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已经在中国传说了上千年,而且被写进了《红楼梦》、《醒世恒言》、《窦娥冤》等历史名著。这就充分说明,这句俗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得到了很多炎黄子孙的认同。
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做人要宽容辞让,不要斤斤计较、死拼恶斗。当然,这句话并不是要无差别地饶人,不是要宽恕一切人。老祖宗说得很明白:得饶,且饶。这就是说,不得饶,则不饶。至于何为“得饶”,那完全由个人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并没有统一适用的具体标准,因为这句老话本来就是个人的一种行为导向。你认同它,就作为人生格言。你不认同,就作为一句废话。我以为,“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我自己努力去做,但有时也做不到。
“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法律的规定,但是法律在制定和适用的时候,也可以体现这句话的精神。中国古代就有“宽猛相济”的治国主张,在打击犯罪的问题上也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清朝的康熙皇帝治国以“宽”为本,坚守“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的理念,努力革除酷吏滥刑和枉法裁判等弊端。据史书记载,康熙37年,安守荣、刘虎等聚众叛乱。虽然官兵一到他们就都投降了,地方长官还是判处安、刘二人枭首,194人立斩,220人缉拿。康熙获报后谕旨:皆免死,从者免缉。康熙皇帝就是以宽恕的态度饶了这些有罪的人。正是因为康熙王朝奉行宽政,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开启“康乾盛世”。
古今中外都有国家依法大赦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很多帝王都曾以施恩为名,大规模赦免罪犯。例如,汉高祖在位12年,就曾9次大赦天下。另外,很多王朝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时颁布大赦令,饶恕大批罪犯。外国也有类似做法。例如,2019年5月3日,泰国政府就公告宣布:国王登基,大赦天下。
我国的1954年《宪法》规定了大赦制度,但是在1975年废除。目前,我国《宪法》只有特赦的规定。特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建国后,我国一共实行过9次特赦。前8次特赦的对象主要是战争罪犯。2019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的决定》。这次特赦的对象包括为国家做出过较大贡献的罪犯,年老和生活自理困难的罪犯,以及某些罪行不重且剩余刑期不足一年的罪犯。这些法律政策都体现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精神。
在特殊情况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不仅会做出“得饶且饶”的决定,还会做出“不得不饶”的决定。历史经验表明,当某类违法犯罪问题积累到很高程度时,饶恕就成为一条摆脱困境的进路。例如,在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期间,许多美国人都逃避服兵役。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政府很难一律查处。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就宣布对在越战中逃避服兵役者实行特赦,饶恕了这些人的违法行为。另外,非法移民是美国历届政府面对的一大难题。因为数量太大,政府无法查办,“不得不饶”。1986年,里根总统就签署命令,特赦了300万非法移民。2021年,拜登总统又要推动一项新的移民法案,内容包括让1100万非法移民获得公民身份。这就等于饶恕了这些人的违法行为。
香港地区的反腐败经验之一也可以称为“不得不饶”。20世纪中期,香港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与此同时,行贿受贿等贪腐行为也开始泛滥,特别是在警界。很多警察都向管区内的商户和娱乐业收取“保护费”,然后交给警队,大家集体分钱。这种“窝贪”的做法相当普遍,几乎达到了“查谁,谁都有问题”的程度。
1973年,一个名叫葛柏的英籍总警司涉嫌受贿之事被报纸披露后潜逃英国。于是,市民上街游行,群情激愤,要求港府采取有力措施反腐败。1974年2月,廉政公署应运而生。一年后,葛柏被引渡回香港接受审判,后来被判4年监禁。随后,廉政公署开始全面调查警队中的腐败问题,但因涉案警员众多而引发警察反抗。1977年,数以千计的警员上街游行,一批警员还冲进廉政公署,爆发“警廉冲突”。另有警员到总督府前静坐示威,逼迫总督宣布“特赦”。经过研判,港督麦理浩于1977年11月5日深夜发布紧急特赦令,宣布除非涉及非常严重的罪行或已经调查的案件,警员1977年1月1日前所犯贪污罪行一律不予追究。
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我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其间,我专程参访了廉政公署,听他们介绍了这段历史情况。客观地说,这个“不得不饶”的特殊举措,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开启了香港地区廉政建设的新纪元。


由此可见,虽然“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可以渗透到法律政策之中,因为它是具有普遍引导作用的人生哲理。当然,“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是一种人生哲学。人们可以信奉,也可以不信,还可以信奉其他人生哲学,譬如,斗争哲学。按照这种哲学理念,人生在世就要斗争,就要争夺,而且斗争就是你死我活。因此,你要生存或求胜,就必须痛打对手,必须置其于死地。这就是说,得饶,也不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信奉这种人生哲学的人可能就成为了某些领域的成功者。
各位读者,你是信奉“得饶且绕”的人生哲学呢,还是信奉“得饶不饶”的人生哲学呢?当然,这完全是你的个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