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武汉无轨电车(第二期)
这是我2015年在一个QQ群里面意外得到的一份资料,是我在整理我电脑时意外发现的。发现互联网上面没有相关资料,同时也发现资料过时严重。现公布出来,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让无轨电车所代表的城市工业记忆得到保护。

第11回:都祝贺,电车通车是大事
电车通车在当时似乎成了全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大事。在通车当日,《长江日报》曾发表社论:祝贺无轨电车通车!社论说:无轨电车的提前通车,还标志着我们在领导和进行公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比较起来,电车建设工程在公用交通工程中技术上是较为复杂的,但是,现在通车的北起汉口三民路南至武昌大东门的全部线、站工程,实际施工只不过五个月的时间,其中许多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都比兄弟城市过去同类项目快三倍到十倍,全部工程质量也都很好。通过施工还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这些,就为我们今后继续相应地加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支援工业建设和服务城市人民,打下了新的基础。取得这些成绩,党的正确领导、兄弟城市的热情支援、市内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和建设职工的积极劳动是决定的因素。兄弟城市特别是上海市在技术力量和设备材料上的支援对这一工程的提前完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职工在暑天、雨天和高空、高温是的艰苦劳动,为市政、公用、服务事业如何为工业建设和城市人民服务作出了良好的榜样。在当天的报纸上,武汉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的局长安天真和书记梁天益也发表文章,祝贺“我们提前建成了电车”。文章说:解放后,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除了经济恢复时期以外,在不到六年的短短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劳动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享受现代化的无轨电车,乘座无轨电车于大江南北这是人们长期响往的美满远景。武汉市有史以来第一路无轨电车建成通车,这又一次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应该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第12回:车上线,电车一路运营了
从当天(1958年9月20日)下午开始,市民们就坐上了美丽舒适的电车,从汉口三民路经过沿途十二个站口直到武昌大东门。这条命名为1路的电车行驶路线全程9.364公里。从汉口三民路起沿途经过六渡桥、满春路、利济路、武圣路、汉正街、江汉桥头、汉阳文化宫、栖贤寺、汉阳桥头、司门口、阅马场、省图书馆,最后抵达武昌大东门。总共有十二个站口。全程的票价为一角六分。为了便利乘客,电车公司吸收北京和上海的先进经验,采取按站划价制度,减少票种。全线配有二十五辆电车行驶,客流高峰时还有三辆挂车配合,每隔三分至五分钟就有一辆车靠站。电车行驶的时间是从每天清晨四时五十分由起点站开出,到晚上十一点钟收班。还是在那一天,武汉市电车公司也宣布成立。武汉电车筹建处奉令自通车日起撤销,有关筹建未了的业务,也交由武汉市电车公司继续办理。
第13回:减支出,为民发售车月票
第一条电车线路没开通多久,电车公司为了方便广大乘客乘座,节约市民出行成本,于当年10月31日开始起,发售电车月票。电车月票每月在汉口武圣北路的武汉电车公司进行购买,票价是三元五角。
第 14回:打快板,模范标兵服务优(一)
不知道程升秋这个人如今还在不在?五十年前,他可是电车公司的模范标兵。当时他是电车五八〇四号车一〇〇七号售票员,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乘客,他在电车车厢里打起快板来搞宣传,成为了武汉公用系统的第一人。然而最初的程升秋可不是这样。他刚进电车公司时本想学技术,但领导上分配他做售票员。程升秋一听“售票员”三字,心里凉了半截,他认为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整天找人家要钱,没出息。上车工作不几天,问题就来了。乘车的人多,大家要求快上车、快卖票;又要答复乘客的问话。程升秋心里一急,不是错卖了票就是错了钱,关车门不是夹了乘客的手就是夹了脚,对待乘客态度粗暴生硬。那个时候,差不多每趟车他都要和乘客顶嘴吵架。领导为他同乘客吵架的事对他进行过多次的帮助。尽管这种帮助让吵架现象减了些,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大办钢铁开始以后,程升秋思想上起了变化,他给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以前坐电车穿得很干净的人现在都变成了黑人?为什么公司领导干部在炼铁这样紧张繁忙的时候,还要上车帮助我们工作?为什么很多售票员被评上了功臣,我为什么评不上呢?经过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他明白: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而劳动,是光荣的。有一天晚上,程升秋去浴室洗澡。浴室里招待员端水、倒茶送毛巾,程升秋感到特别亲切。其实那里是这一次招待特别热情呢?只不过是程升秋真正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关系罢了。临走时招待员替他包好了换下的脏衣服,送出门外,说:“同志!再见!”他一路越想越高兴:“以后这位招待员来坐车,我一定客客气气的招呼他。”他又想:“不对!应该对每个乘车的人都客气,这才正确。”
第15回:打快板,模范标兵服务优(二)
或许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起了作用,第二天程生秋当早班,他起得特别早,把车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出车了。一到站,跟以往一样,他看见排队等车的人很多,开了门他不知不觉的用很高的声音说了几句话:“同志们!你们早,请上车吧!”有位乘客回答说:“你早!”程升秋心里感到好甜。乘客上车之后,他再也不是坐在他的那个位子上喊:“买票!买票!”而是走到每个乘客面前用小声问:“你到那里?”有空他也做些业务和时事宣传。没想到第三天,表扬信就来了,而且还是两封。其中一封写道:上车如同到了家,态度亲热令人夸,这样的好同志,应当表扬他、两封表扬信给了他莫大鼓舞。他对党支部书记说:“我并没想得表扬,我只是诚心诚意为乘客服务。”程升秋在车上做好了业务宣传,也做好了扶老携幼的工作。他想:怎样使乘客在车子里很愉快,不感到寂寞呢?他就自己找快板材料来说唱,没有竹板他就用指头弹板拍。第一次在车上说唱时,唱到一半忘记了,乘客哈哈大笑,车厢里气氛活跃了。他勤学苦练,终于把快板唱好,领导发现他这样热心为乘客服务还特别替他买了两块竹板。以后他不但唱快板,而且还自己编许多短小的快板词,对群众进行宣传。有时唱完快板,乘客还为他鼓掌,有时叫:“再来一段”。程升秋和乘客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按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上车,就象丢了什么心爱的东西似的。同时,他深深体会到:要热心为群众服务,就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
第16回:三硚线,电2路正式开通
原计划在1960年动工的汉口三民路至硚口的电车线路,因为大跃进和市民出行的需要,提前到1959年8月份动工扩建。在扩建工程中,武汉电车公司的职工们想方设法,克服了原材料的困难,特别是架空配件,大部分是由架空工人大搞技术革新而自制成功的。在武圣路线网改装工程中,因为线网很复杂,同时又要保证六渡桥至大东门电车的正常通行,原计划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工人们在大反右倾、大鼓干劲的基础上,日以继夜的施工,只花了十三天时间就完成了。2个月后,1959年10月20日,长3.66公里的电车2路正式开通运营。当时车辆是每四分钟左右开一次,而全程票价是七分钱。
第17回:鼓干劲,大水电车线完工
继汉口三民路至硚口段的电车通车后,武汉电车公司又于1959年10月28日提前动工扩建武昌大东门至水果湖电车线路工程。这段工程总长为四公里,沿途经过武珞路、中南路、建展馆、洪山宾馆、武昌县人委、最后到湖北省委大礼堂止。在架设大东门至水果湖线路和车辆装配过程中,市电车公司的职工战胜了原材料以及施工方面等许多困难。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兄弟城市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提前运来了车身、马达,以及有关配件等,北京市电车制造厂还承担了运营车辆加工任务。1960年4月10日,随着此段线路的最后一段洪山省委电车道工程完工,大东门到水果湖电车线路建成,并进行了试车。从此,电车可由汉口三民路直达武昌水果湖。
第18回:献厚礼,电车通到水果湖
在响应公用局党委提出的“大战二十天,电车通洪山”、向“五一”节献礼的号召下,电车1路终于在1960年5月1日,通到了省委、省人委所在地——水果湖。延伸到水果湖的电车1路,全长共13.2公里。通车后,从汉口三民路乘电车,途经江汉桥、长江大桥、武珞路、中南路、洪山饭店直达水果湖。当时,电车1路全线计划配车36台,但由于种种原因只配车28台,其中有新型的北京一型大客车十四台。这种车样式新颖,双门上下,车厢宽敞,每台车可以装载 83名乘客。通车后,电车1路运营间隔为三分钟左右,同时,为迎接红五月,司机和车务员们开展了“八好单车竞赛”和“服务全满意运动”。
第19回:比服务,表扬信件如雪飘
1960年,在武汉市公用事业局提出的面貌大改观号召下,电车司乘人员的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仅1960年4月11日至20日短短的十天中,就收到来自各方面乘客的表扬信1698封,超过第一季度全季的总和。而且做到了车车有表扬、人人有表扬。一向受到乘客好评的六 OO二号车车务员——局系统服务红旗手刘石金同志,他一个人就收利264封表扬信。五八〇一号车车务员彭金宋同志,一人收到437封表扬信。“赶学超比”在电车公司的司乘人员中蔚然成风。
附:长江日报对刘金石的报道:刘石金赶24路
听说在电车公司学赶二十四路公用汽车的活动中,要算售票员刘石金表现得最好。4日下午,我们跟他一起在车上跑了三趟,果然名不虚传。在三民路起点站,小刘笑迎乘客:“同志们,本车是开往武昌大东门的短途车,要坐的同志请上车,车子马上就开。”招呼乘客们上了车,小刘也走上车来。因为人不多,大家都有座。有的乘客见他上车了,便站起来,准备到他跟前去买票。小刘看在眼里,忙说:“请坐下休息,票我送到你手里。”说罢就开始在车上流动售票。车子开到六渡桥,经过开往水果湖的一路车站,小刘主动地对候车的乘客说:“有到大东门的,请到前面来上车。”车子快到利济路了,有人跟着车子跑,小刘就关切地询问:“你到那里?”“硚口。”“别急,等一下搭二路车。”另一个人说到大东门,小刘就说:“慢点跑,赶得上。”在武圣路站上,小刘帮助一个抱小孩的妇女上了车,看到没有空座了,就让她坐到售票员的位子上。车到司门口,小刘高声说:“到司门口的请下车。有到武钢去的,下车以后请到汉阳门搭十六路公用汽车。”从大东门转来,回到了六渡桥,小刘又招呼道:“有到江汉路、一元路、黄浦路的请在此下车,转乘一路公用汽车;有到市委、赵家条的,下车以后请搭二十四路公用汽车。”第三趟车又是开往大东门去。卖票的时候,有个乡下打扮的太婆说不出要到的站名来,拿出个条子给小刘看。小刘一看是“湖北省粮食厅”,就安慰她:“您没来过吧?这个地方好找。到司门口下车,一会我告诉您。”车子开上长江大桥,武昌就在眼下了。小刘走到太婆眼前,亲切地说:“您看:省粮食厅就在那个高烟囱那里!”车到司门口,小刘又边说边指点:“您在这里下桥以后顺着马路往前走,走到那座高楼那里转弯,一到那个烟囱那里就是了!”正好车上也有人要到那里去,小刘就拜托他顺路陪太婆去。瞅空,我们也和小刘攀谈了几句。原来,小刘是电车售票员中的红旗手,最近才从庐山休养回来,听说二十四路公用汽车成了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先进单位,并从报上看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就到二十四路车上去观摩。他向党支部表示:“我一定要虚心学习二十四路的经验,赶上全国先进单位的服务水平!”从此以后,他更加谦虚认真,体贴乘客。乘客说他“服务态度好,待乘客像亲人,见面总是笑眯眯的!”
第20回:多运客,绞接电车上2路
1961年7月,武汉电车公司从上海购买回一批大型绞接式电车,这批无轨电车是上海市公用事业设备制造公司客车制配厂制造的,名为 DK—663型绞接式无轨电车。它的特点是载重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适,外型美观,车厢很宽敞,车身全长15米,前后共有三扇门供乘客上下。车身外表为米黄色,用紫红色作车身边线,式样美观大方。车箱内部装有四十五个舒适的座位,可载乘客二百三十多人。此种车型是特别为了适应武汉的需要制造的。据说当时为了使电车顺利地驶上长江大桥的陡坡,它的动力比上海市用的同类型车的动力大得多。按照原计划,这批车辆是为当时正在修建的解放大道电车工程准备的,但后来根据客运需要,电车公司从7月29日开始,把部分车辆投入二路电车线运载乘客。