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原北齐张海翼墓

2021-12-16 08:5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太原北齐张海翼墓

《文物》 2003年10期 李爱国(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馆员)

1991年1月,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发现一座古墓葬。文物部门接到报告赶至现场时,墓葬遭破坏,出土器物已被哄抢。通过说服教育,从村民手中收回部分文物,并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一 墓葬位置与地理概况

墓葬位于吕梁山脉(太原西山)的蒙山之麓,东距汾河5.5、东南距晋阳古城遗址约5公里。墓地背山面水,位于山前黄土坡上,当地俗称官坡(坊坡)。1955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的太原北齐张肃俗墓"就出土于此坊坡地:向东约500米处为寺底村(20世纪80年代新迁址)。

二 墓葬形制与墓室布局

墓葬为单室土洞墓。其所在之土坡改造成梯田,被破坏墓口就裸露在梯田的立面上。墓底上距地表约3.2米,墓道不详,方向165。。墓室长2.2、宽1.23~1.83、高1-1.7米。在清理中,仅出土铜币2枚,陶瓷片数块。通过清理和对目击者调查,知原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室底部有木炭、石灰和木棺痕迹。左侧有生土二层台,仪仗俑等排列土台之上;陶牛、陶壶等放置洞室后部;墓志、镇墓武士俑等放置墓室洞口。

三  随葬器物

由于随葬品已部分被损毁,下面将回收和经修复后的各类器物分述如下。

(一)陶俑42件。均为模制,底部中空。

镇墓武士俑1件(标本47)。高55.8厘米。武士横眉怒目,神色威严。头戴圆顶兜鑿,双重耳护,身着明光铠甲,肩有披膊,腰束带,下着白裤,白靴。左手残缺,置于胸甲处,右臂置于身侧,手留一孔,原有兵器,已佚(图一:左、七)。

甲骑具装俑1件(标本46)。残高25.4厘米。骑马武士头戴兜鑿,身穿铠甲,左胯佩宝剑、刀鞘形物,鞘上端有孔。右臂下垂,手掌留有一孔,作持物状。战马亦具装着铠。泥质红陶(图一:右、八)。

文吏桶2件。标本13,高29.6厘米。头戴小冠,穿低领宽袖短袄,外着補裆,束腰带。白裤,圆头鞋。右手垂于体侧作持物状,左手置于腰带间。均系泥质红陶,施白底,有红彩(图二:3、九)。

持盾桶4件。标本15,高25.4厘米。头戴折沿风帽,穿不过膝的长袍,束革带,外加白披膊,白裤,圆头鞋。左手持云头盾牌,斜置胸前,右手留一小孔作持物状。均为泥质灰陶,施白底,有黄彩(图二:6、一〇)。

甲士俑5件。标本19,高27厘米。头戴圆顶兜鑿,鱼鳞胸甲,腰束革带,外罩披风,白裤,圆头鞋。腰后系箭囊(?),披风局部撩起裸露在外并形成波折自然下垂。长袖蔽手置腹前,右臂间有一孔,原插有器械(图二:1、一一)。

仪仗桶可分三式。A式12件,标本24,高26.8厘米。泥质灰陶,施白色,红彩。头戴折沿风帽,身穿圆领长袍,革带束腰,白裤,圆头鞋。左手放于腹前,右手置体侧作持物状(图二:5、一二)。B式7件,标本36,高28厘米。梳发髻。身穿右掩襟大翻领长袍,短袖(图二:2、一三)。C式3件,标本43,高27.8厘米。头戴三棱风帽,身穿圆领左掩襟长袍,腰束革带,革带斜饰三枚圆形饰物(图二:4、一四)。标本36.43其他装束、姿势与标本24相同。

女侍俑3件。标本6,高19.6厘米。眉清目秀,身材苗条,梳双髻,着长裙,左手下垂将长帔两端提起。均为泥质红陶,施白底,红彩,彩有极少部分残留(图三:1、一五)。

侍仆俑4件。标本9,高19.4厘米。梳双髻.身着交领短衫,宽袖,腰系带,右臂垂于体侧,左手伸出袖口置于腹部。均为泥质红陶,施白底、红彩,彩仅部分残留(图三:2、一六)

(二) 陶牲畜4件。

卧狗1件(标本48)。高10、长14.8丿电米。灰陶,施白彩(图三:3)。

子母羊1件(标本49)。高8.8、长13.7厘米。母羊卧伏,左有小羔羊依母腹(图三:4)、

陶牛1件(标本50)。长31.2、高20.4网米。角残缺,四蹄微叉,立一平板上。状似负!t.昂首向前。原配套有牛车,已残毁(图四:左、 1)

骆驼1件(标本51)。残。长31、高28照米。施白彩、红彩。跪势欲起状,昂首曲颈.张嘴露齿作嘶鸣状。颈后披鬃,双驼峰,背覆一垂橐(图四:右、一八)。

(三) 瓷器5件。

瓷碗分大小两号,器形相同。薄唇微侈.壁较直,深腹,实足。内外施浅绿釉,釉色较薄.窑温低,胎质较疏。大号3件,2残1较完整,标本1,高9、口径12.2、足径5.4厘米(图五:左、一九)。小号2件,1件残1件较完整。标本4.高6.9、口径8.2、足径3.4、足高1.1厘米(图五:右、二O)。

(西)陶器2件

长颈瓶1件(标本52)。细长颈,圆肩,鼓腹,平底。颈、腹各有数周凹纹线。口径11.5、大腹径18.9、高31.5厘米(图六:右、二一)。

壶1件(标本53)。盘口,长颈,鼓腹,腹部有数周凹棱,高30.9、口径10.8、最大腹径17.4、底径9.3、足高4.5厘米(图六:左、二二)。

(五)其他3件。

铜镜1面(标本54)。镜作圆形,直径12.6厘米。纽及纽座残缺。外为双线方栏,栏外饰规矩纹间以八乳、鸟兽纹。再外依次饰射线纹、锯齿纹、双线波折纹、锯齿纹各一周。窄平右:骆驼(标本51)(均为1/5)素边(图二三)。

铜币2枚。常平五铢。标本55,直径2.98、孔径0.8厘米。钱纹、字形清晰,制作规整(图二四)。

墓志1合。细砂石质,志盖方形,盖顶。底边长63、宽59、厚8.5厘米。在中央雕刻出12个方格,在格中阳刻“齐故司马长安侯张君墓志铭”12个篆字(图二五)。四刹无雕刻纹饰"志石方形,边长63、宽60、厚8.4厘米。共24行,满行23字,计529字(图二六)。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姓张名海翼,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其祖父曾任谏议大夫,父亲为豫州刺史O张海翼生前授长安侯。起家相府参军,后任中书舍人、冠军将军,转员外常侍、徐州司马。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六月二日卒于汾晋,终年42岁,其年十月十一日葬于并州城外西北。

四 结语

张海翼,史书未见记传。据墓志,其官至司马,授长安侯。北朝并州太原郡置长安县,《魏书•地形志》并州太原郡:“长安,泰常二年置,真君中省,景明初复。有二陵城,三角城”,《元和郡县志》“三角城,在晋阳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三角城既在晋阳县西北,长安县当亦在晋阳之西北”。北齐长安县仍存,据《北周地理志》太原郡龙山县:“有旧置长安县,北齐废”。张海翼授长安侯,应在北齐前期长安县废置之前。北齐长安所在地理位置,应在今太原市晋源区金胜、义井地乂,也就是张海翼墓地所在地区。长安侯还见于《张肃俗墓志》叫张肃俗之父和张海翼受封之地长安、应为同一地名.:

从张海翼和张肃俗两合墓志内容来看,二人同姓,同是代郡平城人,又葬于同墓地,张肃俗之父曾任豫州长史、镇城大都督等职,授长安侯张海翼之父曾任豫州刺史,本人也一生历任相府参军、冠军将军、司马等职,授长安侯:由此分析,他们之间或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从出土的陪葬器物来看,陶俑及陶器与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⑶出土器物的造型及烧制方法有相同之处,与太原北齐娄睿墓*相接近,有些墓葬器物应出自同一窑口或同一地区

附录:张海翼墓志录文:齐故司马长安侯张君墓志铭

君讳海翼代郡平城人也昔汉宅天下大裂封疆攀龙者非」直一人附凤者盖以百数岂若文成佐命克固皇猷树绩博」狼(浪)之沙运筹汜水之上旌麾滕灌笼网韩彭贻厥孙谋郁为」不坠祖谏汉大夫考豫州刺史并龙光相即见重人伦君天」骨不恒神机迈俗方珠耀魏状璧光秦大名大节缀缄于度」内小利小道捐舍于匈(胸)中苞括卿相之才蕴蓄公侯之气誉」高河北声振山东自玉关纳款金方人录开其疆社锡以圭」璋继世象贤道存为贵乃应先封授长安侯起家相府参军」后除中书舍人加冠军将军转员外常侍陪游锁阔进谒彫」闱简在帝心聿回天眷既而鹤鸣九泽雷震百里乘此」翻飞期于高大除徐州司马华实无僭进退有度惟君家传」礼让代习中庸城府钩深坛墙严峻待抱退之衢酒迎和况」以宫钟梁楚之诺已驰周秦之书可问及编名臣职直道事」人非义若浮不貪为玉每春花灼灼波露聚辉秋月亭亭浮」霜孤照传清举白奏瑟调簧符林竹之游契濠梁之宴方'与1燮谐天爵毗正地官何悟梦逼琼瑰岁临辰巳以天统元年」六月二日卒于沿晋春秋〔四十〕二其年十月十一日葬于并城」西北式刊翠石用表玄宫其铭曰」秦正淫役虐尽屠炭矫矫留侯仗策归汉决胜帷幄任总桢」擀日月重光烟云增烂积善余庆介以繁祉抑扬七叶超腾」十纪激水鹏飞追风骥起兰薰久映玉山逾峙纬武经文升」堂入室响曝都辇价倾俸退衔丝展诰垂婴珥笔藻思翩翩」徽猷秩秩浮光西落沸水东煎忽辞华馆遽掩重泉山门度」口珑树含烟触事今古徒闻管弦

绘图、摄影:畅红霞

太原北齐张海翼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