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基本常识●道教教义形成过程
●道教教义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思想体是都有一个发端、形成和演进的过程,道教的教义思想体是同样如此。 东汉末年,道教在初创时主要是继承两汉道家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成果,在自己的教义中形成了对于宇宙生成及其运行的认识,即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要素的部分基本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和齐梁陶弘景《真诰》等著作,对道教教义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全面阐述其宇宙观和神仙观,充实了四个要素的内容。 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道教教义体是逐渐构建完成,以道和德为核心的四要素结构关系渐趋完整。 南宋以后,随着道教内丹术的发展,教义思想则主要以探究人的禀赋为重点,并且采用了儒家的关于性命和心学的某些观点充实人道要素的内容。 清末,由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道教失去了朝廷的扶持,教义思想又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道教教义体是逐渐缺乏活力,其影响也逐渐减退。 新中国成立后,在正确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本着爱国爱教的精神,道教教义的内涵正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需要,保持宗教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发挥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