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15 傅秋芳恨嫁之谜



贾家有位叫傅试的门客,一般解读为趋炎附势的意思。其实这背后的故事并非这么简单,傅秋芳恨嫁是书中的重要一条隐喻。
第三十五回傅试家的两个嬷嬷来相看宝玉,这时玉钏不小心打翻汤淋在宝玉身上,宝玉反过来关怀玉钏有没有烫着,两个说媒的婆子看宝玉似乎有些愚蠢,因而看不上宝玉。
这两个婆子可以说是非常没眼光,但不应该这么傻。
傅家是嫁女儿又不是招女婿,傅秋芳二十三岁未嫁,在古代算是老姑娘了,再者说贾家是什么地位?那是世代公卿皇亲国戚,地位显赫富贵之极,傅试高攀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会嫌弃?

从书中一些蛛丝马迹,也会发现福临和傅秋芳有着某种微妙联系。
顺治皇帝可以说是天下少有,古今无双的一位多情皇帝,他六岁登基,在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共同辅佐下成长起来。
顺治对多尔衮的野心早有察觉,在他突然病死后,对其掘墓焚尸,撤免封号,抄没家财。为了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公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尽管顺治很想有一番作为,也被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势单力薄,在与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上的失意,加之董鄂的悄然离世,使他备受打击,逐渐产生遁入空门的想法。
当然,爱子心切的孝庄皇后是肯定不会答应的。不幸的是,顺治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染上了天花,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史学界认为顺治亲政后在其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能够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缝合了民族裂痕,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顺治名叫爱新觉罗-福临,生于1638年,病故于1661年,时年二十三岁。
福与傅也是同音。
而傅秋芳恰好也是二十三岁嫁不出。
这一回名叫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书中的回目名十分对仗,且对于文章主旨和隐藏的故事有一定启示作用。
黄金莺对应了白玉钏,表明了玉钏和金也就是与清廷有关,而这里特意点名了金钏姓白,也对应了董鄂妃正白旗的出身。
这些隐寓出现的时候都是有淫情发生,也侧面印证书中隐寓的存在。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秦可卿房里看到的淫极险极之物,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袭人宝玉偷试云雨情。秦可卿的离奇亡故更是充满了隐喻的色彩,而祭吊金钏时又有鲍二媳妇的事发生。宝玉总是不守规矩,对别人眉来眼去,这些淫情或大或小,也在暗示这些故事背后是另有深意的。
而傅秋芳为什么就是隐寓福临呢?
这时就要提到书中一些相关意向,比如水与雪,隐寓了清朝,而秋和冬,也是与清朝有关的意向。秋芳意思是秋天的芬芳,这其实也是对顺治的夸赞。
再看这回的回目名,白玉钏亲尝莲叶羹,莲叶长在夏天,是汉家文化的象征意象,而宝玉让玉钏尝尝也是为了弥补心中愧意,同时也表明董鄂心中也怀揣着对汉文化的向往和喜爱。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则体现皇家和梅花的意向关联。
因为梅花生长在冬天,同时又是高洁清冷的花朵,最后宝钗提议在通灵宝玉打上梅花络,也预示了宝玉最后会和宝钗在一起。
由此可见书中的这些隐喻虽然复杂,但总是有一条明显的脉络,将这些内容连接在一起。曹雪芹把自己一生辛酸之泪写进了书中,他并不想后世费尽心机琢磨书中谁隐喻了谁,谁又代表了谁。他只是希望人们通过这些故事看到其中深情,能让这个世界多一点温情。好的故事就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我们即使不深追这些隐喻,也会获得汲养,受益良多。
如今《红楼梦》总是被误解,有的只靠臆测瞎猜胡乱解读。其实曹雪芹设下的隐寓让你找不到任何把柄,但当你发现其中的奥妙,就能准确无误锁定他想要隐寓的人和事,而且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选。
这种隐喻方式是奇妙而富有智慧的,不是简单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曹雪芹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移花接木,借尸还魂。巧立名目,偷渡金针。他戏耍的是制造文字狱,陷害别人”卑鄙的马蜂们,而非有意要为难善良的读者们。
曹雪芹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故事,艺术化再现了从前的生活,并设下许多巧妙地譬喻,形成了亦梦亦真的红楼故事。这在常人看来是很难办到的,而这恰恰是曹雪芹所擅长的。
书中的灯谜,诗句,判词,判曲,语言对话,无不体现了曹雪芹这种擅长机带双敲,喜欢设譬制造玄机的写作特点。
这样的隐寓方式是借人喻事,借事说理,借理诉情,类似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如果顺着曹雪芹布下的隐寓去找,会很快准确锁定所要隐寓的人,而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感觉。
书中隐喻和故事内容各不相扰泾渭分明。
曹雪芹把黛玉比作崇祯的情身,也是因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汉文化的忠贞热爱之情。古人习惯把君王比作美人,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先秦有屈原思念楚怀王,清代又有曹雪芹思念崇祯。
作为读者我们没必要把黛玉就当作崇祯来看。《红楼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这些可爱人物背后,也有着作者从前的真实经历。黛玉是黛玉,宝钗是宝钗,她们都是书中鲜活的角色。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下凡,她身上与”草木“,”朱红“,”明月“,相关的意向有很多。我们大可不必草木皆兵,什么都往隐喻上联想,曹雪芹这种隐寓方法,是设置了一定前提的,没有淫情发生,就好好品味书中的内容,不用费尽心思去牵线搭桥,说媒拉纤。
有淫情则要联系前后有没有逻辑出入,从书中的内容检索形成一条证据链,总之最重要的是要设法理解其中深情。
读红楼不必咬文嚼字大费辛苦,劳心伤神处处引经据典,这未免也失去了阅读的趣味。书中的角色也不是指历史上的某人,她们有独特的灵魂,《红楼梦》隐的是情而不是史,这些隐喻只是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深情。
从作者对黛玉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一片赤诚之心。他的愚忠和泪水是对崇祯的同情与敬爱,也借此表达了他报国无门,和补天无才的悲叹愧悔之心。
在曹雪芹心中是情大于理的,没有情,人就是一个工具,没有情,这个世界也会暗淡无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