七个月,即半年左右。

那么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以及新世界观的创立,那么这个新世界观的创立突出地体现在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不过这两部著作(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遗憾,都耽搁了很长时间没有发表。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恩格斯晚年,即他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的那个时候,也即大约在马克思成稿四十年后,恩格斯为了写《费尔巴哈论》,把马克思的笔记整理了一遍,从笔记中找出了两页(这两页就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然后把它作为附录发表出来。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到1932年才被发表出来。

所以,文献上的一点缺憾,使得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理解长期以来是缺乏文献资料的。特别是《44年手稿》也长期地被湮没,也是到1932年才被发表。而且在1932年,《44年手稿》发表以后,这在西方理论界激起了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浪潮,而共产党国家大体对这种解释采取一个抵制态度。现在我们用更加客观的、学术的研究来对待马克思思想的这样一个变革。

下面讲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具体的内容:

(一)实践: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首先,“实践”这个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作为主导的哲学概念出现了,这一点大家都是非常熟悉。以至于在海格特公墓中马克思的墓前刻了一行字,也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原则或实践的纲领可以说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当中起着最重要的、拱心石的作用。

但是,实践到底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搞不清楚这一点。前几年,吴老师招博士生的时候,吴老师问他们:“你们口口声声说实践,那么实践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有一个学生胆子比较大,鼓起勇气说:“实践就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从主席的《实践论》当中来。吴老师说:“你说的‘不错’,但黑格尔讲‘不错’和‘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问你水果是什么?你告诉我是苹果和香蕉,那么我应该说“不错”,但如果我是一个生物学教授,我要你回答的是水果的定义,而不要你告诉我苹果、香蕉和橘子是水果。你也不能说他不对,他“不错”。

所以,我们一直说马克思的哲学站在实践的基础上,那么实践到底什么意思?这个“实践”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如果仔细读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么很显然实践和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都是作为同位语来用的。

所以,那一次吴老师就和博士生讲,说他们要搞清楚实践的意思是指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不过这样一来,事情更加麻烦,原来只是不懂实践,现在知道感性吗?知道对象性吗?知道活动吗?不知道就得去读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读哲学史怎么得了。所以,马哲学科点的学生刚来的时候,问吴老师该读什么书,吴老师说:“如果你们实在搞不清楚该读什么书,你就读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你必须把这个东西搞清楚。

所以,我想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觉得这是没有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很高学术要求的。所以列宁后来说,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怎么读得懂《资本论》呢?

所以,我们要把概念搞清楚,实践就是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上述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条重要知识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耳熟能详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内涵: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的外延: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

*学哲学,就必须多学哲学史,多读哲学名家原著,许多术语、名词都有它的哲学史上的来历,不能简单地按照词语的一般含义去理解这些词。)

(二)对全部旧哲学的清算

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下面一段话),即最基本的要点,就体现了“实践就是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而对全部旧哲学进行批判的立脚点就是实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论述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第138页第一段)

这里讲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批判从前一切唯物主义是从实践的立脚点出发的,而且要求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这话很重要,要求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这种思想还没有被马克思主义学界真正消化。

马克思刚才在这一段中讲到:“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尤其注意“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

马克思在其中又讲到:“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也是从感性的活动和对象性的活动这一立脚点来的。

顺便说一句,原来这里的“对象性的活动”翻成“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这同译者的理解有关。所以,90年代初,吴老师碰到北大的朱德生教授的时候,原来并不这么翻,而是翻成“客观的”,并把德文原词gegenstandliche附在后面。吴老师跟教授说这个词gegenstandliche应该翻成“对象性的”,而不是“客观的”,因为吴老师当时研究《44年手稿》,他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当然,把它翻成“客观的”也有一定的根源,因为当时对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的庸俗的理解使得它倾向于翻成“客观的”。但是德文中“客观的”的用词与gegenstandliche是严格区别的,那个用词与object同源,那才是“客观的”的意思。因此,如果研究过费尔巴哈哲学和《44年手稿》,gegenstandliche绝对不能翻成“客观的”,应该被翻成“对象性的”。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改正了这个错误,很好!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还留了一个不理解的毛病在后面,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论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gegenstandliche]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第138页第二段)

然而,上文中“客观的”后面加了德文原词[gegenstandliche]。实际上很简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这里不翻成“对象性的”呢?因为我们原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特别看重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当中所讲的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当然要讲,当然要强调,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讲,甚至对于黑格尔来讲,真理的客观性都不是依照一种抽象的方式来理解的。所以,黑格尔讲过两句很有名的话,第一句是“真理是一个过程”,第二句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有这两个要求,那句话一定要翻成“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总之,我们在《44年手稿》当中理解了对象性的活动或感性的活动这个词、概念或术语的由来,然后我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看到,所谓实践的原理所用的哲学上的具有来历的范畴或概念应该叫做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感性的原则和对象性的原则在费尔巴哈的哲学当中本质地起作用,而活动的原则和活动的概念在德国唯心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本质地起作用。

所以,关于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中的“活动”一词千万不能从一般的含义上理解。如果从一般含义上理解,感性的活动就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物质的活动,比如一只马在跑,一只狗在叫。但是,感性的活动不是这个含义。所以,活动这个原则或概念是同德国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被理解为实体的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概念。

那么,实践这个原则或立场构成了对全部旧哲学的清算的基本的立脚点

(三)同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

实践这个原则,如果简要地说,那么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同整个旧哲学甚至整个柏拉图主义进行批判的脱离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特别强调马克思的实践立场同单纯理论态度的哲学表现出批判的脱离以往的哲学,甚至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形而上学,采取了理论立场。

所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点,我们必须从这个意义上去读。因为,这个语录好像耳熟能详,好像大家随口能讲,那么讲出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耳熟能详的语录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解释世界”基本属于单纯理论态度,而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上,所作出的非常重要的那一步就是同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这一点甚至我们在当代哲学的几乎所有的大师那里都能看到,比如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我们都能从这样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中看出“同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的特点。

那么在《44年手稿》中,我们能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批判。《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部分叫做“绝对知识”。这个绝对知识的整个理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终的成果,整个哲学完成在知识当中,这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表现。那么绝对知识的态度在马克思的实践立场上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今往后,哲学的本质性从理论的立场当中,从单纯的理论态度当中,解放出来。问题不在于理论和知识本身,而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来的自然科学。”这就是从单纯的理论态度中解放出来。甚至在马克思以后,还有很多所谓科学哲学家在研究科学革命的逻辑,他们要求从理论的内部自身当中讲清楚科学如何变迁,知识如何变迁以及理论如何变化。但马克思打破了这一点,问题不在于知识、理论、思想的内部自身,问题在于人们的历史性的实践。

所以,整个哲学问题在马克思的批判和哲学立场当中,发生了一个根本重要的转移。只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无法完整地消化和理解这样的一个革命,因为我们基本上还被封闭在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当中。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概括的话,这个词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当然,现在也有争论,有的说辩证唯物主义,有的说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的说实践的唯物主义,诸如此类。吴老师的看法是这些术语都可以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用过的术语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可以看到。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了“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当然,后来我们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由此写出了许许多多的教科书。特别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后来彷佛是一种新潮的写法,不过吴老师实在看不出这个新潮的写法当中有什么真正新意的东西。这三个术语都很好,但用历史的唯物主义来称呼马克思的整个哲学恐怕更加妥当,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地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述。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二)

(一)意识与社会存在

我们原来有一个很奇怪的说法:唯物主义讲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际上没有这个说法。因为马克思只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讲:“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针对那种奇怪的说法,彷佛有一种非社会的存在决定意识,有一种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这叫概念游戏;彷佛有一种非历史的唯物主义,然后推广到历史领域中去,就变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吴老师赞同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些术语,但这些术语只能指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部分,一部分叫辩证唯物主义,一部分叫历史唯物主义。绝对不能说由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历史领域当中去,然后就变成历史唯物主义了,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推广说恐怕不能成立。

彷佛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自己的原理只适用于自然领域而不是社会领域,绝对不是这样的。有一些唯物主义者在哲学上采取的步骤是非常唯物主义的,比如说一个人得了结石,然后这影响到他的性格,恰好他是一个君王,所以结石影响了历史进程。我们能说这是唯心主义的解释吗?用结石解释整个历史事变,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但是当他把唯物主义推广到历史领域中去,他立即变成历史唯心主义了。

甚至星相学、颅相学以及王德峰老师可能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手相、脸相和八字,这些东西都属于唯物主义。星相学就是天体的确定位置决定人类的历史命运,颅相学就是头颅的构造决定了想法,而想法影响了历史事变。但是这些理论一被推广到历史领域中去,我们都把它们叫做历史唯心主义。所以,这不叫推广。也没有一个哲学家说他的理论只适合自然领域而不适合历史领域,他总是推广的。

所以,这里的问题牵涉到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和马克思的哲学存在论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经典的一段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说:“一切意识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这里马克思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意识在德文词当中就是意识到了的存在[Bewuβtsein],sein指存在,Bewuβt指意识到了的,这是一个完成时态的词,所以马克思把这个词拆开来了。后来,我们在海德格尔晚期讨论班中也看到了这个做法。丁云老师把“意识”翻成“识在”,把海德格尔的立场叫做“此在”。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识在就是意识[Bewuβtsein]。一切意识[Bewuβtsein]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Bewuβt]存在[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因此,我们看到作为思维的思维,作为知识的知识即意识,它的本质性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那么,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一个被后来的哲学家叫做生活世界的领域,这个领域是理性前的、概念前的、逻辑前的、反思前的。

所以,我们有一位博士生去问王老师,问什么叫感性的活动,王老师回答说那就是非理性的活动。这个区分很有意思。理性的东西、被我们看作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单纯理论态度都被作为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东西来起作用的。现在这一点被打破了,它不再是本源的,本源的东西是生活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理性的,是理性前的、概念前的、逻辑前的和反思前的。

所以,吴老师一直引用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构成逻辑的基础的东西是非常不逻辑的。”这个东西就是生活世界。当然,要掌握一套把握生活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哲学的立场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的世界当中,而且我们认为这是思维的领域,这是真正的、纯粹的哲学的领域。从费尔巴哈开始,试图打破这个世界,一直到海德格尔,这叫做前赴后继,但是很难。这些哲学家的工作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汪洋大海般的统治能力,我们很难真正吸收和理解他们的东西,以至于现代的社会科学或一般科学都局限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神话学当中。

(二)权利与权力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简单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王德峰老师很喜欢用的那个例子。

理性安排自身,这个我们在黑格尔哲学当中看到了,这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完成了的成果,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完成了的成果。我们总认为所谓思维的能力就是运用概念、逻辑、反思的能力,就是越来越脱离这个生活世界、感性世界和直观的领域,大体就这么理解。那么现在对于这个权利和权力,王老师经常用这个例子,说明这个权利似乎是在理性的安排中进行的,而权力是一种感性的力量,它不是理性的,英文是power。尼采把权力叫做权力意志。权力不是理性的东西,是理性前的、并且决定理性的东西。

当然,有一些非理性主义者,最早是叔本华。据说叔本华和黑格尔有过一次争论,他们站在教研室里争论,说一匹马站在那里,靠的是理性还是意志?据说争论了一阵子以后,大家都同意叔本华的说法,那匹马站在那里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意志。这说明这个问题有它的高度复杂性。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大家马上能够明白,虽然在理论上说明权力和权利很重要,但有时用例子提示大家,从而掌握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吴老师最初当哲学系主任的时候,那是1999年,那个时候的条件大概是这样:开始评估工作量,工作量的意义在于到年终分配的时候,虽然那时哲学系赚不了多少钱,但是到分配的时候,需要有差额和竞争,那么怎么分配呢?按照工作量来分配。然后,要制定一个工作量标准,没有标准无法分配,如果有了一个工作量标准并给每个人打好分,就像原来人民公社的工分一样,这就容易分配了,大家都没有话说。然后,大家开始制定标准。当时制定标准的时候,大家心里想要“合理”,这是权利的法则。所以,当时怎么确定呢?给本科生上一节课,得标准分1分,然后可以讨论别的东西。如果给本科生上一节课得1分,那么给硕士生上一节课得多少呢?0.8分。给博士生呢?0.6分。然后有个教授说,研究生培养也很重要,所以,要求带一个硕士生3分,带一个博士生4分。然后,当系主任几分?当副系主任几分?给哪位教授买飞机票几分?那么,大家当时想的时候,这个东西要合理,按照工作量来算这样一个合理的体系,大家以为这是一个合理的体系。

过了若干年,有老师提出来,这个工作量分配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给本科生上课很辛苦。虽然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课分数要少一点,但是带研究生的时候,还有3分和4分,所以这不合理,要改!一开始,吴老师还不大在意,后来吴老师发现呼声很高,然后,他考虑到这有点不合理,那么要不要改呢?因此要听大家的意见,大家得出了一个统一的意见:本科生课程应当受到重视,给本科生上课是很辛苦的,本科生的分要提高,因此标准分提高到了1.5分。如果我们在传统哲学当中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想这个问题属于每个人的权利的问题,这是在合理和理性的范围中活动的。甚至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也不说别的东西,而是说这个东西不合理。所以,我们都在合理和不合理的范围中争论。

后来,吴老师想这件事情:第一,为什么有人提出这个分配不合理;第二,为什么这个不合理的呼声变成了一个实际行动,把原来的标准改变了。后来吴老师弄明白了,因为原先有一帮大牌教授,如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掌握着系里的主要的资源。后来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而青年教师只上本科生的课,不上研究生的课,青年教师没有带研究生。所以,制定这个标准以及这个标准被推翻,是阶级斗争。我们彷佛想的是一开始制定的标准是合理的、合乎理性的,然后后来批评它是因为它不合理,由于不合理,我们要改。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是合理和不合理的问题,合理和不合理的争论是表面的东西,在历史深处活动着的是人们的感性的意识,是人们的物质利益。

如果说青年教师人数还不够多,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他们的反叛就会被大牌教授镇压下去,大家将会证明,原来的体系是合理的;但是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他们的利益越来越受到剥夺,等到他们的实力有一定的强大的时候,他们开始进行反叛,修改了原来不合理的东西,而出现了新的规则。我们以为老的规则是按照理性制定的,我们以为后来被提出的问题是由于它不合理,我们以为后来修改的过程是重新使得它合理了。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权力。社会权力是什么?一种感性的力量。说到底,社会权力是人对人的支配。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所谓理性的领域深入到所谓生活世界当中去,并在生活世界中,确立社会权力的基本的方式,并且在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当中,来理解依照所谓理性安排的权利。所以,什么叫权利?只不过是这种社会权力采取了法律的术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是理性自己安排自己,所有的人类活动,那些表现为理性或非理性、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冲突,说到底是社会权力的冲突和斗争以及作为本原的社会权力来安排在它之上的那些形式。所以,社会权力(power)不是理性的东西,而是感性的东西,说到底就是支配别人。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中,钱很重要。钱有三个作用:第一,提供温饱;第二,提供安全感和保障;第三,提供权力,就是支配他人的手段。因此,我们马上能意识到什么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上次俞吾金教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还不行,最厉害的是有钱能使磨推鬼。这就是社会权力,这是一种感性的力量。这种东西我们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在原始社会当中,当然,这不是社会权力而是自然权力,有一块食物,三个人想要,都想得到这块食物,他们就开始打斗,那么谁得到这块食物呢?长得强壮的人。当然,这不是社会权力,但这是权力(power),这是理性前的。根本不考虑讲不讲道理的问题,只看谁长得结实和强壮,这叫丛林法则,但这不是社会权力,而是自然权力。

社会权力就是你弱不禁风,但你腰缠万贯,你让那些身体很壮的人作为你的保镖,为什么你能支配他们呢?因为你掌握着社会权力。这种东西不是理性安排出来的,但是理性安排了权利,但是权利只不过是把社会权力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达到社会权力领域中去。所以,马克思讲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那句话:“一切意识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个现实生活过程的基本法则是感性的活动和对象性的活动的领域,通常可以被叫做历史性实践的领域。意识形态的幻觉往往以为这些东西是理性或不理想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这些原则进行斗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刚才讲的社会权力,就是资本支配活劳动,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这是感性的力量,不是理性安排的东西。当然,理性后来把权力赋予法律的形式,让它采取了权利的形式。

所以,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世界观的创立,我们今天能够简单讲的,一个是存在论变革,它是以实践即感性的活动和对象性的活动为基础的,另外一个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本课程完结)

附录:下面是根据整门课程的讲授内容,绘制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表格。

1837-1846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


【课程笔记】复旦大学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