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16 秦可卿判词判曲解读

2023-03-28 05:57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秦可卿判词后半阙写道:漫言不肖皆荣出。荣是寓清,宁是寓明。

这句话为索隐指明了方向,意思是致使崇祯自尽‘明朝灭亡的那些‘投敌叛国, 不忠不孝之人需要从荣国府里找。这么一来,隐喻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很多隐喻就呼之欲出了。

造衅开端实在宁,是指把子民推向绝望边缘的是明朝自己,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荒淫无道’导致天下大乱,明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再看秦可卿的判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画梁春尽落香尘,指秦可卿吊死天香楼的故事,前面介绍了,从反照风月的角度,天与秦,林与海互换,天则有隐寓崇祯之意。

这也譬喻了崇祯吊死煤山之上,天香就是希望他能万古流芳,仙寿恒昌。

擅风情,秉月貌。是指宁荣两府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箕裘颓堕皆从敬,箕裘是指祖先留下的基业。而宁国府的衰败似乎是因为贾珍的胡作非为骄奢淫逸,导致入不敷出,家族又后继无人不断走向衰败,而贾敬一味烧丹炼汞不理家事,真正使宁国府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人,应该是贾珍而不是贾敬。


这里为什么说贾敬是使祖宗基业颓堕的元凶呢?

其实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二十年不上朝,荒废朝政,对百姓施以重税,后期又迷信方术,追求长生, 烧炉炼丹扇风扒灰,摧残花季少女,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海瑞治安疏那一句,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把他结结实实臭骂了一顿,这句话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了。

嘉靖是个很复杂的皇帝,他很聪明却比较自负,内心又比较阴暗冷漠。他想成就千秋帝业,又不屑去做一些琐事,只想成为永生不死的神仙。

嘉靖走的是通往自然欲望的邪气之路,人的野心与欲望无法满足后,必将逐渐转向虚无,想要获得永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足,让心灵有寄托。

嘉靖想成为千古圣君,却不想付出努力,因为这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又不易看到回报之路,也是一条很少有人选择的路。

人类与自然中的动植物,都要遵循一样的自然规律,秋枯春荣循环往复不曾更改。粪土当年万户侯,古今将相今何在?谁也逃不了命运的安排。我想最终的解脱之道,除了迷信方术骗自己之外,就是要激发心中智慧人性的力量。

人类除了繁衍照顾后代,还拥有很长的寿命,这是为了和身边的人建立起牵绊,使自己不再那么孤单。只有当所有人都建立起情感联系,人类文明才可以延续下去,而不是沉沦在自然欲望之中毁于自杀自灭。

正邪两赋认为人是正邪并存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是一样。

正是利他的智慧人性,邪是利己的自然欲望。

嘉靖心中的邪气多于正气,这种性格和雍正一样,都缺乏人情味,当野心与欲望膨胀到极点,必然想要追求永生。

始皇帝焚书坑儒,汉武帝穷兵黩武,明世宗一心修玄,雍正帝铁腕治国。

他们都想以自己的方式把国家治理好,都希望长生不死,永远统治下去。他们少了宽容仁爱的正气,而多了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邪气。缺少了智慧人性的正气,也就意味失去了人心的凝聚力。

明清与荣宁的覆灭何其相似,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凤姐管家的方式,也对应了雍正治国的手段。虽然很严格,很有章法,谁也不敢做错事,但是底下的人只是摄于威权,并不是真心想做好自己的本分。当凤姐不再管事,这些人就开始刁难下一任主子了。

凤姐管家的时候,积攒了大量财富,下面的人不可谓不听话。但最后帮助她的人,竟是她当初瞧不上的村姥姥,而那些曾经唯唯诺诺的下人,保不定就会出来指认凤姐的罪行。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清朝‘愚民弱民’的政策最终自食苦果。不是人民不够忠义,而是统治者太过残忍,不能团结万民,不能激发人民心中的正气。

当清朝这条小船覆灭的时候,无数双受苦受难的手,都想要把它撕碎。

清朝如此,明朝亦如此。

明末文武百官纷纷倒戈相向投敌卖国,毫无民族脊梁,拙劣的表现令人悲愤惋惜。

史书记载: “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

先降的笑后降的,后降的笑没降的。先降得得意窃笑,后降得暗自悔恨。这一段历史何其可笑、可悲、可叹。

封建思想是伪善贪婪,残忍嗜血的,是不能增益人性光辉促进文明进步的。

当满清铁骑在华夏大地驰骋时,无数拥有民族气概和傲然风骨的仁人志士站出来反抗,但他们最终都倒在了满清屠刀之下。而那些投敌卖国的‘中山狼’, ‘无情兽’都成了人上人,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腐朽黑暗的统治下,在愚民弱民的文化管控下,人们越来越缺少反抗精神,成王败寇只是一时的胜利,而忠贞不渝誓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人民会永远铭记心中。

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怀念故去亲人,而逝去的再也找不回来,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幸福的生活。

我们不愿承认,他们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心里永远为他们留着位置,随时迎接他们走进我们的内心。在另一维度上,我们彼此的心灵也融为了一体。

历史总是充满了血与泪,人性的阴暗与丑恶得到完美的演绎。但是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斗争精神从未磨灭,在春光雨露滋养下重新绽放了光辉。为人民利益牺牲的民族英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心向光明,才能拥有光明,不忘历史才会拥有未来。通过缅怀逝去,表达心中敬爱,这就是情的力量。这种力量看不见摸不着,拥有它也不一定就让我们获得金钱和地位,但会让我们活的更加安心自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任何试图阻拦它的人,必将被撵进尘土里。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依靠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与奉献,是亿万万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之所以为今天之中国,靠的是无数爱国志士的血与泪换来的。

国家于危难之时,民族于存亡之际,中华民族展现出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展现出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豪迈气魄,而这就是深埋藏中华民族骨血中的‘鲜红精神’。

一个大家族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清朝的落幕何其惨烈。百年的屈辱历史,让人不堪回首。《红楼梦》看似写一家,实则写一国,看似写尽荒唐,实则无比真实。封建王朝走向灭亡,是刻在基因里的必然结果。

虽然战火硝烟离我们渐渐远去,但《红楼梦》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何时何地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精神。这部伟大作品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而历史的发展也恰恰印证了作者的判断。


同读红楼梦|16 秦可卿判词判曲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