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8君主,还有哪个朝代比秦国统一华夏更难呢?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推动下,三晋与燕、中山国来了个"五国相王",共同抵御大国入侵。
公元前287年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五国联盟攻秦,迫使秦被迫废除帝号。
不过秦国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张仪的策划下,秦国针锋相对,推出了"连横"政策,瓦解了各国组成的联盟,挫败了苏秦的合纵阴谋。
因为各国之间还有利益争斗,除了秦国想称霸,六国也都雄心勃勃,大国想吃掉小国,强国想吃掉弱国。
在秦朝之前,中国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老百姓心里没有大一统的观念。
当时的各国人民,更追求个性,向往自由,认可的是自己的小国。
而秦国的统一,将改变现状,颠覆他们的观念,各国人民是要拼命反抗的。
也就是说,他们对秦国没有归属感,没有民族认同。
秦国从立国到称霸再到称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从秦人得姓到秦立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又经过一百多年,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五代国主的努力,到了公元前777年,秦襄公时才正式被立为诸侯,跻身诸侯国的行列。
再经过一百多年、九代秦国君主的奋斗,秦穆公(前659--前621年)才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但是秦国强盛不久就开始衰落,在秦穆公死后,后代君主不恤国政,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被当时的魏氏之族和晋厉公打的丢盔卸甲,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开始了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衰落期。
秦国直到第31位君主秦献公开始,秦国才逐渐了又重新有了起色,秦国发展的路上可谓是大起大落,艰难重重,秦献公进行了一些的改革,尤其是废除人殉制度,不会再因为君主死亡而陪葬导致人才出现断层,为秦国保留了人才,虽然秦献公时期的改革不彻底,但是为秦孝公的改革变法奠定了基础。到了秦国第32位君主秦孝公上位后,对秦国的衰败痛心疾首,便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之后卫国人卫鞅入秦,和秦孝公详谈之后,决定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秦孝公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实施变法。变法使得秦国重视生产,变得富裕,开始富国强兵,加上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秦国军事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显王册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秦国的霸主地位。
之后又经历了秦惠文王(秦国第33位君主)、秦武王(34位)两代君主的努力,秦国蚕食三晋,席卷荆楚,霸主姿态已初露一统端倪。但此时的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都有不少,除了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秦国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而战国七雄的实力都很强盛,南边的楚国更是领土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
到了秦国第35位君主秦昭襄王时,秦国的国力鼎盛,虽然秦昭襄王年轻之时有所放纵,但之后也是锐意进取,知道当时的邻国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国力很强,为此展开“渑池会盟”和谈,转而攻韩国。之后秦昭王遣白起为帅,先后斩杀赵军45万于长平,赵国一蹶不振,秦国统一天下终成定局。
之后秦国第36位君主秦孝文王嬴柱正式在位三天,秦国第37位君主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三年,对秦国的改变并不大,之后秦国的的第38君主秦王政继位,秦国开始称霸天下,一扫八荒六合。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经过十几年的准备,于公元前230年开始了征讨六国的战争。经过十年的时间,终于在前221年灭掉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从时间上来看,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与后世历朝历代差不多,但艰难程度恐怕是要大得多。因为其他六国,立国时间都非常久远,政治、军事、经济基础都相对稳固,是独立的王国存在,在防御秦朝入侵方面,很容易形成联盟,也容易得到国内势力的支持,这加剧了秦朝统一的困难。
但后世王朝在完成改朝换代的时候,要么就是其他诸侯势力较为薄弱,要么就是小国政权林立,一方独大,因而进行的战争惨烈程度相对小一些。
因此,秦王朝的存在尽管是昙花一现,但在其整个发展、壮大、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国小志大,砥砺前行,不忘初衷,的确非常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